美學資料收集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2-12-30

美學資料收集曲彥翰 2011-05-26

1美學學科性質

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研究物件是人的生活世界,人的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

美學是一門理論學科,哲學學科,那種用心理學美學來取代哲學美學的思潮對美學學科的發展史是不利的。

美學是一門交叉學科,美學與藝術、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神話學、社會學、民俗學、文化史、風俗史等諸多學科都有切的關係。

美學是一門正在發展中的學科。從國際範圍看,至今還找不到一個成熟的、現代形態的美學體系。

2、研究物件:美及美的規律;藝術;美感經驗;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其中,美及美的規律更符合美學的學科性質。

3、美的本質:美是相對於人類而言的一種價值屬性,它離不開人,離不開人類社會。當然美必須以事物的自然屬性作為物質基礎。但美之所以為美,關鍵還在於這些自然屬性同人類社會生活的聯絡,因此我們說,美是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它必然受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制約,只有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髮展,美才能豐富和發展起來。

4、美感活動的主要心理因素。

1、感覺和知覺:感覺和知覺幾乎總是同時進行,通稱為感知。A、審美感知具有選擇性。B、審美感知具有完整性。C、審美感知注重形式表情性。

2、聯想和想象:(1)聯想:A、相似聯想。B、接近聯想。C、對比聯想。(2)想象:A、再造想象,創造想象,審美想象。

3、情緒和心境:情緒和心境是情感的表現形態,美感是情感活動。

情緒是一種較強烈的情感表現,帶有較多的衝動性;心境是人的情緒之瀰漫、持續的狀態和趨向,是一種微弱的、平靜的情緒。

4、審美理解:審美理解在美感活動中,能夠確立非實用的獨立於現實生活的 “審美虛靜”狀態;理解審美物件的象徵意義,以及題材、典故、技法等;對形式中的深層意味的直觀把握。

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審美感受是各種心理因素複雜交錯的動力綜合,它們相互誘發、相互滲透、相互推動:如果感知沒有想象和理解的參與,就失去了審美判斷能力,就成為純粹生物性的快感。如果想象中沒有情感和理解的參與,就失去了動力和規範,就會成為缺乏理性的胡思亂想。如果情感沒有想象和理解的參與,就失去了載體和規範,就成為生物本能性的慾望發洩。如果理解沒有想象和情感的參與,就失去了感性的特徵和活力,就成為在抽象概念中游離的邏輯思維

5、審美活動的特徵

審美活動的特徵主要表現為:

第一,審美活動以一種審美(藝術)的眼光看待人類的生活與生產勞動。這裡面又包括了兩層意思:一是在生活與生產勞動過程中,人能夠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在這一創造過程中,人克服了完全受制於外部自然的被動性,真正實現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二是人類生活與生產勞動的靜態成果,以其美的外在形式、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內容,感性地顯現了人的自由自覺的本質,從而使人能夠以愉快的心情對這一成果進行審美觀照。

第二,由於審美活動已經從物質的生產勞動中獨立出來,它所體現的審美價值不是隱藏在實用價值背後,而是已經在人類生活和勞動生產及其成果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因此,這時的審美價值將以特殊的形式成為衡量一切生活與生產勞動合理與否的重要尺度。

第三,在審美活動中,對生活與生產勞動過程及其結果的把握,更多是從感性形式方面進行的。換句話說,審美活動從直觀感性形式出發,始終不脫離生活與生產勞動過程及其結果的直觀表象和情感體驗形式。但由於美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所以審美活動又總是同時伴有一定的理性內容,會在理性層面上引發人們的深入思索。只是與那種一般認識活動不同,審美活動中的理性內容並不以概念為中介,即不是以概念形式出現,而是以情感、想象為中介,以形象為載體。正由於這樣,審美活動才得以保持著自由的獨立品格。

6、自然美:各種自然事物呈現的美,是社會性和自然性的統一。它的社會性是指自然美根源於實踐,它的自然性是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屬性和特徵是自然美存在的必要條件。它偏重於形式美,有聯想性、多面性、易變性。

社會美:現實生活中社會事物和現象呈現的美,與自然美合稱為現實美。包括行為美、語言美、心靈美、環境美等,它來源於人的社會實踐。偏重於內容美,具有實在性、明確性和穩定性。

藝術美:廣義上並非僅指藝術作品的美,在一些生活器物、禮儀器物上也會有某種形式的藝術美,即體現出藝術創造的審美特質。狹義上僅指非實用的藝術作品的美。

7、形式美的主要法則

整齊一律

顏色、形體、聲音的一致和重複,就會形成整齊一律的美

對稱與均衡

對稱是指以一條線為中軸,將兩個以上相同、相似的物體加以對偶性的排列組合。

比例與尺度

比例是指物體本身各部分之間或部分與整體之間在大小、長短、粗細等方面的數量關係。

節奏與韻律

節奏是一種連續的合規律的週期性變化的運動形式。

多樣與統一

多樣是指整體中所包含的各個部分在形式上的區別和差異性。

對比與調和

對比:指的是具有顯著差異的形式因素的對立統一,在差異中趨向於“異”屬陽剛之美。

8、美的形態論的基本內涵

審美形態可理解為人對不同形態的美即審美物件的歸類和描述,它是審美活動中當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物件化,感性表現形式和具體存在狀態;是在審美實踐活動中特定的人生樣態,自由人生境界的物件化和審美情趣審美風格等的感性凝聚、顯現及邏輯分類。

9、審美心理構成的基本要素

審美感覺:一種具有強烈主觀色彩又積澱著一定社會內容,受審美主題經驗支配,足以引發審美主體大腦興奮的感性心理活動。

審美知覺:是審美主體憑藉已有的社會經驗,對客體事物某種有代表性的美學特徵做出的直接而迅速的心理反映。

審美想象:是人們面對某一審美物件時,引發出的具有類似、相對或未來可能發生情況的一種聯想,並賦予這種情況新的價值和意義,能夠對審美主體產生巨大的鼓舞作用。

審美情感:是人們面對審美物件時產生的一種具有理想性的肯定態度,以審美者獨到的心理體驗加以感受,並以相應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心理活動。

審美理解:是人們以感性的形式,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客體的美學意義和效果進行領會和把握的心理過程。

辨析題

1、形式美與美的形式

黑格爾說:“美的要素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的,即內容;另一種是外在的,即內容所藉以現出意蘊和特性的東西。”這裡所說的內在的要素就是形式美,外在的要素就是美的形式。

2、優美與崇高

優美,又稱“秀美”“陰柔之美”指審美主體在觀照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物件時,主客體所呈現出來的和諧統一的美,是指一種優雅的美,柔性的美。從審美屬性上看,優美具有綺麗、典雅、含蓄、秀麗、纖柔、婉約等特色。

崇高,指審美主體在觀照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物件時,客體企圖以巨大的氣勢和力量壓倒主體,主體在嚴峻的衝突中更加激發自身的本質力量與之抗爭,是指一種衝突的美,剛性的美。崇高具有宏偉、雄渾、壯闊、豪放、勁見、奇特的特點。

優美與崇高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空間上,優美小,崇高大;時間上,優美慢,崇高疾;形式上,優美柔,崇高剛;力量上,優美弱,崇高強。

崇高只有與優美相伴隨,才能張持有致。優美往往給人一種崇高的感覺,而崇高又常常使之優美,兩者相互體現,將世間事物的美好充分展現出來。

3、悲劇與喜劇

悲劇是指特定歷史環境中,緊張對峙的善惡力量透過尖銳、激烈的重大矛盾衝突,展示出不應毀滅而毀滅,不應失敗而失敗的命運或事件,以激起人們憐憫、悲痛、壯烈、崇高等美感效應的審美物件。

喜劇是指以嚴肅的題旨為靈魂而以荒唐的藝術表現形式造成“悖謬”從而引起人發笑

4、醜與荒誕

醜的審美感受,是一種在厭惡感基礎上形成的複雜情感刺激。

荒誕作為醜的極端化形式,是理性協調的顛倒,表現為極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給人以無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

醜與荒誕代表了社會人生的負面價值, 對於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與美相比相對立而存在的生活樣子,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異化、創傷和扭曲。二者的內涵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性, 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5、意境與意象

意境是在審美活動中用心靈去關照外界物件(包括藝術形象),在把握和領會物件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象,在自己的思維意識領域裡超越外在的形象從而創造出新的意蘊和境界。

意境的審美內涵和特徵:主客統一、情景交融、時空轉換、有無相生、言有盡而意無窮、辯證的哲學智慧。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意境和意象的區別在於:

1。它們所達到的層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審美的廣度,而意境指的是審美的深度;

2。意境是意象的昇華;

3。在中國文化中,意象屬於藝術範疇,而意境指的是心靈時空的存在與運動,其範圍廣闊無涯,與中國人的整個哲學意識相聯絡。

6、審美注意與審美愉悅

審美注意也是審美活動的開端,出現在審美心理過程的準備階段,是審美態度進入到審美經驗的中間環節,並貫穿審美活動的全過程。由於審美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人們可以獲得有目的、有組織的審美感知和審美經驗,從而進行審美創造或產生審美愉悅。

7、審美想象與審美聯想

審美想象:是人們面對某一審美物件時,引發出的具有類似、相對或未來可能發生情況的一種聯想,並賦予這種情況新的價值和意義,能夠對審美主體產生巨大的鼓舞作用。

審美聯想是指在審美活動過程中由一個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亦即心象的轉換遞變過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