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懷古>這首詩的意思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1-11-15

<汴河懷古>這首詩的意思是?網友3b04ea7 2008-03-01

汴河懷古

唐•絕句•皮日休

其一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①。

應是天教開汴水②,一千餘里地無山。

其二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③,共禹論功④不較多。

註釋:

①載到揚州盡不還:隋煬帝楊廣遊覽揚州時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

②汴水:即京杭大運河。

③水殿龍舟事:隋煬帝下揚州調動了不計其數的人力財力,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④共禹論功:作者在這裡肯定了京杭運河的積極意義,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績相比的。

作品賞析:

唐詩中有不少作品是吟詠這個歷史題材的,大都指稱隋亡於大運河云云。

此詩第一句就從這種論調說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設難,予以辯駁。詩中說:很多追究隋朝滅亡原因的人都歸咎於運河,視為一大禍根,然而大運河的開鑿使南北交通顯著改善,對經濟聯絡與政治統一有莫大好處,歷史作用深遠。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後世時間之長;說“千里”,以見因之得益的地域之廣;“賴”字則表明其為國計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帶讚許的意味。此句強調大運河的百年大利,一反眾口一辭的論調,使人耳目一新。這就是唐人詠史懷古詩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議論新奇,發人所未發,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卻是不容易的。大運河固然有利於後世,但隋煬帝的暴行還是暴行,皮日休是從兩個不同角度來看開河這件事的。當年運河竣工後,隋煬帝率眾二十萬出遊,自己乘坐高達四層的“龍舟”,還有高三層、稱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雜船無數。船隻相銜長達三百餘里,僅挽大船的人幾近萬數,均著彩服,水陸照耀,所謂“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隱《隋宮》),其奢侈糜費實為史所罕聞。第三句“水殿龍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對隋煬帝的憎惡是十分明顯的。然而他並不直說。第四句忽然舉出大禹治水的業績來相比,甚至用反詰句式來強調:論起功績來,煬帝開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嗎?這簡直荒謬離奇,但由於詩人的評論,是以“若無水殿龍舟事”為前提的。僅就水利工程造福後世而言,兩者確有可比之處。然而“若無”云云這個假設條件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極盡“水殿龍舟”之侈的煬帝終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相與論功,流芳千古。故作者雖用了翻案法,實際上只為大運河洗刷不實的“罪名”,而煬帝的罪反倒更加坐實了。這種把歷史上暴虐無道的昏君與傳說中受人景仰的聖人並提,是欲奪故予之法。說煬帝“共禹論功不較多?”似乎是最大恭維獎許,但有“若無水殿龍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徹底的褫奪。“共禹論功”一抬,“不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壓在“水殿龍舟事”上面,對煬帝的批判就更為嚴正,斥責更為強烈。這種手法的運用,比一般正面抒發效果更好。

作者生活的時代,政治腐敗,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對於歷史的鑑戒,一般人的感覺已很遲鈍了,而作者卻有意重提這一教訓,是寓有深意的。此詩以議論為主,在形象思維、情韻等方面較李商隱《隋宮》一類作品不免略遜一籌;但在立意的新穎、議論的精闢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獨到處,仍不失為晚唐詠史懷古詩中的佳品。

格律: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汴水

汴水,即汴河。發源於滎陽大周山洛口,經中牟北五里的官渡,從“利澤水門”和“大通水門”流入裡城,橫貫今之後河街、州橋街、袁宅街、胭脂河街一帶,折而東南經“上善水門”流出外城。過陳留、杞縣,與泗水、淮河彙集。

北宋時期,開封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全國統一的“八方輻輳,四面雲集”的大都市,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有了這條煙波浩瀚的汴河。它把黃河和長江聯絡起來,使各地的糧食和物資得以源源不斷的運進開封。元代還有“一蘇、二杭、三汴梁”的諺語。歷史上這條河流的舟船如織,日夜不停。兩岸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城鎮林立。每當秋天,汴水猛漲,碧波千頃,宛如銀鏈。當陣陣秋風吹來,波湧浪卷,蘆花似雪,水聲清越。水面上的波紋,宛如銀鏡上的浮花,分外好看,自然使人產生一種美感。這大概就是“汴水秋聲”的由來。清人無名氏題詠:

霜落秋聲起汴河,

西風嫋嫋白頻波。

幾番漾綠螺紋皺,

千頃浮花鏡面磨。

水葉流霞隨客棹,

蘆花飛雪點漁蓑。

晚來照落天邊宇,

搖曳汀洲聽雁多。

汴河是隋朝開鑿的大運河的一部分。隋煬帝開鑿運河的目的,就是為了坐龍舟到江都去遊覽南國風光,結果加速了隋朝的滅亡。他的龍舟開到揚州之後,農民起義爆發,他被部下殺死,龍舟就再也回不來了。

汴水為古代開封雖然帶來了經濟和文化的繁榮,但也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因為汴水主要水源來自黃河,所以河道經常淤塞,洪水氾濫,淹沒兩岸大片莊園土地,都成亦不斷受到威脅,貪婪殘暴的封建統治階級,在發動掠奪性戰爭時,往往採取“以水代兵”,“以鄰為壑”的惡毒措施造成人為水災。

汴水是古城開封的一條生命線。僅糧米一項,每年由汴水漕運到開封,就達八百萬石。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去至泗州入淮,運東南之糧,凡東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給。自東水門外七里,至西水門外,河上有橋十三”。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描繪了當年汴水清悠迷人、火熱繁忙的景象……

北宋王朝對汴河的修治和管理特別重視。每年春天總要徵集三十餘縣的民畉,疏浚汴河口及淤淺的河道,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六月,汴水暴漲,宋太宗車駕出乾元門,親臨工地督促搶塞,宰相、樞密等大臣勸他回宮休息,他說:“東京養甲兵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顧”。可見北宋王朝一時到汴水的興廢,是和他政權的存亡緊密的聯絡在一起的。

到了南宋,高宗為了防止金兵以舟船運兵進逼,下詔毀壞所管轄境內的汴渠水道。因此,南北水運遂告斷絕。

北宋汴河的故址遺蹟,現在已成為繁華的市中心,一條條街道,一棟棟樓房,代替了昔日的舟船。從開封經眥縣、寧陵。商丘的永城去的公路,高出兩邊田畝數尺,它的基地就是隋代汴河的河堤。

今天,汴河已是一去不復返了,但它在歷史上作出的貢獻是不可能被人忘記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