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詩歌的首尾呼應的內容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6-07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詩歌的首尾呼應的內容似水年華fd 2011-06-16

展開1全部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裡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於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蕭統說他為人率直,不矯飾言辭,曾與人飲酒,不論貴賤,若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詩人襟懷坦蕩如此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晨興”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後墾荒工作的艱難。儘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閒筆調寫出他勞動後的輕快。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後,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透過藝術的筆觸,淨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閒自得的形象。“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睏倦為輕鬆,具有點染之功。。“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溼了有什麼可惜的呢?這兩句是進一步寫田園荒蕪,歸耕艱難。以上六句敘寫耕作生活,真切樸實,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裡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意念,並且這二者常常融為一體。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這首五言詩,主要是採用“賦”的手法,透過敘事來表現思想感情,其中沒有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也沒有比興的運用,幾乎全用敘述,只在未尾稍發議論,以點明其主旨。全詩敘寫真實,發自肺腑,所以《後山詩話》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藏海詩話》說:“子由敘陶詩,‘外枯中膏,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乃是敘意在內者也。”日本學者近藤元粹說這首詩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詩受到中外詩評家的如此讚譽,可見其征服人心的藝術力量分享給你的朋友吧:i貼吧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QQ空間人人網豆瓣MSN

對我有幫助

37回答時間:2010-12-27 18:02 | 我來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xiongbg110 | 四級採納率:11%

擅長領域: 文化/藝術 體育/運動 遊戲 煩惱 地區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相關內容

2010-1-6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1525

2007-1-9 歸園田居 其三 賞析 438

2009-9-21 歸園田居 其三的賞析 241

2011-1-27 《歸園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的賞析題(選擇)

2007-12-17 賞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 79

更多關於歸園田居的賞析的問題>>

等待您來回答0回答50求自衛女同的種子!!!!!!!!!。1回答江蘇體彩七位數11062開獎號碼是什麼快。0回答4399彈彈堂極武器最好的是什麼?。0回答大家好我實在是不知道在蘇州還有什麼地方適合開中國體彩的分店,每個。。。。0回答2008中國郵政發行了一張關於澳門迴歸的郵票,請問這張幾年我國恢復對。。。。1回答攜帶哪些防身自衛武器不違法?像電擊器違法嗎?。2回答10求4399造夢西遊的天煞月戟和朱雀戒屬性圖。2回答20適用於實戰的自衛方式cell。更多等待您來回答的問題>>其他回答 共2條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裡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溼了有什麼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裡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回答者: 103987864 | 一級 | 2010-12-27 20:43

《歸園田居》第一首的結尾二句,是“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所謂“自然”,不僅指鄉村的自然環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淵明看來,為口腹所役,以社會的價值標準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追逐富貴,追逐虛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為。而自耕自食,滿足於儉樸的生活,捨棄人與人之間的競逐與鬥爭,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這種認識在社會學中應作如何評價,終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種思想。當然,陶淵明作為一個貴族的後代,一個很少經歷真正的苦難生活的磨礪計程車大夫,要完全憑藉自己的體力養活一家人,實際是難以做到的;而且事實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僕和帶有人身依附性質的“門生”為他種田。但他確實也在努力實踐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特殊認識,經常參加一些農業勞動,並在詩歌中歌頌這種勞動的愉悅和美感。讀者應當注意到:不能把陶淵明的“躬耕”與普通農民的種地等量齊觀,因為這並不是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手段;也不能把陶淵明對勞動的感受與普通農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為這種感受中包含了相當深沉的對於人生與社會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現在一小部分優秀的知識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類的表述,讀者可以在托爾斯泰的著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說中的列文,在某種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親身參加農業勞動,而從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來批判貴族社會的虛偽、空洞、無聊。 所以,這首詩看起來極為平易淺顯,好像只是一個日常生活的片斷,其買卻有不少需要深入體會的內涵。 首先,這詩中不易察覺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漢代楊惲(司馬遷外孫)的一首歌辭: 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此詩原是楊惲得罪免官後發洩牢騷之作。據《漢書》顏師古注引張晏說,南山為“人君之象”,蕪穢不治“言朝廷之荒亂”,豆實零落在野,“喻己見放棄”。此說大體不錯。 將陶詩與楊詩比照,相似之處是顯而易見的。“種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蕪穢不治”;“晨起理荒穢”,也是針對“蕪穢不治”這一句而寫的。考慮到陶淵明對古代典籍的熟悉,這種明顯的相似,可以斷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麼,陶淵明暗用楊詩,用意又何在?首先,這種化用,已經把楊詩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詩裡了。對於熟悉《漢書》的人來說,馬上會聯想到“朝廷之荒亂”、賢者無所用這樣的喻意。 但是,這詩又並不是單純地脫化前人之作,詩中所寫種豆鋤草,都是作者實際生活中的事情。陶淵明既移植了楊詩的某種涵意,表達他對現實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親身種豆南山的舉動,針對楊詩“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在汙濁混亂的社會中,潔身自好,躬耕田園,才是一種可取的選擇。楊詩結尾說:“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在一定前提下,這也是陶淵明所贊成的。但他透過自己的詩又表明:勞作生活中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樂趣。忙時種植收穫,閒來杯酒自娛,縱身大化,忘情世外,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樂”。 解析了此詩運用典故的內涵,便可以對詩本身作進一步的分析。 種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說這是因為陶淵明初歸田園,不熟悉農務。其實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種的,他只是參與部分勞動,這話說得沒有意思。《歸園田居》第一首有“開荒南野際”之句,可以證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開墾的。所以不適合種其它莊稼,只好種上容易生長的豆類。這道理種過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慮運用典故的因素,這兩句就像一個老農的閒談,起得平淡,給人以親切感。 草盛就得鋤,所以一早就下地了。這是紀實。但“理荒穢”三字,用得比較重,似乎別有用心。楊惲詩中“蕪穢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亂。那麼,在陶淵明看來,社會的混亂,是由什麼引起的呢?那是因為許多人脫離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爭奪利益,不能自拔。於是天下戰亂紛起,流血無盡。“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這詩表明陶淵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穢”,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糾治整個社會的“蕪穢”之深意。 “帶(戴)月荷鋤歸”,說明整整幹了一天。陶淵明畢竟不是真正的農民,既有僮僕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幹起活不那麼緊張勞累,這一天也夠受的。但他的心情卻很愉快。因為沒有好心情,寫不出這樣美的詩句。月光灑遍田野,扛著鋤頭,沿著田間小路往家走,這是多麼漂亮的畫面!另一首詩中,陶淵明對田間勞動說過這樣的話:“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身體雖然疲勞,卻避免了許多患害。這不但包括兵兇戰厄,也包括人群間的爾詐我虞。在勞作中生命顯得切實、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為是新開墾的土地,道路狹隘,草木卻長得高。天時已晚,草葉上凝結了點點露珠,沾溼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這麼一件小事提出來,強調一句,好像沒有什麼必要。衣服溼了,確確實實是沒有什麼可惜的,陶淵明這麼一個豁達的人,按理不應該去說它。但“衣沾”並不只是說衣服被打溼而已,而是一個象徵。從前做官,雖然不舒服,總有一份俸祿,可以養家活口,沽酒買醉。辭官隱居,生活自然艱難得多,田間勞動,又不是他這麼一個讀書人所能輕易勝任的,而且這種境況還將持續下去。高蹈避世,說起來容易,沒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淵明自己,也是內心中“貧富長交戰”的。只是詩人不願說得太遠、太露,以致破壞整首詩的氣氛,只就眼前小事,輕輕點上一筆。 “但使願無違”是全詩的歸結和主旨。“願”,具體指按照自己的意願(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堅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誠的態度、自然的方式,完成這一短暫的生命)去生活,不想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為“五斗米”而折腰強。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艱難,與此相比,都變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確做到了“願無違”,也是頗值得自我欣賞的。 用淺易的文字,平緩的語調,表現深刻的思想,是陶淵明的特長。即使讀者並不知道詩中運用了什麼典故,單是詩中的情調、氣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傳送到讀者的內心深處。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詩歌的首尾呼應的內容qqooasd 2011-06-26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不要照抄,自己寫!!!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詩歌的首尾呼應的內容網友a763c9540 2011-06-16

“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詩歌的首尾呼應的內容Forever雪唲彤 2011-06-16

草盛豆苗稀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詩歌的首尾呼應的內容龍兒婉靈 2011-06-16

草盛豆苗稀 但使願無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