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窗未白凝殘月,西窗幽夢幾人知?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6-05

東窗未白凝殘月,西窗幽夢幾人知?

東窗未白凝殘月,西窗幽夢幾人知?知道日報 2017-08-15

展開3全部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宋 李清照《聲聲慢》

眼看著園中的菊花堆積滿地,而且都已經憔悴不堪,想想如今還有誰會來採摘呢?我孤零零冷清清地守著這窗兒,獨自一個人又怎麼才能熬到天黑?窗外梧桐葉上紛紛細雨,更增添了幾分淒涼之意。到黃昏時分,還是這般點點滴滴。眼見這般冷冷清清的情景,又怎麼能用一個“愁”字了結啊!

東窗未白凝殘月,西窗幽夢幾人知?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宋 蘇軾《江城子》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時在唸中的故鄉,在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相聚、重逢。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打扮,形象很美。兩人互相望著,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相對無言淚落千行。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捨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

東窗未白凝殘月,西窗幽夢幾人知?

靖安宅裡當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

——唐 白居易《望驛臺》

這是白居易應和好友元稹的詩。元稹住宅在長安靖安裡,他的夫人韋叢當時就住在那裡,詩人寫元稹的住宅,詩句就自然聯絡到元稹的妻子。靖安宅裡,天天面對著窗前的碧柳,凝眸念遠;望驛臺前,春意闌珊,花兒紛紛飄落到地面。兩處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盡;此時,家裡人思念著出門在外的親人,出門在外的人一樣也思念著家中的親人。

東窗未白凝殘月,西窗幽夢幾人知?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唐 李商隱《夜雨寄北》

這首詩以獨特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暱之情態。而“何當”一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嚮往的,至於何時重回溫柔鄉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東窗未白凝殘月,西窗幽夢幾人知?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唐 劉方平《春怨》

屋內環顧無人,固然已經很淒涼,但在陽光照射下,也許還可以減少幾分淒涼。現在,屋內的光線隨著紗窗日落、黃昏降臨而越來越昏暗,其淒涼況味就更可想而知了。鎖閉華屋,無人看見我悲哀的淚痕。庭院空曠寂寞,春天景色行將逝盡。梨花飄落滿地,無情無緒把門關緊。

東窗未白凝殘月,西窗幽夢幾人知?

莫把么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

——宋張先《千秋歲》

么弦,琵琶第四弦。弦么怨極,就必然發出傾訴不平的最強音。這天不會老,愛情也永無斷絕的時候。這愛情是怎樣的呢?這個情網裡,他們是透過千萬個結,把彼此牢牢實實地繫住,誰想破壞它都是徒勞的。情思未了,不覺春宵已經過去,這時東窗未白,殘月猶明。如此作結,言盡而味永。

東窗未白凝殘月,西窗幽夢幾人知?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 王維《雜詩》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一問,不問人事而問物事,可是正因為是這樣一問,才是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其實詩人的真正目的,哪裡是梅花啊。詩人想說的話,想問的問題不知從何說起,對家鄉的思念竟在這一個不經意的問題之中。這是詩人留給人們的空白,讓讀者去想象。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遊子形象。雖然飽經滄桑,卻依然超然塵世保持自由心態的精神風致。

東窗未白凝殘月,西窗幽夢幾人知?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清 納蘭性德《浣溪沙》

西風漸緊,寒意侵人,在這個深秋季節,如果是在往日,盧氏便會催促我新增衣裳以免著涼生病。但今年此時,亡妻盧氏早已經長眠黃土,陰陽阻隔,天壤之別,她再也不能來為我鋪床疊被,問寒問暖地關心了。在秋風勁吹之下,枯黃的樹葉紛紛揚揚地透過窗戶飄進屋內,更添一層秋意。於是便關上窗戶,黃葉自然不會再來叨擾,但因此處境更加孤獨。

編輯 | 三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