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在易的藝術歌曲《望鄉詞》和《家》的問題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8-10

陸在易的藝術歌曲《望鄉詞》和《家》的問題lmtc0109 2011-01-12

因而為歌曲的音樂創作提供了無窮的藝術思維,再經音樂家們把詩詞和音樂、語言和曲調水融的結合,賦予了藝術歌曲極大的生命力。在改革開放之後能為人們傳唱較多的藝術歌曲要屬陸在易先生的作品了,陸易先生的藝術歌曲創作基本上是嚴格意義上的藝術歌曲。例如:《家》、《橋》、《盼》、《我愛這土地》、《彩雲與鮮花》、《最後一個夢》,都頗具有詩人的情懷和讓人揮之不去的情思。陸先生的旋律風格突出地體現了自由舒展的詠歎風格。“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艾青著名詩歌《我愛這土地》中的名句。他在為這首詩譜寫的藝術歌曲中集中地、典型地體現了他的旋律寫作自由舒展的詠歎風格。這在《橋》、《盼》中也有出色的體現。從《望鄉詞》來看,第一次聽到廖昌永演譯這首作品時,不由的被其低沉,幽怨的音樂吸引,不由潸然淚下,男中音那渾厚,略帶傷感的傾訴: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這是于右任老先生(1879年4月11日一1964年11月10日)晚年創作於臺灣,也是於老生命中的最後一個作品。表達了老先生思念祖國思念大陸之情。1949年,于右任被裹挾到臺灣,而結髮妻子和兒子卻留在大陸,從此天各一方。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百年之後,願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耍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所以,他的《望鄉詞》並非泛泛的家國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銘心的身世之痛。祖國統一,是老人一生的追求。而作曲家陸在易先生深刻體會到這位老人“永不能忘”的愛國之情,體會到老人臨終前仍盼望祖國統一、盼望臺灣迴歸大陸的深摯心情。這首男中音獨唱蒼涼凝重,似經年珍藏的醇酒濃烈深沉、芳冽長久。歌曲結束部分,從心靈深處吶喊出的: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也正是抓住了于右任老先生作品的真正內涵,挖掘到心靈最深處的情感。如此看來,我國藝術歌曲在經歷了一個長時期的歷練後,現如今已經進入一個發展的時期,改革開放以來除陸在易先生外,還更有朱良鎮先生的一些藝術歌曲,如《太陽的兒子》、《冬雪》、《歸來的星光》、《兩地曲》等,都是非常優秀的藝術歌曲,他們大都是經歷過和改革開放這兩個重要轉折時期的。因此,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在創作之初的音樂風格與後來的較為成熟時期的音樂風格相比較,有著特殊的與時代緊密結合的痕跡。他們都是時代變遷的忠實記錄者,也是推動中國音樂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陸在易藝術歌曲所折射出的題材時代性、主題簡潔性、旋律民族性、歌詞通俗性、伴奏意像性等特徵應為中國當代雅俗共賞藝術歌曲創作的主流。他紮根中國傳統文化,將旋律、技法、民族精神、社會融於一種體裁的方式,開創了中國藝術歌曲嶄新的一頁。聆聽陸先生的藝術歌曲,如吮橄欖,如品清茶,始覺清淡,繼則有味,續之清香怡人,回味無窮。這就是音樂詩人——陸在易先生藝術歌曲的意味和魅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