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資料,快點回答,要做完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8-27

辛棄疾的資料,快點回答,要做完wisdomman 2006-06-12

辛棄疾簡介 (1140~1207) 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 城(在今山東濟南)人。 生平 辛棄疾出生前13年,宋室遭逢“靖康之難”, 中原被金人佔領。辛棄疾祖父辛贊為家計所累,未能脫 身南下,曾出仕於金,在亳州譙縣為縣令。辛棄疾因父 文鬱早亡,幼年即隨祖父在譙縣任所讀書,並曾受業於亳 州劉瞻。瞻能詩,在金曾任史館編修,門生眾多,其中最 優秀者有辛棄疾及党懷英,二人才華相當,並稱“辛黨”。 後党懷英在金貴顯,辛棄疾走上了抗金的道路。在譙縣 時,辛贊因不忘家國,每逢閒暇,即帶辛棄疾“登高望 遠,指畫山河”,並曾兩次令其“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 勢”,希望爭取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 之憤”(《美芹十論》)。紹興二十四年(1154)及二十 七年,辛棄疾兩度赴燕京應考,就是受祖父之命所進行 的兩次實地考察。紹興三十一年(1161)夏秋間,金主完顏亮大舉入侵, 北方各族人民抗金武裝四處起。大名王友直,海州魏 勝與膠州開趙,以及濟南耿京,紛紛聚眾起義。其時,辛 贊已去世,22歲的辛棄疾也在濟南南部山區聚眾2000人, 隸屬耿京,為掌書記。辛棄疾併力勸耿京“決策南向”, 與南宋朝廷正規軍配合,共同抗擊金兵。紹興三十二年 正月,辛棄疾奉表歸宋,經楚州到達建康(今南京市),朝 見宋高宗趙構,接洽南投事宜。辛棄疾被授承務郎。閏 二月,辛棄疾於北歸途中獲悉義軍首領耿京被叛徒張安 國所殺的訊息,領50騎直趨山東,襲入5萬眾中,將張安 國劫出金營,並號召耿京舊部反正。隨後,長驅渡淮,押 解張安國至建康斬首。辛棄疾因此名重一時,南宋最高 統治者也大為驚異,委任江陰籤判。從此,辛棄疾便留 在南宋,娶邢臺範邦彥(子美)之女為妻,希望實現其 恢復中原的理想。 但南歸之後,辛棄疾的生活道路並不平坦。40餘年 間,或賦閒散居,或沉淪下僚,不得盡其才。“一腔忠 憤,無處發洩”,不得不“自詭放浪林泉,從老農學稼”, 借歌詞為陶寫之具。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一世 之豪”,被迫過著“宜醉宜遊宜睡”,“管竹管山管水” (〔西江月〕“萬事雲煙忽過”)的無聊生活。然而,也 正是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成為一代詞宗。 南歸之初10年,辛棄疾對於恢復事業充滿信心與希 望,他官職低微,仍不斷上書進獻謀略。乾道元年(1165), 辛棄疾奏進《美芹十論》(即《御戎十論》)。《十論》 前三篇《審勢》、《察情》、《觀釁》論女真虛弱不足 畏,且有“離合之釁”可乘,形勢有利於我,不利於敵。 後七篇《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 微》、《久任》、《詳戰》,提出自治強國的一系列具 體規劃和措施。乾道六年,辛棄疾作《九議》上宰相虞 允文,論用人、論長期作戰、論敵我長短、論攻守、論 陰謀、論虛張聲勢、論富國強兵、論遷都、論團結,進 一步闡發《十論》思想。《十論》與《九議》,充分顯 示出辛棄疾經綸濟世的非凡才能。南歸之初,辛棄疾鬥 志高昂、豪氣干雲,曾歌唱:“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 要補天西北。”(〔滿江紅〕“鵬翼垂空”)但是,他 的意見得不到採納,他的進取計謀也得不到同情與支援。 10年間,他只是在江陰通判、建康府通判以及司農主簿 任上幹些不關輕重的職務。 乾道八年,辛棄疾出知滁州(今安徽滁縣),開始了 南歸後第二個十年的仕途生涯。十年期間,辛棄疾仍未 被派往抗金前線,相反,卻被委派去平定內亂。辛棄疾 內心充滿矛盾。他既不滿意朝廷偃武修文,感嘆“莫射 南山虎,直覓富民侯”(〔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 又竭力為之效忠。既視民為寇,在他歷任江西提點刑獄 及湖北、湖南、江西各地安撫使時,對茶民、農民暴動 進行堅決鎮壓;又曾奏進《論盜賊□子》,指出民之為盜, 乃郡縣官吏豪富盜賊為害所致,對於“田野之民”的苦 痛寄予深切的同情。既希望“金印明年如斗大”(〔滿 江紅〕“笳鼓歸來”),有朝一日,轉赴抗金前線;又 早有“更乞鑑湖東”(〔水調歌頭〕“我飲不須勸”) 的思想準備。不過,在這第二個十年中,辛棄疾還是盡 職盡忠,政績卓著。乾道八年,在滁州辦荒政,半年大 見成效:“自是流逋四來,商旅畢集,人情愉愉,上下 綏泰,樂生興事,民用富庶”(崔敦禮代嚴子文《滁州 奠枕樓記》)。淳熙二年(1175)在江西督捕茶商軍,整 日從事於兵車羽檄之間,略無少暇,迅速討平茶民暴動。 淳熙七年在湖南創置“飛虎軍”,“軍成,雄鎮一方,為 江上諸軍之冠”(《宋史·辛棄疾傳》)。辛棄疾希望 國富兵強,再圖恢復大計。但南宋統治集團昏庸腐敗,他 的改革與整頓,“不為眾人所容”,終於於淳熙八年受 革職處分,而退隱。 辛棄疾從淳熙九年以後,除了紹熙三年(1192)至五 年曾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前後18年,一直隱 居在江西上饒城外的帶湖和鉛山東北與上饒鄰接的期思 渡旁邊的瓢泉二地。“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 書”(〔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這位曾經理繁 治劇的封疆大吏,退隱時年僅42歲。閒置無事,雖然善 於自我開解,但是,“笑吾廬,門掩草,徑封苔”(〔水 調歌頭〕“白日射金闕”),在無可奈何之時,一種莫名 的寂寞之感卻常常難以排遣。“平生塞北江南”,“眼 前萬里江山”(〔清平樂〕“ 飢鼠”)。即使在睡 夢中,辛棄疾也還“挑燈看劍”,希望重返前線,為君 王完成統一中原的偉大事業。淳熙十五年(1188),辛棄 疾曾在瓢泉附近的鵝湖寺約會愛國志士陳亮。辛、陳二 人在鵝湖十日,“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共商恢復大 計。這就是繼朱熹、陸九淵之後又一次著名的“鵝湖之 會”。會後,辛、陳二人彼此唱和,寫下〔賀新郎〕詞 數闋,表達了“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 堅貞志操。 嘉泰三年(1203),辛棄疾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 這時他已經64歲了。此時,在金國北部的蒙古族勢力逐 漸強大,金國受到嚴重威脅,對北方各族人民的掠奪、壓 迫也更加殘酷。太行山東西以及河北、河南、山東等地 人民紛紛奮起反抗。辛棄疾認為,南宋政府必須進行充 分的準備工作,充實國力,然後出兵北伐。但是,宰相 韓 胄把持朝政,只想僥 求逞,不願認真準備。韓 胄想利用辛棄疾的名望,曾派他到鎮江做知府。到任後, 辛棄疾預製10000套軍服,計劃招募10000名兵丁,練一 支隊伍為渡淮擊敵之用。不久,辛棄疾卻被調離,並受到彈劾,恢復之計仍然行不通。開禧元年(1205)秋,辛 棄疾失望地從鎮江回到鉛山。二年五月,宋廷正式釋出 北伐命令,各路軍隊在韓□胄的指揮下遭到慘敗。十二 月,宋廷向金國求和。開禧三年秋,金人以索取韓 胄的首級為議和條件。韓大怒,再次對金用兵,並想請辛棄疾出山聲援,而詔命到達鉛山之日,辛棄疾病已沉重。 九月十日,這位忠誠的愛國者,終於“抱恨入地”,齎 志以歿。 辛棄疾光復舊山河的理想得不到實現;但他將無處 發洩的一腔忠憤以及不受信任、不受重用的抑鬱無聊之 氣,一寄之於詞,在詞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文學創作 辛棄疾在用武無地、報國無路、恢復無 望的情況下,將其全部精力與才情用於填詞,對於詞的藝 術世界進行了多方探索,成為南宋最傑出的詞人。據唐 圭璋所輯《全宋詞》及孔凡禮《全宋詞補輯》統計,辛 棄疾存詞629首,是宋人詞集中最豐富的一家。 辛棄疾生長在金統治區,對於北方各族人民反金斗 爭有深切的體驗,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抗金、恢復,成 為辛詞的重要內容。“壯歲旌旗擁萬夫,錦□突騎渡江 初”(〔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辛棄疾在詞 作中記錄了自己早年一段傳奇式的經歷。南歸後,他時 時刻刻將中原故土和國家、民族的命運掛在心頭。“憑 欄望,有東南佳氣,西北神州”(〔聲聲慢〕“徵埃成 陣”)。他以抗金、恢復的重任鞭策自己與同志:“算 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水龍吟〕 “渡江天馬南來”)他在詞中高呼:“要挽銀河仙浪,西 北洗胡沙。”(〔水調歌頭〕“千里渥窪種”),“了 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醉裡 挑燈看劍”)。他以英雄自許,並以英雄許人,以歌詞 激勵人們的鬥志,高唱:“破敵金城雷過耳,談兵玉帳冰 生頰”,“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 江紅〕“漢水東流”)希望他的朋友,“從容帷幄去,整 頓乾坤了”(〔千秋歲〕“寒垣秋草”)。但是,由於 南宋統治集團“忍恥事仇,飾太平於一隅以為欺”,“一 切不復關念”(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再加上 辛棄疾是南下“歸正”官員,得不到信任。南歸後,辛 棄疾生活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往往“恐言未脫口而禍 不旋踵”(《論盜賊 子》)。因此,逼得他不能不有 所收斂。有所節制,將抗金、恢復的大感慨,及其對於 當局的不滿情緒,深藏於內,或透過委曲婉轉的方式進 行表達。他埋怨被閒置,唱道:“長安故人問我,道愁 腸□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木 蘭花慢〕“老來情味減”),“短燈檠,長劍鋏,欲生苔。 雕弓掛壁無用,照影落清杯”(〔水調歌頭〕“寄我五 雲字”)。他將“弓刀事業”隱藏於“詩酒功名”當中。 他譴責主降派對於抗金事業的干擾破壞,唱道:“舉頭 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 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 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水龍吟〕“舉頭西北 浮雲”),“長劍倚天誰問,夷甫諸人堪笑,西北有神 州”(〔水調歌頭〕“日月如磨蟻”)。他以借景抒情、 借古諷今的手段針砭現實。他幻想奔赴沙場,收拾殘破 河山,唱道:“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落 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木蘭花慢〕“漢中 開漢業”)“醉裡重揩西望眼,唯有孤鴻明滅。萬事從 教,浮雲來去,枉了衝冠發。”(〔念奴嬌〕“倘來軒 冕”)他化百鍊鋼為繞指柔,將“不可一世之概”,深 藏於內。這類詞作,鬱積著濃烈的愛國情思,具有鮮明 的特色。 歌唱抗金、恢復中原,體現了他的理想抱負,這類 篇章不佔多數,卻大大加重了辛詞的分量,構成了辛詞的 主調。辛棄疾大量閒適詞中,所反映的歸隱情趣,也因 此而染上了時代的色彩。辛棄疾不為“蓴羹鱸 ”,不 為“求田問舍”,即使在“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 會,登臨意”的情況下,也不願意歸隱。但是,由於環 境所迫,又不得不早作歸計,在一生中最可以發揮作用 的時期,被閒置了18年之久。這是時代的悲劇。南歸後, 經過20年的仕宦生涯,功名未遂,只落得“秋江上,看 驚弦雁避,駭浪船回”(〔沁園春〕“三徑初成”)。辛 棄疾內心是極其痛苦的。一到帶湖新居,他就與鷗鷺定 下盟約:“來往莫相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 愛”)這是因為人間相猜,難尋“同盟之人”,才不得 不與鷗鷺為盟。閒居期間,辛棄疾歌唱:“一鬆一竹真 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鷓鴣天〕“不向長安路上 行”),“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解頻教花 鳥,前歌後舞;更催雲水,暮送朝迎”(〔沁園春〕“一 水西來”)。表面上甚是閒適,實際上“閒”而不“適”, 深刻地體現了一代英豪的悲慘處境。 除了抗戰詞與閒適詞,辛棄疾還有一部分農村詞與 愛情詞。辛棄疾的農村詞描繪了江南農村清新秀美的自 然景象和勞動人民淳樸勤勞的風俗習尚,充滿著濃烈的 鄉土氣息;同時,也寄寓著辛棄疾的美好願望和理想。 〔浣溪沙〕“北隴田高踏水頻”、〔鷓鴣天〕“雞鴨成 群晚未收”、〔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等,描繪農 村生活圖景,樸實、安定,充滿活力。〔清平樂〕“茅簷 低小”描繪一個農民家庭的生活場面,〔鵲橋仙〕“松 岡避暑”描繪農村的婚嫁喜事,〔鷓鴣天〕“春入平原 薺菜花”描寫農村少女形象,真實、生動,饒有趣味。 〔水調歌頭〕“萬事到白髮”描述作者與鄉村父老的交 往和友誼〔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表達作者對 遠離官場的農村環境的讚賞,〔玉樓春〕“青山不解乘 雲去”及〔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表現作家對勞 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懷,親切、深刻,感人肺腑。至於辛 棄疾的愛情詞,無論其有無寄託,大多寫得形象、生動, 頗為出色當行。〔清平樂〕“春宵睡重”寫一位婦女對 於久別愛人的思念,“卻把淚來做水,流也流到伊邊”, 情思纏綿。〔戀繡衾〕看似寫一位被拋棄的女子的心情: “如今只恨因緣淺,也不曾抵死恨伊。合手下安排了,那 筵席須有散時”;實際上,“我自是、笑別人底,卻元 來,當局者迷”,即是自述。這類愛情詞,抒寫情事,十 分真切。 辛詞的題材十分廣泛, 600多首詞作,從各個方面 真實地體現了作者的精神面貌,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時代的生活和情緒”。 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在 駕馭詞調上,辛棄疾有著非凡的才能。無論是篇幅短窄、 形式格律接近於聲詩的令曲小詞,或者是格式多變的長 詞慢調;也無論以賦體、詩體入詞,或者“以古文長篇 法行之”(譚獻《復堂詞話》),都能夠“大踏步出來”, 縱橫而能謹嚴,各得其宜。其次,在語言運用上,尤其 是在大量的用典、用事上,辛棄疾也有特殊的造詣。所 謂“驅使莊、騷、經、史,無一點斧鑿痕,筆力甚峭” (樓敬思《詞林紀事》卷十一引),所謂“用事最多,然 圓轉流麗,不為事所使,稱是妙手”(陳霆《渚山堂詞 話》卷二),便是辛詞這種特殊造詣的體現。 此外,善於調動一切藝術手段為塑造生動鮮明的藝 術形象服務,也是辛棄疾的重要藝術成就之一。辛棄疾 以論為詞,將策論中所陳述的內容寫到詞中,用詞體現 理想、抱負,但並非“直說”,而是用具體的形象來表 達。此類藝術手段,多種多樣,主要有二種:①透過藝 術形象創造意境。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辛棄疾在建 康作〔太常引〕“一輪秋影轉金波”,下片寫道:“乘 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 清光更多。”這是用瑰麗的想象所創造的一個美好的境 界。作者以“桂婆娑”暗指朝廷主降勢力,希望除掉主 降派以實現其光復祖國河山的宏圖大略,雖不明說,但 用意卻是十分清楚的。所以,劉克莊曾指出:“以孝皇 之神武,及公盛壯之時,行其說而盡其才,縱未封狼居 胥,豈遂置中原於度外哉!”(《後村大全集》卷九十 八)②用典、用事,體現本地風光。辛棄疾晚年再度被 起用,雖支援韓□胄北伐,但反對其草率從事。他曾當 面向寧宗趙擴提出自己的看法。開禧元年(1205),辛棄 疾在鎮江北固亭作〔永遇樂〕“千古江山”,所說三個 故事,都與京口(鎮江)相關。其中,孫權據此(京口) 以稱霸江東,劉裕據此以掃蕩河洛,這是成功的事例,值 得效法。但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年間北伐慘敗,其教 訓卻是應當記取的。開禧二年宋廷北伐,果然與元嘉北 伐同樣結局。這首詞以古諷今,用典、用事,切合眼前 實際,更加增強了藝術形象的感染力。 辛棄疾在藝術上的造詣,使其歌詞形成獨特的風格, 產生了“稼軒體”。所謂“稼軒體”,既增強了詞的體 質,又不變其“本色”。因此,辛棄疾便在南宋詞壇上, 獨樹一幟。 當然,辛棄疾的藝術創造也難免產生某些流弊,他 的作品,有的議論化、散文化,缺乏具體形象,有的堆 砌典故,有“掉書袋”之譏。但是,從整體看,辛棄疾 對於詞的疆界的進一步開拓,對於詞的藝術表現所作的 貢獻,卻是有大功於詞苑的。 辛棄疾的詩,據辛啟泰所輯《稼軒集抄存》收詩111 首。鄧廣銘輯校《辛稼軒詩文抄存》,清除誤收,增補 遺漏,得詩124首。其後,孔凡禮的《辛稼軒詩詞補輯》 (《文史》第九輯)又新補詩19首。現存辛詩,共133首。 辛棄疾的詩,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 思想情感,可與其詞相印證。其中,《送別湖南部曲》, 自寫政治遭遇,可與〔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 對讀;“有時思到難思處,拍碎欄干人不知”(《鶴鳴 亭絕句》),感嘆英雄失意,也與〔水龍吟〕(“楚天 千里清秋”)合拍;而“竹杖芒鞋看瀑回,暮年筋力倦崔 嵬”(《同杜叔高、祝彥集觀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飲兩日 且約牡丹之飲》),與〔鷓鴣天〕“但覺新來 上樓” 合拍。正是置閒期間所反覆詠吟的歌詞題材。“剩喜風 情筋力在,尚能詩似鮑參軍”(《和任師見寄之韻》), 辛棄疾以鮑照自許。他的詩風格俊逸,在當時“江西”、 “江湖”兩派之外,自有掉臂遊行之致。而且,他的某 些抗戰詩,悲壯雄邁,也未必在其抗戰詞之下。但是,辛 棄疾畢竟是以詞之餘作詩,其詩作成就,自然無法與詞 相比擬。辛棄疾的文,據鄧廣銘所輯,計17篇。其中除 幾篇啟札和祭文外,多為奏疏。這類奏疏,在一定程度上 揭示了當時所存在的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較為 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並系統地陳述了辛棄疾對於抗 金、恢復事業的見解及謀略,充分體現了他經綸天下的 “英雄之才”和“剛大之氣”。辛棄疾曾明確宣稱:“論 天下之事者主乎氣。”(《九議》其二)並曾指出:“今 之議者,皆痛懲曩時之事而劫於積威之後。……懲蝮蛇 之毒,不能詳核真偽而 魄於雕弓,亦已過矣。昔越王 見怒蛙而式之,曰:‘是猶有氣。’蓋人而有氣然後可 以論天下。”(《九議》其九)“精神此老健於虎”(劉 過《呈稼軒詩》),這是辛棄疾的作風。辛棄疾其文,猶 如其人,也充滿著虎虎生氣。所謂“筆勢浩蕩,智略輻 ,有權書衡論之風”(《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 正體現了辛文的特色。文學史上,辛棄疾雖不以詩名世, 也不以文名世,但是,他在詩、文創作上所達到的成就 卻是不可忽視的。 詞集及其版本 辛棄疾詞自來傳誦極廣,宋時已有多種刻本。淳熙十五年(1188)範開作《稼軒詞序》稱: “開久從公遊,其殘膏剩馥,得所 焉者為多。因暇日 裒集冥搜,才逾百首,皆親得於公者。以近時流佈於海 內者率多贗本,吾為此懼,故不敢獨 ,將以祛傳者之 惑焉。”時辛棄疾方在中年,範開已有慨於贗本之混真, 此後20年,刊本(包括贗本)自當更多。據有關載籍著 錄,《稼軒詞》的宋刻本主要有以下數種:一為全集所 附本,二為岳珂所見本,三為吳子音所序本,四為宜春 張清則刻本。此四種版本,均無傳。 此外,宋刻《稼軒詞》之 4卷本及12卷本,在當時 最為通行,現存各種刻本皆源於此。 4卷本,《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皆有著錄。 此本甲集編成於淳熙元年,所收諸詞,大致48歲前官建 康、滁州、湖北、湖南、江西時所作。乙、丙、丁三集 所收,基本上不包括晚年帥浙東、守京口的作品,刊成 時間當在嘉泰三年(1203)之前。四集合計,除其復重,共 得詞 427首。 4卷本總名為《稼軒詞》,分甲、乙、丙、 丁四集。宋刻本無傳。今有汲古閣影宋鈔本及吳訥《唐 宋名賢百家詞》本。 12卷本,即信州本,名曰《稼軒長短句》。《直齋 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皆有著錄。12卷之信州 本,宋刻無傳。今傳本有元大德三年(1299)廣信書院孫 粹然、張公俊刻本(原為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今歸北 京圖書館),明代王詔校刊、李濂批點本;清末王鵬運 四印齋刻本。12卷本共得詞572首,依詞調長短為先後順 序。 今人鄧廣銘依據上述各本,匯合比勘,益以法式善、 辛啟泰所輯《辛詞補遺》,及自《永樂大典》、《清波 別志》、《草堂詩餘》等書中輯得之諸首,撰為《稼軒 詞編年箋註》,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共得詞626首。加 上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孔凡禮《全宋詞補輯》所輯 3 首,現傳辛詞計629首。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大德 本為底本,同涵芬樓影印汲古閣影抄4卷本《稼軒詞》等 進行對校、標點,整理出版《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的資料,快點回答,要做完網友f3f699f 2006-06-12

辛棄疾(1140-1207a。d。)字幼安,號稼軒,南宋高宗時生於山東濟南歷城縣。金主完顏亮南侵時,曾聚眾二千參家耿京的義軍,隨奉命南渡,又曾聚集義軍,南渡歸宋,當時年僅二十三歲。辛棄疾滿懷殺敵報國的熱忱,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難以有所作為,在這樣的時代和個人背景下,辛棄疾的詞中洋溢強烈的愛國激情。辛棄疾一生致力詞的創作,將詞從婉約派的拘限中超越,豐富了詞的描寫內容與表現手法,拓寬詞的境界,使詞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能更直接反應社會現實的,是辛棄疾。除了大量抒寫愛國情懷的詞作外,在鄉村二十年的閒居生活使他加深對農村的瞭解,便出現了許多以農村生活為主題的作品。辛詞中還有很多的山水詞,表現作者寬闊的胸襟和對祖國山河大地的深摯熱愛。詞史上辛棄疾和蘇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代表作家。王國維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二人還是有區別的。辛棄疾才大情摯,生於國難深重之時,不得一展懷抱,所以「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賙濟)。詞作氣魄雄大,意境卻極沉鬱。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詞人。1140年出生於歷城(今山東濟南)。1161年,他在濟南以南的山區,組織了2000多人的隊伍,起義抗金。後歸屬耿金義軍,任掌書記。1162年受耿金委派,去建康(今江蘇南京)接洽南歸事宜。反回途中,聽說耿金被殺,他即率50騎夜闖金營,活捉叛徒張國安,獻於趙構並率萬餘人歸宋。

1162年,被任命為江陰籤判。1165年,奏進<美芹十論>。1168年,任建康通判。1172年,任滁洲知洲。1175年遷江西提點刑獄。1179年,任湖南轉運使,知譚州、兼湖南安撫使。1181年,調江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同年被削職,回到上饒帶湖新居,開始了近20年的閒居生活。

1192年,被任為福州知府,兼福建路安撫使。1194年,再度罷官。1203年,又被起用為浙江東路安撫使。1205年,又遭彈劾罷官。1207年,這位偉大的愛國詞人含著憂憤的心情離開了人世。

辛棄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佔。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史。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採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閒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這類詞中歷來為人傳誦之作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寫閒適生活的詞數量最大,這類詞往往於閒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如(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水調歌頭)《盟鷗》等許多詞中都帶有這種情緒。一部分寫農村生活的詞清新淳樸,語言淺近,如(清平樂)《村居》、(鷓鴣天)《戲題村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動的農村風情畫。辛詞中也有寫愛情的詞,如(清平樂)“春宵睡重”就寫得纏綿婉轉,頗能動人。辛棄疾詩今存133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辛棄疾文今存17篇,多為奏議啟札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的見解和謀略。

辛棄疾詞在宋代即已有多種版本,主要為4卷本和12卷本兩種。4卷本名《稼軒詞》,分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閣影宋鈔本及《唐宋名賢百家詞》本。12卷本名《稼軒長短句》,宋刻本已無傳,今傳本通行者有四印齋刻本。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今人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註》。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點校本《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但辛棄疾也有許多與陸游不同的地方:他作為一個具有實幹才能的政治家,曾經獲得相當高的地位,他對抗金事業的追求,不像陸游那樣主要出於一腔熱情;作為一個英雄豪傑式的人物,他的個性要比陸游來得強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陸游那樣“純正”;他的理想,不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願,而且反映了一個英雄之士渴望在歷史大舞臺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於表達激盪多變的情緒的體裁。他的詞集《稼軒長短句》,儲存了詞作六百多首。

一、辛棄疾的生平與創作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比陸游小十五歲,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於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女真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訊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籤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瞭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讚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儘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讚,廣為傳誦,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乾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圓滑、又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並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後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閒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閒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並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於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儘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雲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臺,這又使他難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湧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後半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冑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激昂慷慨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於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閒居。雖然後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於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

雖然,自中原失陷以來,表現對於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報國熱情,已經成為文學的中心主題,辛棄疾的詞在其中仍然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光彩。這不僅因為辛棄疾生長於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願望比一般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因為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

等等,無不豪情飛揚,氣衝斗牛。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於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讚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於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醜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著一條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卜算子》)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衝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遊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鎮江知府時,所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仍是一面浩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一面追憶自己青年時代的戰鬥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猶有可為的壯烈情懷: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種永遠不能在平庸中度過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隨了辛棄疾的一生,也始終閃耀在他的詞中。它奏響了宋詞的最強音。

另一方面,無可奈何的處境和同樣無可奈何的心境,使辛棄疾和陸游一樣,不得不在鄉居生活中尋求排遣苦悶的途徑。他是受老莊思想影響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數編書,非莊即老”(《感皇恩》)。老莊哲學讓他暫時忘懷世間的煩惱,貼近自然與日常生活,感受並在詞中表現“一壑一丘”中所蘊涵的哲理與美感。而由於個性和審美趣味的不同,他的這一類詞作不像陸游詩那樣偏向於古樸淡雅,而是清新秀麗、活潑靈動。如《清平樂》寫農家生活的情調: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西江月·遣興》寫自己放曠的生活: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這類詞作,並不意味著辛棄疾悲憤的心境隨著年歲的增長與生活的閒適而談化。這只是一時的忘情,也是悲憤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只要讀一下著名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正是因為他經歷了許多世事滄桑,積蓄了太多太深的苦悶,深知人生的無奈,才“欲說還休”。他只能在恬靜的田園鄉村中為自己的感情尋找寄寓,撫慰飽受創傷的心靈,這是一個英雄人物在一個平庸苟且的社會中的不得已的選擇。理解這一點,才能明白辛棄疾寫這一類詞時真正的心態。

二、辛詞的藝術創造

宋詞在蘇軾手中開創出一種豪放闊大、高曠開朗的風格,卻一直沒有得到強有力的繼承發展。直至南渡之初張元幹、張孝祥、葉夢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恥為主題的詞,才較多繼承了蘇軾的詞風,起到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但他們的這一類詞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為內心激情所支配的結果,而沒有成為有意識的藝術追求,也沒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題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棄疾出現在詞壇上,他不僅沿續了蘇詞的方向,寫出許多具有雄放闊大的氣勢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傑氣概,和豐富的學養、過人的才華,在詞的領域中進行極富於個人特色的創造,在推進蘇詞風格的同時也突破了蘇詞的範圍,開拓了詞的更為廣闊的天地。

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但不同的是: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並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衝動歸於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著,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詞中,如“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 (《賀新郎》),“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簷間鐵。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乃至“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蘭陵王》),都是激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聲,如“天風海雨”,以極強烈的力度震撼著讀者的心靈。辛棄疾也信奉老莊,在詞中作曠達語,但他並不能把衝動的感情由此化為平靜,而是從低沉甚至絕望的方向上宣洩內心的悲憤,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水龍吟》),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似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為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壯與絕望交織紐結,大起大落,反差強烈,更形成瀑布般的衝擊力量。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從開頭起,一路寫想象中練兵、殺敵的場景與氣氛,痛快淋漓,雄壯無比。但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之後,突然接上末句“可憐白髮生”,點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夢想,事實是白髮無情,壯志成空,猶如一瓢冰水潑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驚慄震動。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棄疾也自有特點。他一般很少採用傳統詞作中常見的蘭柳花草及紅粉佳人為點綴;與所要表達的悲涼雄壯的情感基調相吻合,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誰信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滿江紅》);他所採摭的歷史人物,也多屬於奇偉英豪、宕放不羈,或慷慨悲涼的型別,如“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的李廣(《八聲甘州》),“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永遇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南鄉子》)等等。這種自然和歷史素材的選用,都與詞中的感情力量成為恰好的配合,令人為之感奮。

所以,同屬於豪放雄闊的風格,蘇軾詞較偏於瀟灑疏朗、曠達超邁,而辛詞則給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飛揚之感。

不過,以上只是指辛棄疾詞中主流部分的藝術風格而言。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範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己亥……》,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迴腸蕩氣,用筆極為細膩。他的許多描述鄉村風光和農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樣樸素清麗、生機盎然。如《鷓鴣天》的下闋: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於簡樸中見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所以劉克莊《辛稼軒集序》說:“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這是比較全面也比較公允的評價。

辛棄疾和蘇軾在詞的語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開拓者。前人說蘇軾是以詩為詞,辛棄疾是以文為詞,這當然有些簡單化,但確實也指出:到了辛棄疾手中,詞的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不復有規矩存在。在辛詞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間語言,如“些底事,誤人那。不成真個不思家”(《鷓鴣天》),“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醜奴兒》),也有夾雜許多虛詞語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雲者為雨,雨者云乎”(《漢宮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有語氣活躍的對話、自問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南鄉子》),“杯,汝來前!”(《沁園春》)也有相當嚴整的對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破陣子》)

……。概括起來說,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鬆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文人詞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躍地連線句子構成整體意境的方式,在辛詞中完全被打破了。但並不是說,辛棄疾的所謂“以文為詞”不再有音樂性的節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動的語氣的同時,他仍然能夠用各種手段造成變化的節奏。如《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義聯貫而下,在詞中是很長的句子,但卻是頓挫鮮明,鏗鏘有力,決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詞的形式中而已。

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廣泛地引用經、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彙、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裡。這本來很容易造成生硬艱澀的毛病,但是以辛棄疾的才力,卻大多能夠運用得恰到好處、渾成自然,或是別有妙趣,正如清人劉熙載《藝概》所說:“任古書中理語、廋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篇為例,百餘字的篇幅,敘及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個歷史人物的事蹟,而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觀情感、意念絲絲入扣;不僅內涵極為豐厚,而且語氣飛動,神情畢露,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當然,辛棄疾的詞時常也有過分散文化、議論太多,以及所謂“掉書袋”即用典用古語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麼說,他確實把詞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詞不僅是 “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達得很自由很充分。這樣,詞的創作才完全擺脫了羈絆,進入了自由的境界。

辛棄疾的資料,快點回答,要做完orgsky 2006-06-12

欠你的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