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9-10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照見古今 2020-10-27

如果把每個朝代,都給包裝一個“朝設”,宋朝就像是一個婉約端莊的大家閨秀,文靜內斂卻又善持家務,明朝就像是一個正值巔峰的壯年,老練世故而又不失銳氣,清朝就像一個久經滄桑的老年,深沉圓滑但終是有些暮氣……

而唐朝,則像是一個年華最好的少年,激情昂揚,朝氣蓬勃,對世事總懷著好奇與探究的新鮮感。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

唐朝是屬於少年的時代。他們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名詞,“五陵少年”。只此一詞,便有了令人神往的萬千氣象,我們彷彿看到:

少年人結客酒場,縱談闊論,只為逞意氣飛揚

少年人騎馬揮劍,馳騁沙場,只為活得燦爛

少年人鬥雞走狗,遊遍花叢柳巷,只為不負青春

少年人仗劍四方,任俠使義,只為彌胸中不平

……

五陵一詞本是地名,源自於長安五座漢朝皇帝陵墓,漢高帝長陵,漢惠帝安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以及漢昭帝平陵。最初由於大量遷徙富豪於此地,五陵原是富貴豪門的象徵。

但到了唐代,在唐人感性又浪漫的語境中,五陵的意義便開始有了變化,他的指向也愈加豐富多彩。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

王安石有首鳳凰山詩,其中不無期盼地說,願作貞觀開元時期的五陵少年子弟。這是一首負氣詩。王安石在被罷相,變法行動被終止時,意志消沉,懷著悲憤與怨氣寫了這首詩。但也側面展現了,唐代五陵少年們,浪漫自我而又旁若無人的活法,始終是後人心中念念不忘的華胥美夢。

五陵少年,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每個詩人都要提一提。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

唐朝的“五陵少年”,喜好結客聚會,浪蕩過市,意氣風發地跨馬挾劍,遊歷四方。他們對山河自然,有著無限熱情,好奇與探索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是他們人生的標配,在高山大河中,他們傾情釋放滿腔的沸騰。

李白年少時便別家出蜀,遊歷天下,經歷蜀道難,早發白帝城,望斷天門山。每到一地,都會結識天下英豪。

五陵年少遊蕩在金市東,銀鞍白馬張揚在春光燦爛之中,便是長安少年場的日常一幕。他們春風得意地“浪”在長安各地,逞年少,誇白馬,顯擺他們的意氣風發。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

杜甫雖給人留的是一副苦大仇深,憂國憂民的形象,但這是非常抽象且片面的。杜甫出身京兆杜氏,名門望族,長安有諺“京兆韋杜,去天尺五”,可見其家族之顯耀。

杜甫少年意氣也不遑多讓。七歲能作詩便言出不尋常:七齡思既壯,開口詠鳳凰。這種語出驚人,在杜甫早期詩作中其實不罕見。

十五歲還是個皮猴子,像牛犢子一樣到處亂竄,門前的梨子棗子熟了,一日間爬樹能千回,淘氣若斯。

他曾出入岐王宅,來去崔滌堂。他觀瞻公孫大娘劍氣舞,欣賞“吳帶當風”吳道子的名畫,聆聽李龜年的音樂。在正是江南好風景的時候,他也是有過恣意張揚的年少時光。

志得意滿,是五陵少年的真實寫照。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

他們揮霍青春,縱情適志,將禮教一本正經的規矩,拋到九霄雲外,將自己的任放疏達,發揮到淋漓盡致。

杜牧同樣出自京兆杜氏,以阿房宮賦名揚天下,少年時也是張揚高調。曾招搖過鬧市,遇見老僧,竟然不識自己,頗為感慨。因為老僧不認識自己這個名門貴少,所以覺得空門意味深長。

杜牧最是聲色犬馬中的名家。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

他曾聽聞湖州多美女,便奔赴遊歷。看上一個美女胚子,但年齡尚幼,便下訂聘禮,約十年來娶。只是官場不自由,到了十四年後,才有機會再至湖州。女子家中等了十年,杜牧沒有來,早已嫁人了。

杜牧曾在揚州,牛僧孺屬下為官。期間風花雪月自不必說,十年一覺揚州夢,十年揚州生活,被杜牧活成了天上人間。

牛僧孺對他非常欣賞,才在他調走前,苦口婆心囑咐道:以你的才華,前程遠大我不擔心。我唯一擔心是你把揚州的習氣帶到京中,對你不利啊。

杜牧否認:我很注意自己行為的。

牛僧孺笑笑不語,拿出卷宗記錄,竟然是杜牧幾年來留戀聲色縱情酒肆等處的詳實記錄。杜牧大為慚愧且感動。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

他們任俠使氣,輕王侯,蔑權貴。

李白十五喜好劍術,他是個真正的俠客,多次在詩中提到仗劍行俠,仗義疏財。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李白有沒有殺人不得而知,但他表露的這種談笑中飲酒殺人的氣魄,頗為動人心絃。並派頭十足,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是對境界的極致追求。

李白曾供職翰林院,日常正酒醉的時候,被唐玄宗叫去作詩,李白卻幹出了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墨這樣的事,這種推崇傲視王侯的風氣,為唐人所津津樂道。

張祜以俠義自許。他因為受宰相元稹的打壓,仕途不順,便不以朝堂為念,周遊天下,義氣交接各地名士。

他曾拜訪宰相李紳時,自稱為“釣鰲客”。李紳不解,問釣鰲將用什麼做釣竿?張祜答曰“彩虹”,又問用什麼做釣鉤,張祜答曰“新月”,後問用什麼做釣餌,張祜答曰“就是李相公你啊”。李紳驚歎其言,之後對他多有贊助。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

他們也素有建功立業的願望。

所謂出將入相,唐朝很多文人都曾經從軍邊塞,上過戰場,與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形象大為不同。

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在任平原太守時期,敏銳覺察到安祿山的野心。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招兵買馬,囤積兵糧,號召各路人馬,對抗安祿山。雖是一介文人,卻為最終安史之亂能夠平定做了很大貢獻。

陳子昂少年任俠,後因失手殺人而發奮讀書。入仕後兩度從軍邊塞,對邊關的形勢,應對政策很有見解。

岑參同樣數度從軍邊塞,曾經屬於大唐名將高仙芝的部屬。參與唐朝西征的戰爭。

相比於文質彬彬的後世,唐朝更信奉功名只應馬上取的精神,寧願做一百夫長,勝過做一書生的信念。他們不恥之乎者也的嘴上功夫,不屑三綱五常的禮教束縛,但他們蔑視這些的同時,卻嚮往戰場建功,馬上封侯,嚮往報效國家,青史名留……

因此唐朝邊塞詩大行其道,都是藉以抒發對實現這種人生價值的熱忱。這也造就了,唐朝雖然文風旺盛,但同時武風不墮,文人士子雖然一樣讀聖賢書,吟詩作對,但卻沒有其他朝代文人的迂腐文弱之氣,相反更多意志昂揚,積極進取的精神。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

總的來說,五陵少年,在唐朝已經變成一種特有的意象。他也並不是指代少年紈絝,更多是描述一種,太平盛世中的青春少年,他們肆意揮霍著自己的意氣風發。

鬥雞走狗,遊蕩漂流,彈挾過市,尋花問柳,本質上只是基於他們對自由無拘的追求,對禮教社會規則的叛逆。實質上他們也有滿腔熱血,報效國家的志向。

他們只是在唐朝那種恢宏豪邁,雍容自信的盛世景象下,所特有的青春期,所獨具的少年感。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言於宜左 2020-11-08

落花踏盡遊何處,五陵少年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這是當年詩仙李白筆下的的長安十二時辰。“五陵少年”,那是怎樣一個群體。飛揚跋扈、放蕩不羈。不追求功名利祿,同時又張揚著豪俠精神和少年意氣。 就是當年豪放不羈的唐人。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吃瓜預備役選手 2020-10-29

因為五陵少年的精神面貌非常具有正能量,有很強的引導作用,能夠指引唐人更好地生活。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有常52 2020-10-28

因為五陵少年的精神面貌很好,有很強的精神力量,能夠指引唐人更好的生活,所以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

五陵少年為何幾乎成了唐人精神的象徵?H茶也可以清心H 2020-10-28

五陵少年:漢高、惠、景、武、昭五帝陵在長安西,後遷豪貴居五陵地區,世人遂稱富貴人家子弟為“五陵少年”。這類人行俠仗義,是老百姓眼裡的好官,所以稱他們是唐人精神的象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