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你認為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做老師?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9-27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你認為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做老師?飄雪伊人2017.10.17 回答

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瞭解我,可是我自己並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什麼都學不到。”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由(子路)!教給你什麼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人們諡為‘文’呢?”孔子說:“孔文子聰敏好學,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羞恥,因此諡他為‘文’啊!”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來思考,卻沒有長進,不如去學習。”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你認為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做老師?蕭湘雨2017.10.17 回答

《論語》中的,“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本章的 衛靈公篇,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孔子說:遇到合於正道之事,就算是老師也不必謙讓)。此章的“師”字也有以“眾人”來解的。

述而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取法的。我可以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以他們的缺點來警惕自己勿犯相同的錯誤)。

子張篇,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孔子的學問是從何處學來的呢?子貢回答說:周文王和武王的教化成就,並沒有完全失傳,而是散佈於世間。有才德的人能把握住其中重要的部分,普通人則能掌握住末節的部分,世間其實無處看不到文王和武王的教化成就啊。因此我的老師在何處不曾學習過呢?又何必需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由述而篇及子張篇這兩章看來,連負面的例子都可以拿來警惕之用。所以事實上只要有異於己的,都可以為師。何況能吸收古今知識呢?

“可以為師矣”亦有兩解:一為這樣的人才可以之為師;二為自己做到這個程度,才可以為人師。前者在著重知人,後者強調修己,這兩解意義並不相同,雖然兼備這兩重的意義,可使得本章更為完整,但如果站在前述“師”的意義之角度來看,可能還是以修己的自我期許來解較為妥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