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惠能禪師所要躲避的物色之者是些什麼人物啊,有什麼典故嗎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1-21

請問惠能禪師所要躲避的物色之者是些什麼人物啊,有什麼典故嗎xztlsy 2006-05-20

慧能,一作惠能(公元638年至713年,俗姓盧,原籍范陽(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其父本在范陽為縣官,因罪貶職,流放新州(今廣東新興縣),遂在嶺南落籍。

慧能家境貧寒,三歲喪父,遷居南海。稍長,賣柴狩獵養母。因聽人誦讀《金剛經》有悟,決心學佛出家。24歲時,慧能到湖北黃梅東山寺去五祖弘忍為師,被留作行者,他一面舂米幹活,一面隨眾聽法。後來,弘忍要選繼承人,命寺僧各作一偈。神秀是弘忍的上座,飽覽經史,博學多聞,當即提了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莫使惹塵埃。”慧能不識字也請人代筆題了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時時勤佛拭,莫使惹塵埃?”弘忍看後認為神秀所表達的思想只達到佛的門前,離登堂入室尚差口氣,而慧能偈用“無相”破“有相”,以“頓悟”破“漸悟”,宣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空無觀”比神秀徹底,於是就把衣缽傳給了慧能。

慧能得到祖傳衣缽後即返回廣東。為躲避“物色之者”加害,他在四會一帶的獵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才公開露面。這年的正月初八,慧能來到廣州法隆寺(今光孝寺)。一天,風揚起寺廟的旗幡,兩個和尚在爭論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慧能說:“即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耳。”慧能的說法,令眾僧大為驚歎,引起了印宗法師的關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師為慧能剃了度,後又召集高僧名師為慧能舉行了隆重的授戒議式。次年春,慧能離開法隆寺,北上到南華寺開山傳法,前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

在南華寺,六祖慧能傳教說法長達37年之久。其間,韶州刺史韋璩出常禮請他到城裡的開元寺(後更名為大梵寺)講經。慧能的言行後被奉為禪宗宗經的《六祖法寶壇經》。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說法行為記錄能被做“經”,而一個宗派祖師的言行錄也被稱做“經”的,慧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慧能圓寂於家鄉新興縣的國恩寺。享年76歲。次年六祖真身遷回曹溪,供奉在靈照塔中。慧能在生前就深得朝廷的恩寵,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女皇武則天曾為“表朕之精誠”,特地遣中書舍人給慧能賜送水晶缽盂、磨衲袈裟、白氈等禮物,其詔書對慧能表達了十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趨陪下位,側奉聆音,傾求出離之源,高步妙峰之頂。”慧能去世後,名位加身。唐憲宗追諡慧能為“大鑒禪師”,宋太宗又加諡為“大鑒真空禪師”,宋仁宗再加諡為“大鑒真空普覺禪師”,最後神宗再加諡為“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王維、柳宗元、劉禹錫等文字大家都先後為慧能撰寫過長篇碑文,以記述他的事蹟。

慧能創立禪宗是佛教史上一次空前的大改革,標誌著佛教中國化的完成。第一,他大膽破除佛祖的權威,不承認有所謂外在的佛,認為就在本心中。第二他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這與儒家“人皆可為堯舜”的性善論相通。慧能之後,禪宗更進一步向儒家靠攏,竭力與儒家的以孝悌為人之本的倫理學說相調和,寫了大量論孝的著作,從而促使了佛教的進一步儒學化。第三,他不但主張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主張不用背誦佛經,,不需累世修行,吸要認誤用本心,就能成佛,即所謂“頓悟成佛”,從而不但迎合了上層統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而且也為下層人民信佛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第四,他在宣揚頓悟成佛“的同時,還提倡自由任遠的生活方式,促使禪宗生活的平民化、世俗化。慧能的三傳弟子懷海禪師,更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宗旨,並將這一宗旨寫進了《百丈清規》,從面對後世禪寺的建設及其勞動自養制度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禪宗得以在中國迅速發展傳播、廣泛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歷史的發殿過程中,禪宗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宗教範疇,而滲透到哲學、文學藝術等眾多領域以及現實生活的各人層面,如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佔統治主位的思想宋明理學受禪宗的影響就很深,陸九淵和王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無物”、“明心見理”的翻版。又如繪畫,從唐宋到明清的畫壇,無論是表現形式還是創作思想,都可以看到受禪薰陶的痕跡,用品中往往表現出一種深遠寧靜、超凡脫俗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原來的佛家用語,也已成了人們的慣用語。本世紀以來,帶著東方恬靜達觀精神的佛禪也走向了西方 世界。二次大戰以後,禪更在英、德、法、美等國得到特別的發展。西方接受禪的人,除了宗教團體外,還有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他們希望用祥引導人們迴歸人性和自然;也有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把禪用為調節心理和治療精神病的方法之一。

慧能秀為在我國曆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著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給 人以有益的啟迪。並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

簡單的說,物色之者就是那些縱橫於犬馬聲色之人,流連於物慾橫流之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