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根據《恆山志》記載: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1-16

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根據《恆山志》記載:鮮活且善良丶桃花654 2022-06-30

在北嶽恆山,翠屏峰與天峰嶺雙峰高聳,兩山對峙、渾水中流、峽谷幽靜。翠屏峰絕壁之上,那一處空中樓閣,冬日雪後遠遠望去,像一幅美麗的國畫懸掛在山腰之間,這便是享譽世界的高空摩崖古建懸空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太武帝拓跋燾滅佛崇道,請來當時著名道士寇謙之在平城設道壇。北魏太和十五年,孝文帝下令將道壇移至恆山,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在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之後天師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挑選建寺位置,懸空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建成。根據《恆山志》記載:懸空寺歷經金、明、清和現代多次重修。我們現在看到的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8米,據專家考證,在一千多年前的建成初期,懸空寺與地面的垂直高度近百米。

建在半崖峭壁凹陷之處的懸空寺,整個樓閣建築構思十分巧妙,懸空寺的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三個字,“奇、懸、巧”。首先是“奇”,懸空寺處於深山峽谷的一個盆地內,全身懸掛在峽谷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似一把撐起的巨傘,使得懸空寺免受雨水侵蝕、陽光暴曬,阻擋了山風抵禦了暴雨。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也是懸空寺能完好儲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將寺廟建造在此,您說奇不奇?佛、儒、道,三教共處一室,您說奇不奇?

何為“懸”?有人這樣形容懸空寺,“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全寺的是這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有的木柱起到承重作用,有的用來平衡高低,有的則是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夠發揮支撐作用,而建築物真正的重心撐在了堅硬的岩石裡。

說“懸”就一定要說“巧”,那“巧”又是什麼意思?利用峭壁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築的佈局,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無一缺失。古代工匠們充分利用了力學原理,他們巧借岩石為暗託,在陡崖上鑿些“口小肚大”的石洞,把當地盛產的鐵杉木作為橫樑砸進去,運用了類似於現代膨脹螺栓原理加以固定。隨後,在懸樑上鋪板立柱,構築樑架,建成殿閣樓臺,最終使得懸空寺上載危巖、下臨深谷,迴廊欄杆、上下樑柱左右緊緊相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木質框架結構,增強了抗震性。這就是懸空寺“半插飛樑為基,巧借岩石暗託。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的建築秘訣。懸空寺巧借天然的地理位置,建寺時因地制宜,您說巧不巧?選址之奇,建築之懸,結構之巧,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珍寶。

一千五百年前,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南移到此,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在此根據道家的要求,設計、建造了這樣一座以奇、懸、巧三大特點而馳名中外的藝術巨構,才使我們今天能夠欣賞到這一偉大的奇蹟。如今,我們無論是臨崖仰望,還是登頂俯視,都不禁發出驚歎,驚歎這千年古建的神奇,驚歎古代工匠的偉大,我們怎能不為我們的祖先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