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陳藩和徐孺下陳蕃之榻的陳藩是同一個人嗎...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2-06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陳藩和徐孺下陳蕃之榻的陳藩是同一個人嗎...他丨她說 推薦於2019-09-09

是同一個人。

陳蕃是漢末重臣,桓帝朝曾為太尉,靈帝朝又為太傅。這是一位頗富個性的歷史人物,唐人王勃那篇傳誦千古的《滕王閣序》寫:“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簡括地勾勒出陳蕃禮賢下士的高邁風範。想當年,南朝臨川王劉義慶一定十分看好陳蕃的禮賢之德,於是便將這段軼事編排在《世說新語》卷首。

陳蕃因犯顏直諫得罪宵小而被擠出京都洛陽,貶放到豫章郡任太守,按說這夠令人惱火的了。可陳蕃一到地方,連官衙都沒進,便急問左右,徐孺子家住何方,必“欲先看之”而後快。主簿稟告他,大家都想請使君到衙門歇息歇息。但他卻說:“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徐孺子何許人?他既非豪紳,又非巨賈,不過是鄉間一介草民而已,要靠“常自耕稼”才能過活。但他絕非普通草民,《後漢書》說他“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有“南州高士”之譽。但是地方上屢次要錄用他,他都“不起”,甚至拜他為太原太守,他也“不就”。即使在陳蕃等當朝大吏極薦下,皇帝“以安車玄?備禮徵之”,他仍舊“不至”。這“三不”做法究為何故?是他天性超然物外,不近煙火,還是像後來的袁世凱要挾清廷那樣,釣於洹上待價而沽?都不是。因為,徐孺子早就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三不”的奧妙,正在於此。

這樣一位高士,深為陳蕃所重就不足為怪了。所以,平時不接待賓客的陳蕃,居然破例在太守府中為徐孺子特備一榻,徐來則張之,徐去則撤之,是為“徐孺下陳蕃之榻”所由來。不管徐本人感覺如何,這也確是一種罕見的禮賢之舉了。

話又說回來,古往今來,朝更代換,像陳蕃這樣竭誠禮賢的大吏畢竟不多。想陳蕃自幼便與眾不同。有一次家中來客,問他為何不屋裡屋外灑掃得乾淨點兒,誰料這孩子卻朗聲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其志令人驚歎。後來他出仕入朝,力撐危局,忠直敢諫,屢思匡正。朝廷曾優詔給他封侯食邑,他十度上書堅辭不受,而牽腸掛肚的卻是如何維繫東漢這株早經衰朽的“大樹”,使其免於顛折。所以,他的思賢若渴,竭誠禮賢,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他心中非常清楚,艱危日甚的社稷,多麼需要徐孺子之類的賢才。

可惜的是,他以古稀之年與外戚、大將軍竇武共謀掃除為患於朝的宦官勢力,事敗反為所害。不過,這倒恰恰印證了徐孺子“大樹將顛”的先見之明。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陳藩和徐孺下陳蕃之榻的陳藩是同一個人嗎...天羽清明 2018-02-02

是同一個人 陳蕃是漢末重臣,桓帝朝曾為太尉,靈帝朝又為太傅。這是一位頗富個性的歷史人物,唐人王勃那篇傳誦千古的《滕王閣序》寫:“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簡括地勾勒出陳蕃禮賢下士的高邁風範。想當年,南朝臨川王劉義慶一定十分看好陳蕃的禮賢之德,於是便將這段軼事編排在《世說新語》卷首。

陳蕃因犯顏直諫得罪宵小而被擠出京都洛陽,貶放到豫章郡任太守,按說這夠令人惱火的了。可陳蕃一到地方,連官衙都沒進,便急問左右,徐孺子家住何方,必“欲先看之”而後快。主簿稟告他,大家都想請使君到衙門歇息歇息。但他卻說:“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徐孺子何許人?他既非豪紳,又非巨賈,不過是鄉間一介草民而已,要靠“常自耕稼”才能過活。但他絕非普通草民,《後漢書》說他“恭儉義讓,所居服其德”,有“南州高士”之譽。但是地方上屢次要錄用他,他都“不起”,甚至拜他為太原太守,他也“不就”。即使在陳蕃等當朝大吏極薦下,皇帝“以安車玄?備禮徵之”,他仍舊“不至”。這“三不”做法究為何故?是他天性超然物外,不近煙火,還是像後來的袁世凱要挾清廷那樣,釣於洹上待價而沽?都不是。因為,徐孺子早就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大樹將顛,非一繩所維。”“三不”的奧妙,正在於此。

這樣一位高士,深為陳蕃所重就不足為怪了。所以,平時不接待賓客的陳蕃,居然破例在太守府中為徐孺子特備一榻,徐來則張之,徐去則撤之,是為“徐孺下陳蕃之榻”所由來。不管徐本人感覺如何,這也確是一種罕見的禮賢之舉了。

話又說回來,古往今來,朝更代換,像陳蕃這樣竭誠禮賢的大吏畢竟不多。想陳蕃自幼便與眾不同。有一次家中來客,問他為何不屋裡屋外灑掃得乾淨點兒,誰料這孩子卻朗聲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其志令人驚歎。後來他出仕入朝,力撐危局,忠直敢諫,屢思匡正。朝廷曾優詔給他封侯食邑,他十度上書堅辭不受,而牽腸掛肚的卻是如何維繫東漢這株早經衰朽的“大樹”,使其免於顛折。所以,他的思賢若渴,竭誠禮賢,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他心中非常清楚,艱危日甚的社稷,多麼需要徐孺子之類的賢才。

可惜的是,他以古稀之年與外戚、大將軍竇武共謀掃除為患於朝的宦官勢力,事敗反為所害。不過,這倒恰恰印證了徐孺子“大樹將顛”的先見之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