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裡的尊稱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3-01-09

文言文裡的尊稱鮮活且善良丶桃花654 2022-10-24

1。 古代文言文中表尊稱的詞語

【稱字】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絡。

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 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

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稱諡號】 古代王侯將相、高階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

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臣秦檜為繆醜則是一種“惡諡”。

【稱齋名】 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 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

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 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 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

《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

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 《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

《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於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

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

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 如《遊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係,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後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諡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餘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2。 【古代漢語中的尊稱和謙稱分哪幾類

古人的謙稱和尊稱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許多地方都能體現出這個文明古國的謙敬之風。古人在說話時非常注意稱謂,說自己時用謙恭之詞,呼對方時用尊敬之語。 古人在說自己時的謙稱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說自己可以說“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單個字可以說“僕”,如“僕竊不遜,近自託自無能之辭”(司馬遷《報任安書》),可以說“愚”,可以說“竊”,“愚以為”“竊以為”都是“我以為”的意思。大臣們在君主面前可以說“臣”、“微臣”,甚至說“奴才”(何紳不是經常說嗎?),犯了罪了說“罪臣”。下級官吏在上級面前說自己“下官”、“卑職”。下級將領在統帥面前稱自己“末將”。君主自己稱呼自己時說“寡人”、“孤”、“朕”。丫環在主子面前自稱“奴婢”。百姓在官員面前說“小人”“賤民”。古代女子謙稱自己為“妾”、“妾身”、“賤妾”。出家人稱自己“貧僧”、“貧道”、“貧尼”。所有這些都是古人對自己的謙稱。 古人不但說自己用謙稱,說自己家裡人時也用謙稱。說自己的兒子“犬子”、“不肖子”、“賤息”(“老臣賤息舒祺”《觸龍說趙太后》)。說自己的女兒“小女”。說自己的父母為“家父”、“家母”、“家嚴”“家慈”。說自己的妻子“內人”、“賤內”。說自己的東西時也用謙稱,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蓽”、“舍下”。自己的文章為“無能之辭”、“鄙賤之語”、“拙作”。自己的意見主張為“管見”、“淺見”。表演技藝時說“獻醜”,自己的功夫為“三腳毛”。在別人之前發言不忘說“拋磚引玉”。 像這樣的例子當然還有很多很多。我們透過對上面的分析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謙稱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見識淺、品德低的一類詞。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僕”原意是“僕人”,僕人身份多低。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犬子”就更不用解釋了。古人用這些“不好”的字眼來表示謙虛在古文中隨處可見。例如: “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陳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餞”(《滕王閣序》王勃說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少) “敢竭鄙懷,躬疏短引”(《滕王閣序》) “則區區與諸君,論此於荒山之上”(歸有光《山舍示學者》“區區”有見識淺陋的意思) 謙稱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稱呼對方就不能用這些字眼了。古人稱對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複數有“二三子”。臣子稱君王為“陛下”,太子為“殿下”。(“陛下”原意是臺階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門呼皇上太子時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來代替,以此來表示敬意。像稱呼一般人為“足下”、“閣下”也是同樣的道理。)君王呼臣子為“愛卿”。古人在稱呼對方父母時為“令堂”“令尊”,對方子女為“令愛”“令郎”,此處“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義。說別人的意見為“高見”、“高論”。別人的文章為“大作”,稱呼兄為“兄臺”、稱呼弟為“賢弟”,別人的妻子為“尊夫人”。別人的徒弟為“高徒”。別人的家為“府上”。稱呼和尚為“高僧”、“聖僧”。 尊稱老師為夫子、師父、師傅、先生、先哲。 尊稱在古文中非常常見,例如: “今媼之尊長安君之位”(《觸龍說趙太后》) “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對穆公的尊稱。) 從上面可以看出,尊稱和謙稱正好相反,多數用表示美好、高貴高尚的字眼來表示。這些表尊稱謙稱的詞彙應該是我們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中許多詞彙還在使用。 有人說古人真是婆婆媽媽,用“你我他”不就什麼都包括了。看看大街上處處可聽到的“老頭兒”“喂”“那個人”“這傢伙”,我們現代人還有資格說古人婆婆媽媽嗎? 。“鄙”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例如: 鄙人:謙稱自己; 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 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2。“愚”字一族。用於自稱的謙稱。例如: 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 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 3。“敝”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例如: 敝人:謙稱自己; 敝姓:謙稱自己的姓; 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敝校:謙稱自己所在的學校。 4。“拙”字一族。用於對別人趁自己的東西。例如: 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 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 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5。“家”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戚。例如: 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 家母、家慈:稱母親; 家兄:稱兄長; 家姐:稱姐姐; 家叔:稱叔叔。 6。“舍”字一族。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低或年紀小的親戚。例如: 舍弟:稱弟弟; 舍妹:稱妹妹; 舍侄:稱侄子; 舍親:稱親戚。 7。“老”字一族。用於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例如: 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 老朽:老年人謙稱自己; 老臉: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 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 8。“斜字一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例如: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 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 小生(多見於早期白話):青年讀書人自稱; 小可(多見於早期白話):謙稱自己; 小店:謙稱自己。

3。 古文的稱呼

文言文的日常稱呼用詞。

(1)自己謙稱

家父、家嚴: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家慈:稱自己的母親。

家兄、家姐:稱自己的兄姐。

舍弟、舍妹:稱自己的弟弟和妹妹。

舍侄:稱自己的侄兒。

內人、內子、內助、拙荊:稱自己的妻子。

外子:稱自己的丈夫。

犬子、小子:稱自己的兒子。

小女:稱自己的女兒。

敝友:稱自己的朋友。

敝人:稱自己。

(2)對人尊稱

令尊:尊稱對方的父親。

令堂:尊稱對方的母親。

令郎、令子、令嗣:尊稱對方的兒子。

令侄:稱人侄兒。

令愛、令媛:尊稱對方的女兒。

令婿:尊稱對方的女婿。

令媳:尊稱對方的兒媳。

令正、賢閣,尊夫人:尊稱對方的妻子。

崑玉、昆仲:稱人兄弟。

喬梓:稱人父子。

賢契:稱自己的學生。

高足:稱別人的學生。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稱呼

稱呼是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貌。稱呼也是一面鏡子。稱呼的變化是文化的變化,同時也被視為歷史文化的折射。

中國人的稱呼,實質上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的沉澱與變遷。中國人的稱呼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尊長、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從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到國人對宗法禮制、尊卑長幼等禮法習俗的重視,對官職、科舉的表示方式。

古代兄弟稱呼

兄弟排行稱謂: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代父母稱呼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稱呼

4。 文言文中代表你的稱呼

爾、君、乃

一、你拼音:nǐ

釋義:

1、稱對方,多稱指一個人,有時也指稱若干人:你廠。你方。

2、泛指任何人:你死我活。

二、爾拼音:ěr

釋義:

1、你,你的:爾父。爾輩。爾汝(你我相稱,關係密切)。爾曹(你們這些人)。爾虞我詐。

2、如此:偶爾。不過爾爾。

3、那,其(指時間):爾時。爾後。

4、而已,罷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5、詞尾,相當於“地”、“然”:卓爾。率爾(輕易地)。

三、乃拼音:nǎi

釋義:

1、才:今乃得之。“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2、是,為:乃大丈夫也。

3、竟:乃至如此。

4、於是,就:“因山勢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時”。

5、你,你的:乃父。乃兄。

擴充套件資料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迷你[mí nǐ]

屬性詞。指同類物品中較小的;小型的。

2、你個[nǐ gè]

你這個。

3、你敦[nǐ dūn]

蒙古語。眼睛。

4、削你[xiāo nǐ]

揍你,打你,或是懲罰與威脅。

5、管你[guǎn nǐ]

不管;無論。

5。 哪些文言文中有愛稱,敬稱,自稱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謙稱:稱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稱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荊/山妻;稱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學生等;稱呼自己的東西——賤降、拙作、寒舍/蓬蓽等等

6。 把在文言文中怎麼稱呼

一)

【把】:【篆書】字形從手,巴聲。【形聲】。

【本義】:抓住,拿:把酒問青天|把盞言歡|把握。

【轉註】:①控制,掌握:把犁|把舵②看守:把風|把門③手推車,或物的柄:車把|火把4。可以用手拿的小捆:草把|稻把⑤量詞:出把力|一把米⑥介詞,和將相當:把話所明白

【假借】:放在量詞百、千、萬等數詞後面,表示約略估計:丈把高|個把月|百把兩

(二)

【把(木霸)】字形從手,霸聲。【形聲】。同音假借,簡化為把。

【本義】:器具上便於用手拿的部分:刀把子|印把子

【轉註】:花,葉或果實的柄:花把|梨把

文言文中讀輕聲,ba

7。 文言文中對自己的稱呼有哪些

自稱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的稱呼。帝王自稱“寡人”,老人自稱“老朽”,年幼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小弟”,和尚自稱“貧道、貧僧”,一般人自稱“鄙人”。謙稱都屬於自稱。

還有自稱“愚”(選自<<;出師表>>;)。“在下”。“朕”。“末將”。“微臣”。“小人”。“下官”。

古代官員:

文官:微臣,小臣(對皇帝) 下官(對等級比他高的官) 老臣(自己年齡大)

武官:末將(對等級比他高的官)

貪官,宦官:奴才,小的

古代男子: 小生,本公子,本少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