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怎麼理解?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體育
  • 2021-08-18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怎麼理解?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1-09 回答

絕仁棄義:指放棄世俗倡導的仁義,回覆到人的本性。這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出處西漢至今篡改本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德。”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怎麼理解? 量力而行 1級 2013-11-09 回答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註釋】“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就如同“不尚賢”一樣,並非是厭惡、不用真正的聖智賢能,也不是反對仁義之行為,而只是反對用榮譽名號、高官厚祿等東西來進行標榜、崇尚。標榜、崇尚的結果,往往是使人在名利的誘惑下爭相主觀施為,甚至做偽、做表面文章。而且在這些形名的炫耀下,常常使人們喪失掉人性的客觀評判標準,從而被“大偽”所蒙敝。所以老子說,拋棄所謂的聖賢智慧,人民將獲得百倍的利益。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註釋】聖賢們用心良苦,提供這“仁義”藥方,希望醫治社會之弊。但老子不僅深懂醫理,而且精通藥性。老子認為,上上策應是保持社會人群的身心健康,預防疾病。人類的許多疾病,都是由於某種基因發生了突變引起的。而保持社會人群身心健康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用這樣的方法,來保持人民天性基因的淳樸,不讓人民的身心失調。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註釋】巧,這裡是指機巧、欺詐的意思。利,唯利是圖。範應元說:“巧利,本欲以便民,而未必至擾民,盡巧利之習勝則寢失淳樸之風也。”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註釋】此三者:指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文不足:意思空洞不具體。屬:從屬,歸屬。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是淨化社會的三條原則,但是,只說斷絕似乎意思空洞不好理解,表述得還不夠清楚,所以,還要讓它們歸結到具體的措施上來,那就是“見素抱樸,絕學無憂,少私寡慾”。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註釋】見:現,呈現。 素:樸素、純潔。 樸:淳樸、樸實、自然。

仁義禮智作為醫治社會的藥方,只能是治病用的權宜之計,不能用於養生。但人們看到這些藥的毛皮功效後,卻認為其能強身健體、保命無憂,於是對於社會這個機體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以至於機體百病叢生。

真正明智的作法,是將身體調理到歸於正常之“樸”。這個調理的方法就是就是“見素”。“見素”就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見素“,就是說呈現在民眾面前的事物應當該是樸素、純潔、樸實、自然,而不是虛假、偽飾、欺詐、矇騙。如果能使人民處在耳聞目睹都是樸素無邪的環境中,便能”濁以靜之徐清“,便可逐漸減少他們的私心貪慾,恢復他們渾厚淳樸的天性。

絕學無憂。

【註釋】拋棄外飾偽學而守自然之淳樸,便可無捨本取末之憂。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老子所謂絕學之意,就是使人反求諸己本然之善,不至逐外失真,流致於偽。君子應學以致道,而後世徒學於外,不求諸內,以至以文滅質,以博溺心,老子因此而憂之,故謂絕飾偽之學。

意譯



拋棄所謂的聖賢智慧,人民將獲得百倍的利益;

 拋棄所謂的仁義譽名,人民將恢復孝慈的本性;

 拋棄貪取巧利之風,盜賊將會絕跡。

 這三點,因為意思空洞不好理解,所以令其有所從屬:

  清除對人民心靈產生汙染的毒素,使人民處在耳聞目睹都是樸素無邪的環境之中,以保持他們渾厚質樸的天性,可減少人民的私心貪慾。拋棄外飾偽學而守其天性淳樸,可無捨本取末之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