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什麼意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體育
  • 2021-08-18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什麼意思?朱昀欣82 推薦於2019-09-15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釋義:拋棄所謂的聖賢智慧,人民將獲得百倍的利益;拋棄所謂的仁義譽名,人民將恢復孝慈的本性;拋棄貪取巧利之風,盜賊將會絕跡。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原文選段: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

把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人民將獲得百倍的利益;拋棄所謂的仁義譽名,人民將恢復孝慈的本性;拋棄貪取巧利之風,盜賊將會絕跡。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什麼意思?

擴充套件資料: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老子試圖把辯證法的思想運用於社會治理。在第十九章,老子提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本章則針對社會病態,提出治理的方案。在前一章裡,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

因而在本章主張拋棄這種聰明智巧。認為“聖”、“智”產生法制巧詐,用法制巧詐治國,便成為擾民的“有為”之政。拋棄這種擾民的政舉,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實的利益。本章中,許多本子引到“少私寡慾”結束,把“絕學無憂”作為下一章的開端。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道德經·絕聖棄智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什麼意思?晚夏落飛霜 推薦於2019-08-28

釋義:拋棄所謂的聖賢智慧,百姓就可以獲利百倍;摒除所謂的仁義道德,百姓就會保持淳樸善良的天性;杜絕欺詐、唯利是圖的行為,就能有效防止盜賊。

指把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破崇論。

解釋:聖,聖賢;智,所謂的智慧;復,恢復,回到。。。的狀態;巧,利用機巧欺詐的行為;利,名詞作動詞,唯利是圖。

出處:《道德經》

作者:老子

創作年代:春秋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什麼意思?

擴充套件資料

《道德經》中表達治國理念的句子

1、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穀的王者,因為它善於順流而下,因此才能成為其他山川河流之王。

2、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理大國,要像烹飪小的菜餚一樣。不過於戰戰兢兢束手手腳,平常心對待。

3、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世間最好的莫過於水,它以寬厚的胸懷承載天地萬物。

4、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仁義是好的,但出現的基礎卻是更好的大道被廢棄;智慧是好的,但卻是出於辨別大偽的需要。

孝慈是好的,但如果家家六親和睦又哪用得著分什麼孝慈不孝慈;忠臣是好的,但只有在國家昏亂的時候才能很好地識別。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什麼意思?zazensunb2b 2019-05-16

絕聖棄智:是指不要用世間的小聰明。

小聰明是指世間的名言概念分別,世人均是用這概念來分別和認識事物,這些都屬於小聰明。

什麼是

大智慧?就是直接認識事物本質的智慧。

這裡面沒有概念名言,沒有聖人,也沒有凡夫。

那錯覺圖來說事。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什麼意思?

比如,這張圖,有的人只看到是少女,有的人只看到是老婦,有的人能看到兩者。

其實,你看到的

無論少女、老婦,這些統統都是名言概念

,是先有了相應的概念,然後才呈現在我們心中的。為什麼有人只看到一個?是因為心落入了慣性執取。

為什麼說少女老婦都是概念?因為

圖中根本上沒有實在的少女和老婦

,有的只是黑白的色點。

是否可以說,黑白的色點,也是名言概念?是的。回答完全正確!這是更深層次的名言分別。

當我們的

眼睛落在圖上的第一剎那,其實還沒有起名言分別

。如同用照相機拍照,只是取了個景。但是,我們的心,無法安住在這個景上,

很快就在慣性分別勢力的推動下,落入到了概念分別當中

,用概念分別來取景,取出來的景就不真實了,早已經背離了真實。

有了概念分別,很容易就產生種種相違。還是拿錯覺圖來說: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什麼意思?

這張圖上,到底是方柱,還是圓柱?為什麼此圖看上去這麼違和?

其實無論是方柱,還是圓柱,也都是概念分別。方與圓這兩種強大的慣性概念分別的衝突,讓我們產生了違和的感覺。

另外,這種概念分別所造成的錯覺,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地步。還是看錯覺圖: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什麼意思?

這張圖上,A格和B格的顏色,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

答案是:完全相同!是的,非常的不可思議。

所以,

絕聖棄智,說的就是如何迴歸真實的方法

:讓我們的心,在面對一切境界時,都能如其所是的呈現,而不是落入到種種概念名言分別這種世間的小智之中。這種境界,道家就稱之為“天人合一”。

心與境界,完全地貼合在一起。

現代人稱之為直覺,或者靈覺。

一旦擁有了這種體察事物本質的直覺大智慧,那麼,世間的種種概念名言分別的小智慧,唾手可得。如同一顆樹紮下了根,何愁沒有枝梢末節呢?

這種就是修行,道家稱為返樸歸真

,顯然是需要長時間投入功夫的。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什麼意思?匿名使用者 推薦於2017-11-26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註釋】“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就如同“不尚賢”一樣,並非是厭惡、不用真正的聖智賢能,也不是反對仁義之行為,而只是反對用榮譽名號、高官厚祿等東西來進行標榜、崇尚。標榜、崇尚的結果,往往是使人在名利的誘惑下爭相主觀施為,甚至做偽、做表面文章。而且在這些形名的炫耀下,常常使人們喪失掉人性的客觀評判標準,從而被“大偽”所蒙敝。所以老子說,拋棄所謂的聖賢智慧,人民將獲得百倍的利益。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註釋】聖賢們用心良苦,提供這“仁義”藥方,希望醫治社會之弊。但老子不僅深懂醫理,而且精通藥性。老子認為,上上策應是保持社會人群的身心健康,預防疾病。人類的許多疾病,都是由於某種基因發生了突變引起的。而保持社會人群身心健康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用這樣的方法,來保持人民天性基因的淳樸,不讓人民的身心失調。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註釋】巧,這裡是指機巧、欺詐的意思。利,唯利是圖。範應元說:“巧利,本欲以便民,而未必至擾民,盡巧利之習勝則寢失淳樸之風也。”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註釋】此三者:指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文不足:意思空洞不具體。屬:從屬,歸屬。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是淨化社會的三條原則,但是,只說斷絕似乎意思空洞不好理解,表述得還不夠清楚,所以,還要讓它們歸結到具體的措施上來,那就是“見素抱樸,絕學無憂,少私寡慾”。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註釋】見:現,呈現。 素:樸素、純潔。 樸:淳樸、樸實、自然。

仁義禮智作為醫治社會的藥方,只能是治病用的權宜之計,不能用於養生。但人們看到這些藥的毛皮功效後,卻認為其能強身健體、保命無憂,於是對於社會這個機體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以至於機體百病叢生。

真正明智的作法,是將身體調理到歸於正常之“樸”。這個調理的方法就是就是“見素”。“見素”就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見素“,就是說呈現在民眾面前的事物應當該是樸素、純潔、樸實、自然,而不是虛假、偽飾、欺詐、矇騙。如果能使人民處在耳聞目睹都是樸素無邪的環境中,便能”濁以靜之徐清“,便可逐漸減少他們的私心貪慾,恢復他們渾厚淳樸的天性。

絕學無憂。

【註釋】拋棄外飾偽學而守自然之淳樸,便可無捨本取末之憂。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老子所謂絕學之意,就是使人反求諸己本然之善,不至逐外失真,流致於偽。君子應學以致道,而後世徒學於外,不求諸內,以至以文滅質,以博溺心,老子因此而憂之,故謂絕飾偽之學。意譯



拋棄所謂的聖賢智慧,人民將獲得百倍的利益;

 拋棄所謂的仁義譽名,人民將恢復孝慈的本性;

 拋棄貪取巧利之風,盜賊將會絕跡。

 這三點,因為意思空洞不好理解,所以令其有所從屬:

 清除對人民心靈產生汙染的毒素,使人民處在耳聞目睹都是樸素無邪的環境之中,以保持他們渾厚質樸的天性,可減少人民的私心貪慾。拋棄外飾偽學而守其天性淳樸,可無捨本取末之憂。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什麼意思?韋欣君 2019-02-08

這句話其實體現了老子的核心思想,迴歸本源!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人人摒棄聖人智者所說的權威,不迷信權威,用自己客觀的判斷處世。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仁義道德都是所謂的聖賢權威所提出來的,要破除這些條條框框對人性的束縛。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人世間太多誘惑,太多名利,摒棄這些機巧功利心,讓人迴歸最初的人性本源!

後面所說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都是讓人找回真我,迴歸自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