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打敗努爾哈赤的戰役叫什麼

公元1625年(天啟五年),孫承宗與袁崇煥定下計策,派遣將領佔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淩河等普擴際知模協得有零地,並修繕城防長期駐守,寧遠因此成為內地,開疆復土兩百里...

遼東三傑的孫承宗

孫承宗回到北京,即向熹宗明確闡述了其堅守寧遠,以與覺華島守軍互為犄角、遙相呼應的戰略計劃,正式提出了“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方針,並建議解除王在晉的兵部尚書及遼東經略之職...

明朝末年的能臣除了 孫承宗,周廷儒,袁崇煥,史可法 還有誰?

明朝那些事中也有周延儒和史可法可不算能臣幹吏說的是孫承宗,張廷玉評價他說“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

關寧錦防線:是阻擋後金的必要堅固屏障還是拖垮明朝的

如果沒有孫承宗從1623年就在寧遠修城,最後連成這條防線,那1626年後金就打到山海關,很可能威脅到京城了...

傳主孫承宗一生幾期幾落受到重用的原因有哪些

孫承宗起的原因,當然是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明朝邊疆戰事告急,不得不起用而落的原因有幾個:1、對閹黨威脅太大,作為皇帝的老師,他可謂有才,有聲望,有地位,可惜明朝後期幾個皇帝,除了崇禎,都很荒唐,無法利用和支援這位大才,發揮作用,盡出些木匠皇帝...

明朝的“遼東經略”和“薊遼督師”是一個官職嗎?請知道的朋友解釋一下,謝謝

薊遼督師的全稱是督師薊、遼、天津、登、萊軍務,就是說袁崇煥是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兼督師薊、遼、天津、登、萊地區的軍事防務,負責抵禦後金軍隊南進,守衛山海關,保衛北京城...

孫殿英盜掘清東陵,說是為他的祖宗報仇,他先祖究竟是誰?

當然,他當時手下還有一些跟班,作為領導,如果不給大家一個名正言順的說法,他盜挖古人陵墓的行為確實有些不好看,於是孫殿英便說自己盜挖清東陵是為了替自己的祖上孫承宗報仇...

明朝時的寧遠是現在遼寧什麼地方?

html興城,在遼寧省是袁崇煥苦心經營的寧錦防線的兩個支點之一,當時的軍事重鎮,也是明朝軍隊進軍遼東的前進基地現在的遼寧興城...

面對明朝軍隊日漸衰落茅元儀都做了哪些舉動?

茅元儀也十分焦急,他跟隨大學士孫承宗在遼東地區監察明軍戰備和作戰情況,還與同僚鹿善繼、袁崇煥、孫元化等人一起,在山海關內外考察地形,研究敵情,協助孫承宗作戰,抵禦後金的進攻,併到江南籌集戰艦,加強遼東水師,提高明軍的戰鬥力...

求解詩——孫承宗【聞袁崇煥被逮二首】

魏絳偏和原有恨,汾陽單騎更無兵,東江千古英雄手,淚灑黃龍半不平...

孫殿英洗劫清東陵,說是為他的祖宗報仇,那他祖上什麼來頭?

雖然孫殿英是一個盜賊,因為他的祖上是非常有名的,在朝堂上都是文武雙全的全才他的祖上是孫承宗,孫承宗修建山海關,抵擋滿清鐵騎的八旗子弟,但是遭到魏忠賢的忌憚,被罷官回鄉,後來孫承宗率領全族舉兵抵抗清軍戰死,所以孫殿英才會說挖掘清皇陵是為了祖上...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高陽人。萬曆甲辰...

萬曆四十三年乙卯(1615),做應天府主考官,天啟元年(1621),晉封少詹,天啟二年(1622),晉封禮部右侍郎,不久升任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方苞《孫徵君傳》的翻譯

正值楊漣、左光斗受難時,大家都為孫奇逢感到危急,而魏忠賢身邊的人都是京師附近的人,向來敬重孫奇逢的品質德行,全都悄悄為他留有餘地不過分追逼...

袁崇煥是什麼樣的人物

(一說袁崇煥出生於廣東東莞,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父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

歷史中袁崇煥和孫承宗誰的評價更高?

驚聞袁崇煥被逮,孫承宗寫下這兩首詩,感慨系之,既表達對袁的同情推許:“東江千古英雄手,淚灑黃龍半不平”,也有深深的遺憾痛惜:“練爾多方練未成”——多方培養你袁崇煥,還是“練未成”呀,恐怕只有孫承宗有資格說這句話...

孫承宗和袁崇煥誰厲害?

十一年,清軍深入內地,進攻高陽,孫承宗率家人守城禦敵,城破被俘 ,不屈而死...

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幾個皇子都幼年早逝而最後傳位給弟弟崇禎皇帝

它雖然不打理朝政,但朝政卻並沒有像崇禎朝那樣糜爛不堪,因為孫承宗是他的老師,終其一生都對孫承宗深信不疑,甚至有一次魏忠賢讒言孫承宗,天啟實在忍不住了,怒斥魏忠賢,說再誣告孫老師小心人頭不保...

明朝為什麼打不過清朝?

清朝原為明朝遼東的建州衛,對明朝及其瞭解,自身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更是在明朝基礎上的加強版,有對明朝針對性剋制的優勢...

書呆子 誤國誤民的孫承宗 究竟是怎麼死的

好友蔡鼎等勸說孫承宗到保定避難,茅元儀則說服孫承宗到南方去,孫承宗都婉言拒絕了,他說:“我都這一把年紀了,沒什麼可怕的了,如果能有機會戰死疆場,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遼東三傑指的是明朝哪三位名將?

在明朝與後金作戰連遭敗績、邊防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里,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