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否只是傳說,如果是真的那它到底在哪裡?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5-21

大禹治水是否只是傳說,如果是真的那它到底在哪裡?

大禹治水是否只是傳說,如果是真的那它到底在哪裡?

大禹治水是否只是傳說,如果是真的那它到底在哪裡?

大禹治水是否只是傳說,如果是真的那它到底在哪裡?hqe636 2019-10-06

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裡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麼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戰國時代,《墨子》書中才稱大禹治水常用疏導之法。從大禹時代到戰國時代,相距一千多年,我們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進,有了不少成就。傳統的說法實際上是把這一千多年中前前後後許多治水的功績都歸功於大禹一人,對歷史作了誇大。

作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夠北上中原發展的部落聯盟領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當然不限於治水,在使用青銅器發展生產,建立國家制度,對外用兵(擊退苗蠻族群的進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績,但是後人紀念他與崇拜他,卻選擇了他的主要功績——治水,這是不難理解的。作為一位農業社會的領袖人物,首先應該關心與致力的就是國計民生,農業生產。這一件大事辦不好,別的事辦得再好也不行。現在距離大禹時代已有4000多年,我們還難以根治水患,每年還得為防洪而擔心,幾千年前的先民,對於這位為了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與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於他當時領導群眾興修水利,限於客觀條件,限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只能一點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現甚麼奇蹟,所以會長達13年之久。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身後的許多治水功績也算在他的頭上,這也容易理解。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蹟越傳越多越傳越大的真實經過。

大禹治水是否只是傳說,如果是真的那它到底在哪裡?網友817354e 2019-12-25

大禹治水應該是歷史上真正發生的事情,但是應該沒有傳說中那麼的神秘,而是應該只是小部分的治理水患,大禹在歷史上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

大禹治水是否只是傳說,如果是真的那它到底在哪裡?八姐洗頭用飄柔 2019-10-06

在青海省民和縣積石峽就是大禹治水的發生地。可參考青海喇家文化,大禹是西羌人,西羌分佈甘肅西部青海大部分地區。說山西河南各個地方的有點搞笑

大禹治水是否只是傳說,如果是真的那它到底在哪裡?網友a2fb6a3 2019-10-06

安徽省蚌埠市,塗山上有禹王宮、啟母石、望夫石、禹跡等。

大禹治水是否只是傳說,如果是真的那它到底在哪裡?lat950827 2019-10-06

禹,姒姓,名文命,國號夏后氏,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之子啟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古塗山氏國(今安徽懷遠)人,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關於禹的出生地說法不一,但籍貫是在鄭州登封嵩山附近的說法應較可信。

生平傳說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截的辦法治水,一點成績也沒有,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務以後,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裡,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禹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亦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后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幹最苦最髒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乾枯,臉龐黧黑。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闢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於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剛退去洪水的土地過於潮溼,禹讓益發給民眾種籽,教他們種水稻。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於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萬縣)為其封國。禹在天下的威望達到頂點。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帝舜稱讚禹,說:“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繡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從來不當面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 功勞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往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歷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

當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帝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

禹繼帝位不久,就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後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負責政務。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過江時,一條黃龍游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嘆息道: “我受命於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帝禹到塗山,在那裡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

帝禹在位十五年後逝世,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終年一百歲。

大禹其人

貢獻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還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安居樂業。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後,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窪的地方種植水稻。不僅治理水患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孔子曾頌揚禹治水的功德說:我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平治水土,開溝洫,發展農耕,鼓勵人民從事勞動。(參《論語•泰伯篇》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極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長開慶功大會,賜給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豐功偉績。當舜年老時,眾人一致推舉禹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大禹

禹接位後,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製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禹還有組織的對不聽教化多次叛亂的苗族進行征伐,打敗了苗軍,打死了三苗酋長,勢力範圍達到江淮流域。之後,“四方歸之,闢土以王”(太平御覽卷823引《隨巢子》)。舜死後,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記•夏本紀》)禹於是再即天子位。

分九州

禹為了鞏固夏王朝,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進行管理,他還“南省方,濟於江”(《淮南子•精神訓》),到南方巡視,在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約請諸侯相會。禹為紀念這次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個鼎,象徵統一天下九州,成為夏王朝之象徵。

威嚴

禹在鞏固夏王朝統治過程中,還特別重視恩威並濟,加強教化。傳說西部有個部族叫有扈氏,好戰而不願服夏。禹採取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終於臣服於夏。東南地區古稱“九夷”,即九個較大的部落。禹為加強對其統治,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禮教,受到當地百姓尊敬和禮遇。他沿途向當地人詢問習俗,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穀,教育部族酋長們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凌弱,和睦相處。同時又宣佈,若有不聽教化者,要以兵征討,決不客氣。當時,古越部落酋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並暴屍三天。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聖,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

由於禹是活動在崇山一帶的夏部落的首領,故被稱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就被稱為夏。夏王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原始社會的結束、階級社會的開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大禹陵與大禹祭典

大禹陵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的會稽山。大禹陵是我國古代治水英雄、開國聖君——-大禹的葬地,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國東南的一大名勝古蹟。《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地傳》稱:“禹因病亡死,葬會稽。”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確定,禹在位10年葬於會稽時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據文獻記載:堯舜時代,洪水氾濫,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苦心勞身,歷盡艱辛,終於治平洪水;繼而大會諸侯於會稽,計功封賞。禹死後葬於會稽山,禹子啟即位後,每年春秋派人祭禹,並在南山上建了宗廟;禹的五世孫少康即位,派庶子無餘到會稽守禹冢,並建祠定居;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現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戶多為姒姓,就是禹的後代,如今已傳至144世。紹興成為人們祭祀和瞻仰大禹的聖地。

大禹陵是全國祀禹中心。四千多年來,大禹陵總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廟巨麗,祭祀綿亙。歷代祭禹,古禮攸隆,影響巨大。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啟開端,祭會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啟首創的祭禹祀典,是中華民族國家祭典的雛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歷代以來,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齎禮來會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為制度。清代,康熙、乾隆又親臨紹興祭禹。民國時改為特祭,每年9月19日舉行,一年一祭。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紹興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行了“1995浙江省暨紹興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禮”,承續了中華民族四千年來尊禹祀禹的傳統,翻開了新中國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後裔家祭則每年一次,綿延不絕。

大禹陵區由禹陵、禹廟、禹祠三大部分組成。禹陵面臨禹池, 前有石構牌坊,過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型敦厚雋永, 為明嘉靖年間紹興知府南大吉手筆。禹廟在禹陵的東北面,坐北朝南,是一處宮殿式建築,始建於南朝梁初,其中軸線建築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午門、拜廳、大殿。建築依山勢而逐漸升高。大殿為重簷歇山造,巍然聳立,殿背龍吻鴟尾直刺雲天,背間“地平天成”四字為清康熙題跋。禹祠位於禹陵左側,為二進三開間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鏡,曰“放生池”。

大禹是華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國的一位偉大先祖。大禹的傑出貢獻,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和發展以深遠的影響。大禹陵廟幾千年祀典相繼,是後人學習大禹明德、弘揚大禹精神的明證,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舉措,對中華民族起著無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禮儀,包括祭品、祭器、祭樂、祭舞和祭文等等,燦如星漢,蘊含了十分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的資訊。

加強對大禹祭典的保護,對傳承中華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學術價值。

大禹故里

大禹故里風景名勝區,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綿陽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北川縣禹裡羌族鄉境內,距綿陽市100公里,景區總面積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創始入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稱為“神離故里”。一九九二年,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為這裡題寫了“大禹故里”的條幅。這裡山川形勝、人傑地靈、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民風淳樸、資源豐富。典型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奇特的自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風格別具,雅趣成天,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大禹故里風景名勝區由“禹穴溝”、“歷史文化古鎮”、“石紐山”組成。清朝石泉知縣餘炳虎曾以“石紐停雲”、“雙江分色”、“索橋曉度”、“西山疊翠”、“奎角連雲”,禹穴聽泉、“懸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詩抒發了自己對太離故里人文古蹟和奇異風光的熱愛‘讚歎之情。

歷史文化古鎮——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古石泉縣治所(今禹裡羌族鄉)史稱其地處“香漢之中”,“內障成綿,外屏氐羌”是歷來兵家爭奪的要塞,很早以來,羌、藏、漢等民族就在這塊土地上進行著廣泛的交流。

夏朝屬梁州之域,周朝為石紐村,北周置北川縣,唐貞觀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縣,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羌鄉風情濃郁。特別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廟會和羌歷年,人們從四面八方集於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慶賀大禹誕辰,歡度一羌歷年,狂舞歡歌,數日不絕。

塔坪綠島,果鮮花茂,山脊林木叢生,綠蔭蔥籠,島上環境優美,是大禹故里人們歷來遊玩的天然公園。歲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種的竹林,如今已變成幾千畝的綠色海洋,遠遠望去,林濤翻滾,碧波盪漾,令人歎為觀止。

評析

以上,我們擇其要者記述了大禹在巴禹治水的蹤跡與有關的神話傳說,這些資料雖然不能當作信史看待,但是,從神話學,民俗學、社會學和文化學角度加以認真分析總結,卻可以得到深刻的啟示,對於瞭解遠古時期巴蜀人民與自然一——水之間的關係,有著重要意義。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是古老的巴蜀人民在征服自然的漫長過程中的實踐、願望、情感、理想、要求的曲折而又真實的反映,是以勞動人民改變作為自然的奴隸身份開始站立起來,輻射人的本質力量為基礎而產生的。這些傳說有著濃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藉助想象和幻想的虛構以表達人類征服自然的勝利,並體現出原始思維的單純、古樸、生動的特色,神話傳說構思別緻,幻想奇麗,是民俗文化和神話寶庫中的璀璨之珠。

遠古四川,水害既多,影響又大。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與防洪治水有著密切關係,治水害,興水利,是人類生存、社會進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上述神話傳說,既是巴蜀人民開始擺脫作為自然奴隸地位的反映,又是他們在證明人類力量,從人神結構關係中走出困境的那麼一種覺醒心理的再現,大禹在青衣江治水,則是氐羌先民從遊牧生活走向農耕生活過程中的現實反映。

雖然大禹時代的社會經濟生活主要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區域,治水活動也集中在這一帶,但是,我們不能單純從地域上來論證大禹治水的範圍,一則大禹治水本是神話傳說,是古代勞動人民戰勝自然的神奇表現,更重要的則在於大禹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治水活動中共同創造共同認可的神與英雄,大禹作為神禹,是勞動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遠古歷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動中,具有保護神的地位,禹王廟和關帝廟一樣,在民眾心理中佔據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構能力,它能將發生在黃河,長江以及其他中華各水系的治水活動統一涵納成一個同心圓,而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與水文化關係的一個重要啟示。

故事

大禹治水

遠古時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堯帝開始起用禹的父親鯀治理洪水。鯀治水逢洪築壩,遇水建堤,採用“堙”的辦法,九年而水不息。堯的助手舜行視鯀治水無功,將他誅殺在羽山。

舜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他從冀州開始,踏遍九州進行實地考察,決定採用因勢疏導洪水的辦法。

當時的紹興地區也受到洪水的禍害,被稱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這塊荒蠻之地,鑿山疏流,將水引入東海,使這片淺海沼澤之地重新成為平原,人民得以從事墾殖為生。大禹曾在紹興娶塗山氏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離家治水去了。他婚後離家十三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而不進去。“三過家門而不入”和吃苦耐勞、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傳為千古佳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說,帝堯時,洪水成災,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堯帝命禹的父親鯀去治理洪水。鯀率眾築壩修堰,費了九年功夫,也沒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今山東蓬萊東南)的處罰。也有典籍記述鯀被誅殺於羽山。

舜繼帝位後,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便命已成為夏部族首領的禹繼續治理洪水。禹欣然領命,但沒有貿然行事,而是首先認真總結前輩治水的教訓,尋找治水失敗的原因。然後,率領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實助手,跋山涉水,頂風冒雨到洪災嚴重地區進行勘察,瞭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勢,制定統一的治水規劃,在此基礎上才展開大規模的治水工作。他鑑於前輩治水無功主要是沒有根據水流規律因勢利導,而只採用“墮高堰庫”(《國語•周語下》)築堤截堵的辦法,一旦洪水沖垮堤壩便前功盡棄的教訓,大膽改用疏導和堰塞相結合的新辦法。按《國語•周語》所說,就是順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溝河,除壅塞,開山鑿渠,疏通水道。歷時十三年之久,終於把洪淵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經湖泊河流匯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採取了正確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為公,吃苦耐勞,身先士卒,不畏艱險,有鍥而不捨的精神。《韓非子•五蠹》記述大禹“手執耒錘,以民為先。”就是說他手拿治水工具,親自參加勞動,給參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樣子。傳說大禹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妻塗山女四天便離開家,在外13年,沒有回過一次家。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已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由於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面板曬黑了,手上長滿了老繭,腳底佈滿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連束髮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顧不上收拾。老百姓見了無不心痛流淚。至今嵩山一帶還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的動人故事。傳說,大禹治水時,要在介於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間的軒轅山打出一條疏洪洩流的通道。他顧不得回家,便於妻子塗山氏約定,以擊鼓為號,把飯送到山上。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為一頭神力無比的大黑熊,連推帶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乾的起勁時,一塊劈山崩裂的石頭誤觸皮鼓,禹妻聞聽鼓聲,連忙燒火做飯。當她拖著已懷孕的笨身子送飯到山上時,東張西望不見丈夫蹤影,卻見一頭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躍奔忙,嚇得扭頭就跑,大禹見此情景,顧不得變回原形就衝妻子追去,妻子受到驚嚇,頃刻間化作一塊巨石。大禹大聲呼喚著妻子和將要出生的孩子,只聽一聲巨響,巨石突然開裂,從中蹦出一個嬰兒,這就是禹的兒子啟。於是後人便稱這塊裂開的巨石為“啟母石”。西漢武帝遊覽嵩山時,被這個傳說所感動,下令在這裡修建了啟母廟。今啟母廟已蕩然無存,但東漢時在廟前修建的啟母闕還依然保留著。從殘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見漢代對禹治水的記述和對啟母塗山氏助夫治水的頌揚。儘管民間傳說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見大禹為治水患而付出的艱辛和犧牲。

大禹與河圖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

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河伯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后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衝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后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后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后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