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大運河變遷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9-12

寶應大運河變遷time濃墨深情 2012-09-14

京杭大運河,春秋時開始開鑿,元代最後開通。 溝通江淮的邗溝在春秋末年已經開通。 杭州至鎮江的江南運河大致在春秋時形成,隋代曾大規模整修,成為隋南北大運河的南段。 淮河以北,早期利用泗水通運。南宋時,黃河奪泗水入淮入海,徐州東南就利用黃河河道行運,徐州向北至濟寧仍利用泗水作運道。元至元二十年(1283)開濟寧以北至安山的濟州河,二十六年開會通河從安山至臨清接衛河。後來,濟州河、會通河統稱會通河。臨清以北利用衛河(後稱南運河)通天津。自天津由北運河至通州,都是天然河道。至元三十年(1293)開通州至北京的通惠河,以北京城內的積水潭為運河的終點,以西山泉水為源。至此,京杭運河全線貫通。因會通河段水源不足,運輸量受到限制,明永樂九年(1411),宋禮主持重開,築戴村壩引汶水至南旺向運河南北分水,形成運河上最重要的水利樞紐(見南旺分水)。接著,陳瑄又整修淮揚運河,制定維修制度,運輸能力大幅度增加。此後400多年中,每年漕運江南糧食400萬石至北京。 隆慶元年(1567),為防止黃河氾濫危害運河,開南陽新河,把南陽至留城間的一段從昭陽等湖西移至湖東。 萬曆三十二年(1604),為避免徐州至宿遷段黃河上的航運困難,開泇河,自夏鎮(今山東省微山縣城)經臺兒莊至宿遷縣西,入黃河。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從宿遷至清口開中運河,代替此段黃河運道。至此,運河與黃河完全分離,僅在清口交叉,由借黃行運改為避黃行運,京杭運河最後定型。 《明清的大運河》 明、清兩代,又對大運河中的許多河段進行了改造。京杭大運河分為以下七段: 1。《通惠河》 大運河最北的一段,自北京東南至通州,因水源不足,通航不正常。 2。《北運河》 通州至天津段,長186公里。利用永定河河道。漕運咽喉河西務,曾盛極一時。 3。《南運河》 從天津到至山東臨清。全長524公里。利用原有的衛河加以疏通而成。水流自南而北,至天津匯入海河,流進渤海。 4。《魯運河》 即會通河,北起臨清,南至臺兒莊,貫穿山東省西部,長約380公里。明永樂九年(1411年),工部尚書宋禮奉命疏通。宋禮修築戴村壩,遏汶水濟運。從此大運河南北暢通。在濟寧設有東河總督,負責山東河南兩省河道。1855年黃河北徙,魯運河被沖毀淤塞,航運遂告中斷。 5。《中運河》 自臺兒莊向南至清江浦(淮安)黃淮運三水交匯處,長186公里。中運河原為發源于山東的泗水下游故河道,後為黃河所奪,又為南北漕運所經,成為大運河的一部分。 6。《裡運河》 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長江,長170餘公里。這是大運河最早修鑿的河段。有些河段水面高出地面四至五米。明、清兩代,在京杭大運河的樞紐部位(運河與黃河故道交匯處)淮安府城中心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機構,負責漕運事宜。在城西30裡外南船北馬的水陸要衝清江浦設有南河總督,負責江蘇安徽兩省河道。來自徽州和山西富甲天下的兩淮鹽商,聚居在揚州以及淮安河下,競相建造精巧雅緻的私家園林。 7。《江南運河》 自鎮江至杭州330公里。貫通長江和錢塘江兩大水系。江南運河流經太湖流域水網地帶,沿線有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等東南重鎮,特別是擁有繁華富庶居全國之首,號稱“天堂”的兩個城市——蘇州和杭州。江南運河河面窄而航船多,終日熙熙攘攘,運輸繁忙。所經城鎮,兩岸人家盡枕河,座座石橋跨水上,富有江南水鄉特色。 明、清兩代,大運河的運輸量遠遠超過元代。直到近代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佔到全國的3/4。明、清兩代,大運河沿線也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的商業中心城市,在長江以北的半個中國,所有的繁華幾乎都集中在運河沿線:揚州,淮安-清江浦,濟寧和臨清。後來居上的天津,曾以“揚州”自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