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節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10-20

中和節是什麼?網友a9b2dc2a7 2006-02-19

2006年3月1日是農曆二月初二,是中和節,也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炎黃子孫共同的節日。《大話西遊II》歷來以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己任,所以在這樣的日子裡特舉辦黃帝誕辰活動。人文始祖,華夏兒女,龍鳳呈祥,引聖獸下凡;大唐英雄,度四方劫,文才武略,為龍的傳人!

引子: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史記。五帝本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黃帝是中華民族古代領袖中最傑出的一位。相傳古代帝王,如堯、舜、禹及夏、商、週三代首領均為黃帝的後裔。黃帝曾居住在涿鹿,曾聯臺炎帝族打敗了九黎族。其後黃帝與炎帝發生衝突,黃帝戰勝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故黃帝被公認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據《史記·封禪書》和《雲笈七籤·軒轅黃帝》記載:黃帝且戰且學仙,常遊天下名山與神相會,修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百餘歲得;神通,於荊山鑄寶鼎成功即有龍垂鬍髯以迎之,“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他還“登崆峒山見廣成子問至道”,“東到青丘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南至青城山謁中黃丈人”,“登雲臺山見寧先生受《龍蹺經》”,問正一之道”,又“練石於縉雲臺”,“合符瑞於釜山,得不死之道”。黃帝飛昇後,為“太一君”,後來“享之列為五帝之中方君也”,臺之為中國歷史傳說之“五帝”。

故事背景:

眼看著花謝花又開,草枯草再長,雁去雁復來,春逝春還歸,宇宙間,萬物莫不有常。舊的一年已過去,新的一年已經在眼前。

繁華熱鬧的長安,恢宏壯麗的皇宮,尚瀰漫著春節的那種喜慶氣氛。這日,唐王李世民高踞龍位,天子腳下則是文武百官。

“民間俗語曰二月二,龍抬頭。今日為三皇五帝之軒轅氏誕辰,感其功德輝煌,朕欲祭之,為我大唐子民祈福,願風調雨順、萬民安康,卿等意以為何?”百官匍匐,皆稱“吾皇聖明”。也正是有此聖主,禮節不廢,心懷子民,方才有史上的“貞觀之治”。

於是當朝天子,帶領文武百官,虔誠祭拜。話說黃帝乘龍昇天,一點通靈,看到唐主率百官誠心拜祭自己,中土之上,華夏兒女,俱為自己的子孫後代,當此盛世,文才武略,人才濟濟,萬民安居樂業,心中不免欣慰。

恰九天玄女也在身邊,笑道:“雖久不臨世,卻也早聞當朝文才武略,英雄無數,今日就下凡走上一遭看看去,如何?”

黃帝拊掌大笑,連連稱善,便和玄女分別化身龍、鳳,來到人間,四靈得聞,亦紛紛下凡,於神秘處佈下四靈吉祥關。有緣人若得見且順利透過四關三十六劫,說不定就能得到上仙饋贈的寶物。只是由於四靈靈氣太盛,故常人凡胎需九天玄女的“上古心經”護心方可近身。

大唐國土之上,龍鳳呈祥,好一個盛世。天下各英雄聚義,文武全才,此何懼哉?!

玩法流程:

任務開始的時候,玩家可以去找長安(275,123)的“九天玄女”領取破四靈關的任務,並且可以獲得“九天玄女”贈與的“上古心經”。這是因為四靈非比尋常,靈氣太盛,一般人需“上古心經”護住心神才可得以近其身。

四靈分別在大唐邊境、大唐境內、東海漁村和長安城東四處佈下青龍關、朱雀關、白虎關和玄武關,意欲考驗軒轅氏後代歷千年風雨,是否還是當初的龍脈相傳文才武略!其中每關分9劫,玩家每順利透過一劫就會獲得活動獎勵,並且隨著劫次的越往後,得到的獎勵越豐厚。玩家在順利通過後將獲得相應的闖關標記,如果四關都順利通過了考驗的話,會獲得“龍的傳人”的稱謂和額外獎勵。

滄海桑田,龍脈依然,軒轅氏千秋萬代的功名長在,華夏族文才武略的龍心不滅。黃帝誕辰活動,為你是龍的傳人而作證!

中和節是什麼?水金南海 2006-02-19

中和節

農曆二月初一是昔日所謂的“中和節”。這個節日現在雖已淹沒,但在唐宋時代卻是異常鬧熱的。當時,人們把這一天作為太陽星君的生日來祭祀。在古人眼裡,太陽主宰萬物,地位崇高,要想祈禱豐年,必須舉行隆重的祭日活動,祭祀的主要物品是“太陽米糕”和“太陽雞糕”。二物均以米麵為料,團成餅狀,中間夾上糖心子。表面或用彩麵塑出雞形,或模壓出金烏圓光。人們還往往把它作為互相饋贈的禮品。二月初一,人們擺上這些糕點,當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人們便一邊吟誦《太陽星君聖經》,一邊品嚐這種精美的糕點。

中和節是什麼?漠人 2006-02-19

http://home。xnsk。com/bbs/dispbbs。asp?boardid=50&ID=19864&replyID=65279&skin=1

二月二“龍抬頭”是怎麼由來的 農曆二月二,古代稱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在過去也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重要民俗節日之一。因此時為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前後,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裡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稱“龍抬頭”。龍一抬頭就要雲興雨作,預示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二月二這天,老北京的民俗活動也是比較多的。

首先是飲食上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就會風調雨順,才能五穀豐登,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一般要吃春餅,也叫吃“龍鱗”;吃餃子,也叫吃“龍耳”;吃麵條,也叫吃“龍鬚”,北京的龍鬚麵,也由此而得名。其中最講究的是吃春餅,俗稱薄餅,這是北京民間特有的食品,是一種用白麵烙成的雙層荷葉餅,可以揭開,塗上甜麵醬,捲上“盒子菜”,也就是木須肉、豆芽拌粉絲、醬肘子等。味道適口,吃著順味。俗話說“盒子菜樣樣有,五穀豐登好年頭。”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孃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裡“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孃家的,初二到孃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孃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裡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孃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一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做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裡,“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鬆而愉快。

二月二這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為每年的二月二這天差不多是在驚蟄前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從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為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誤農時,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徵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鬆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鬆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為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一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後跟著一位大臣,一手提著竹籃,一手在撒種,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畫上還題了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老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這幅畫也說明人們希望有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

中和節是什麼?3240404 2006-02-28

中和節

中和節是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龍抬頭”。本來在二月一日,後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故改為二月二日。�

據《唐書·李泌傳》記載,唐中葉以前,春天只有三個節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節,二月沒有節日。唐德宗時,李泌上書,廢正月晦,以二月一為中和節,以示務本。德宗十分贊同,並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節。�

這些記載表明,中和節是從唐德宗時期確認的。但是,中和節有些活動內容卻非自唐代始,如周朝就有春分時去東郊祭日,秋分時去西郊祭月。太陽糕來源也較早,一直沿用到隋唐。唐德宗時,從春分活動中吸取了祭日的內容,充實了中和節,於是中和節與春分混而難分。

(一) 太陽神�

太陽神,又稱日神。這是最古老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內蒙古陰山岩畫和雲南滄源巖畫中就有拜日神的形象。道教興起後,多稱祭祀太陽星君、日神。中國古代祭太陽神,有三個時間: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

關於太陽的傳說有很多,大汶口陶尊上已有日月形象。傳說最早時有十個太陽,經過後羿射日,才變成一個太陽。又傳說太陽是一個男子,月亮是一個女子。從漢代畫像石上看,太陽中居住三足烏,後來把太陽神人格化了,變成男人形象,甚至有妻。於是有太陽神、太陰神之分。傳說他們分居於日宮、月宮之中,主宰天下大事。這些傳說雖然是遠古時代人們的創造,但其中也反映了他們的實際感受。人們日出而作,有了溫暖,可以種植莊稼,入夜和陰天太陽又消失了。諸如此類變化,使人們產生聯想,最後創造出太陽神。至於太陽中的玉雞傳說,可能是把日出與雞鳴聯絡起來,認為太陽和雞是伴侶,一旦雞鳴,太陽昇起,人們就起床了,開始了一天的耕耘。�

祭太陽時,要供奉太陽糕,這種糕以江米粉製成,上面印有太陽和烏鴉圖案,有的糕上塑有小雞。民間也以吃太陽糕為美食。�

(二) 土地神誕�

中和節也祭土地神。土地神即古代社神,也是自然崇拜之一。但土地神或社神生辰各地不一,有的地方定在二月二,有的定在六月初一,有的定在七月七,但以二月二為居多。�

傳說最早的土地神就是土地,當時還無神像。海南黎族的土地神多以石塊為之,後來才人格化。起初人格化的土地神是勾龍,後為土地神。土地神原為女性,故曰地母,後來又有男女兩性,稱土公、土母,土地爺、土地奶奶,還有了土地廟。民間流行的“土地娶婦”,也是一種社祭之禮。在《水滸傳》中說到有一幅“土神祛水怪”,描述土地神協助起義軍征戰的情形,說明土地神在民間有深厚的基礎。江蘇、安徽有盛大的土地會,祭祀土地神。在祭土地神時,有的地方還敬穀神。吉林民間傳說:古代有一位婦女叫谷慧,生孩子時期只有高粱米充飢,因此而亡。後來在她的墳堆上,長出兩株穀子,她託夢讓丈夫種穀子,才有了穀子磨成的小米,谷慧也就成了穀神。

(三)祭神農�

民間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即為春分,而常把春分視為社日,其間供奉土地神、五穀神。吃社飯、喝社酒,這是古代村社居民在祭祀土地神時共食的遺風。在祭土地神的前後,歷代朝廷都祭神農,皇帝還要親自舉行躬耕儀式。所謂神農,主要指炎帝。也有祭后土的,后土為社稷,又稱田神。過去各個大城市均建有神農廟,以京都為最。因為祭祀神農時,皇帝<—— 正文頁畫中畫 begin ——>

要親自祭祀,舉行躬耕儀式,以便倡導農業生產,所以北京的先農壇規模甚大。祭祀神農時多在缺雨的春天,所以也祭龍王祈求降雨。�

(四)龍抬頭�

中和節,又稱龍抬頭、龍頭節。中和節後,春天來了,草木復生,各種蟲子也復活了。在此之際,人們引龍回。中國遠在六千年前就產生了對龍的信仰,當時有玉龍、龍盤。商周時期的龍形象就更多了,唐宋佛教傳入以後又出現了龍王。山東惠民地區過一種春龍節,用灶煙在地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引龍回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雲播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江蘇南通民間在二月二用麵粉製作壽桃、五畜,蒸熟後插在竹籤上。晚上再插在墳地、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同時,為了農業豐收,需要充足的陽光、肥沃的土地,也需要雨水的澆灌。因此祈求雨水成為中和節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還要玩龍戲,此舉是將祭龍與求雨融於一爐。�

中和節在少數民族地區也頗有影響。侗族也稱二月二為龍抬頭,節日期間以戶為單位,請親友,在野外會餐,企盼豐年。不過侗族稱接龍為接牛,即犀牛,認為犀牛是龍的象徵。過節時,人們從村外牽小牛,以小牛為誘餌,引龍進村。然後殺牛祭龍,分食牛肉,各家吃酒,邊飲邊呼劃“玉龍歸位拳”,唱“玉龍歸位歌”。最後把牛角埋在犀牛塘下,標誌犀牛回家,龍歸位了,村寨就可以五穀豐登了。達斡爾族也稱中和節為“二月二”,滿族稱蟲王節。

(五)花節�

花節,又稱花朝節,具體時間不一,一說為二月初二,一說為二月十二,一說為二月十五。傳說此日為花的生日,此時各地都拜花神廟,慶花神誕辰,伴隨而來的是赴野外觀花、植花木、捕蝶,或舉行賞花會。北京民間多前往天壇等地賞牡丹,也植花種草。雲南等地則流行插花節。四川所過的遊江節和杭州的香市,也是一種踏青、賞花活動。�

此外,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祿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

二月二過後,廣大農村開始耕地,南方則廣種桑樹,山區則進行春獵。

中和節是什麼?網友489d342b2 2006-02-21

人的四肢頂端,也就是腳尖,手尖。離心臟比較遠,供血能力較弱。冬天的時候手尖的熱量失去後血液不能很快將熱量供應過來,手尖就會溫度較低,毛細血管收縮,血流不暢,靜脈血不能馬上回流,動脈血不能馬上供應,就會指甲發紫。嚴重時會凍傷。

中和節是什麼?匿名使用者 2006-02-21

農曆二月初一為“太陽誕辰”,俗稱“太陽生日”。也稱“中和節”。這是從唐代產生的。而再早些時候的上古時期,祭祀太陽則是在春分,也就是在每年公曆三月二十一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零度時始,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基本等長。因為春分這個節氣與農事關係密切,歷來為人們所重視。農諺中有:“春風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說法。而且全國上下一起祭祀,不過國有大典,家有小祀而已。《帝京歲時紀勝》中雲:“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到了貞元五年(789)唐德宗採納了大臣李泌的建議,立二月初一為中和節。在這天祭祀太陽,這也是德宗鼓勵農桑,祈禱豐收之舉。明清時期,每到這一天,皇帝都要舉行隆重的“御耕”儀式,親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視農業,並象徵性地賜給農夫百穀;在民間,親朋好友則暢飲中和酒,祭日神,並互贈刀尺,勉勵耕作。反映了古代社會中,人們乞求豐收歲稔的願望。

清代的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詳細記載了北京過中和節時的情景:“京師於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偏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其祭神雲馬,題曰太陽星君。焚帛時,將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掛錢,摘而焚之,曰太陽錢糧。左安門內有太陽宮,都人結侶攜觴往遊竟日。”

北京的民俗節日有個特點,就是逢節必有應節的飲食。除夕的餃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等等。中和節的節日食品就是太陽糕。《燕京歲時記》裡說:“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麵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餘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為什麼上面要站個小雞呢?民間有個傳說,太陽從湯谷升起,有一扶桑樹,一隻玉雞站立於上,每逢太陽冉冉升起時,它就打鳴報曉,隨之民間的公雞也報曉。也有人說那不是小雞,是鳳凰。《諸神的起源》中說,鳳是指風神,凰是太陽。結合起來,鳳凰即是太陽的象徵。推而斷之,似乎太陽糕上站立一隻鳳凰好像更美些。在這一天吃太陽糕的風氣最盛於清初。

二月初一這天,太陽出來後,家家在院內面向東方設香案或掛太陽星君神碼,供太陽糕三、五碗,由男家長率領男性家眷焚香祭拜。女性不許參加,正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日”。以前在左安門有“太陽宮”,是日都人紛紛前往上香,其實也是開春了,人們藉此機會出去走走。大約50年前,這一節日基本消逝,據說現在的臺灣,每到中和節還吃太陽糕,不知真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