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報恩寺有哪些景物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1-10-19

平武報恩寺有哪些景物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10-08 回答

六絕

一是報恩寺的建築用材,它的柱、梁、椽、檁等木質材料皆為一色珍貴楠木,有不蛀、不結蛛網之奇效。這在全國範圍內獨一無二。

二是在大悲殿內有一尊氣勢莊嚴、靈驗的千手觀音,全身貼金,頭戴寶冠,身披菁紗,瓔珞垂地,赤雙足,立於仰覆蓮花寶座上,體態柔媚。正身以一根千年楠木精雕而成,高9米,身後呈扇形密佈1004隻手,這些手前後參差,左右環繞,互不遮掩,懸空排成15道圓孤,抬頭凝望,婉如一朵巨大而怒放的金菊,美麗壯觀。

三是華嚴殿內巧奪天工的轉輪經藏,高為11米,直徑為7米,共分7層,形似一座七級佛塔。佛教認為:將它轉動一圈,猶如唸誦“六字”真言一遍,可消災免難,延年益壽。它結構複雜,製作奇特,工藝精巧,雕飾繁雜,藏體上各種神像、木雕彩繪、佛像經典,都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為國內儲存最好的一座。

四是報恩寺是群龍聚會的場所。寺內柱額梁枋、天花藻井、脊飾瓦當,乃至香爐、匾額、鍾鈕等處,或刻或繪,或鑄或塑,無處不突出龍的形象。尤以華嚴殿內長7米的四條泥塑蟠龍最為精美。全寺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條龍,加上“當今皇帝萬萬歲”的龍位,共計有一萬條龍,又有“深山龍宮”之稱。假如你有雅興,不妨親自數一數,這些千姿百態的龍,定會使你一飽眼福。

五是報恩寺的建築斗拱。斗拱是中國古建築一大特色,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建築上使用斗拱的花樣、出跳是有講究的,而報恩寺的斗拱不僅從數量、花樣上都是全國之最。全寺有奇巧、嚴謹的斗拱36種2000多朵,又有“斗拱博物館”之稱。

六是報恩寺的壁畫,在大雄寶殿和萬佛閣內現存300多平方米的珍貴明代壁畫,這些壁畫有身材高大、體態肅穆的帝王君主;有手捧貢品、端莊秀麗的天神玉女;有體形剽悍、面目猙獰的天王力士;還有兩手合十、神情謙恭的寺廟僧侶。各種人物畫像高達3米,高低錯落,左右顧盼,周圍襯以流雲仙氣,並與閣內供奉的金身佛像有如眾星拱月,前後呼應,動靜相襯,生動地構成了一幅幅莊嚴的“護法圖”。[3]

報恩寺迄今為止,曾留下兩件文物,一為(俗稱石烏龜),一為石井欄。

平武報恩寺

石烏龜:用作碑座之物。因上面已無碑石,故不知何年何月遺留文物,現移置於天目湖區報恩寺內,記載在《重修報恩寺記》。這件石製品也是古代所遺文物,可供信士及遊人參觀。

石井欄:這件井欄石系溧陽市古井欄之冠,有確切的年代記載。它最早置於今城西門外的唐代零陵寺(今溧陽賓館處)。唐代時,零陵寺中有一井稱澄觀井,此乃澄觀法師所掘,此井欄石後稱“唐井欄”。宋代後,此井欄後又遷至溧城外黃家村報恩寺前。上世紀90年代初遷往北郊鳳凰公園內,建亭安 置。這是溧陽市儲存獨一無二的、千年以上的唐代文物。

井欄石四周刻有記敘:“維(句首語氣詞)唐元和(公元811年),五月甲申,朔十五日戊申,沙門澄觀為零陵寺常住(通駐)石井欄並石盆,並充供養。”後署“大匠儲卿、郭通”刻石。清代嘉慶時,溧陽知縣陳鴻壽(字曼生)以偈贊曰:“此是南山石,將(用)來造井欄。留傳千萬代,各結佛家緣。盡意修功德,應無不朽年。同沾勝福者,超於彌勒前。”偈雖不刻在井欄上,卻說明一段因緣。此井欄至今已經歷1190餘年,可謂溧陽古文物中的長壽者。1957年秋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二級文物保護單位”。

佈局

主體建築佈置在一條中軸線上,它坐西向東,由東而西次遞升高,寺前廣場上有“華表”兩座,寺

平武報恩寺

內有“金水橋”三座,基本佈局完全同於故宮前庭,山門外一對八字牆,形制也極似故宮的排場。主體建築為大雄寶殿,以它為中心分為前中後三十院落。第一進院落起于山門,止於天王殿,中有三橋相連,北側置鐘樓一座,門前由八字牆、臺階、狻猊、經幛、廣場組成,顯得氣勢宏闊,莊嚴肅穆。天王殿後為第二進院落,由正殿大雄寶殿、配殿華嚴殿、大悲殿、天王殿四座殿堂組成,大雄寶殿後為第三院落,由萬佛閣、南北碑亭和34間廊廡組成。各殿石階大都採用須彌座,並雕刻以各種花紋圖案。整個建築群左右對稱,渾然一體,構成一座佈局嚴謹、裝飾華麗的宮殿與寺廟特徵兼備的古建築群。報恩寺的建築博採眾長,在建築風格上處處體現了宋元嚮明清形制的過渡、具有承前啟後的特點。屋頂形式多樣:單簷懸山式、歇山式、重簷歇山式、攢尖頂、卷宗棚頂等。斗拱樣式古樸,全寺現有斗拱二十餘種,被古建築專家譽為“斗拱的搖籃”。而所有柱、額、梁、枋、櫞、檁等木構件,皆用珍貴的楠木,從古至今,有蟲不蛀、鳥不棲、不結蛛網之奇,被中外古建築專家稱為“明初罕見之遺物”,“獨具匠心之傑作”。報恩寺更是一座精美絕倫的藝術寶庫,它融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為一爐,為中國罕見。報恩寺內除佛像欣賞外,還有的三百多平方米的精美壁畫最為精彩動人。

平武報恩寺有哪些景物 浮誇的拾荒者 1級 2016-10-08 回答

在四川省平武縣城內。明正統五年(1440),龍安府僉事王璽計劃仿照明代宮殿形制建造他的府第,因僭越制度未成。後來在正統十一年旨準改建為“報恩寺”,於天順四年(1460)建成。全寺佔地近2。5公頃,以重簷歇山頂的大雄寶殿為中心,前為天王殿,後為萬佛閣,左為大悲殿,右為華嚴藏。寺前廣場有華表一對,山門前有石獅一對,山門內有金水橋三座,鐘鼓樓分列左右,佈局嚴謹,裝飾華麗,是一組兼有宮殿和寺廟特徵的建築群。平武報恩寺在結構形式和建築藝術上提供了研究明代建築上下承襲關係的重要實物資料。 報恩寺建築的大木作,多處保留著宋式遺制,建築有明顯的“側腳”和“生起”;角科以木雕的“角神”支承老角梁。為適應當地的防震要求,結構上採取了許多獨特的處理手法,特別是將正心桁作成矩形斷面,縱橫交頭處齧合緊密,加強了建築的整體防震作用。所以全寺建成後經多次大地震仍完好無損。報恩寺天王殿遺留下來的明代額枋彩畫,開始出現清式旋子彩畫的圖案特徵(見彩畫作)。華嚴藏內完整地儲存著一座轉輪藏,俗稱“星辰車”。大悲殿、大雄寶殿以及萬佛閣內有精美的立雕、浮雕和壁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