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光武功高手王化堂巧勝杆子王什麼歷史故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4-03

東光武功高手王化堂巧勝杆子王什麼歷史故事

東光武功高手王化堂巧勝杆子王什麼歷史故事sydz7140882016-01-07

東光鐵佛寺是著名的名勝古蹟,素以“滄州獅子景州塔,東光縣的鐵菩薩”聞名遐邇。據《東光縣誌》記載,鐵佛寺原名“普照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公元973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傳說一尊鐵佛自香河沿運河漂來,到了東光碼頭就不走了,被一名小和尚背上岸來,因而建了普照寺。

普照寺因寺內釋迦牟尼佛體態碩大而聞名,寺內“大雄寶殿”為清室皇族愛新覺羅·溥傑題詞,民國25年(公元1936年)直係軍閥吳佩孚曾親筆題匾為“鐵佛寺”。解放後,鐵佛寺被列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北國奇秀:二郎崗

二郎崗永清觀是北方歷史上著名的道教宮觀。據《東光縣誌》記載,二郎崗又名“護邑嶺”,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李政捐資興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義又加以修繕。永清觀歷經200餘年,兵燹災害,風雨剝蝕,殿宇瀕臨傾頹。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邑人馬永圖增屋建宇,廣植松柏,永清觀始為壯觀,莊鵬舉為此撰寫碑文以示紀念。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是二郎崗廟會,俗稱“走百遍”、“去百病”,屆時,十里八鄉的民間花會競相登崗,觀者摩肩接踵,盛況空前。有“北國奇秀”的美譽。

相傳,二郎神是在開天闢地之時出現的,他力大無比,神通廣大,為了測試太陽的光熱程度,把太陽安置在適當位置,造福人類,便擔山趕太陽。他越過崑崙,跨過河套飛躍太行山,把太陽趕至暘谷,行至東光城南休息,發現東光大地瀕臨大海,地勢低窪,水患無窮,為了解救這一方百姓,把一隻鞋裡的土倒出來,拋向大海,海水倒退數里,露出一望無垠的沃土,又把另一隻鞋裡的土倒在休息的地方,形成了一座長140米,寬65米的土崗,後人取名二郎崗。據《東光縣誌》記載,二郎崗又名護邑嶺,相傳為三代遺蹟,

千年古鎮:連鎮

連鎮,原名連窩鎮,因舊時是水陸碼頭,兩岸由小郭莊、肥城、宋家圈、鬼家集、曹家廂房、東光口六村連起,逐步發展形成,清時已簡稱連鎮。原地處五縣交界,1952年東光縣由山東省劃歸河北省。連鎮的南運河以東部分全部劃歸東光縣。

——《滄州地名志》158頁

連鎮:在直隸吳橋西北四十里運河渡口。接景縣,東光二縣界。清時有把總駐守。地勢低窪,故亦名連窩鎮。昔有水驛。為南槽所經。帆檣叢集。商業發達。津浦鐵路經之。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連鎮條》(1931年版859頁)

發生在連鎮的戰役:

東漢初平二年(191)黃巾軍進攻渤海郡受挫;清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血戰連窩鎮;1941年夜襲連陣奪偽鈔;1943年奇襲連鎮警察所;1946年解放連鎮。

——《東光縣誌-兵事記略》

有關連鎮的傳說:

“世外高俠訪馬湘”,“趙一祿辦案”,“王化堂巧勝杆子王”,“林鳳祥算卦”,“連鎮回民不通婚”,“死裡逃生話當年”等均見於《中國民間文學整合-東光縣資料卷》。

連鎮還是太平軍戰爭遺址,在村南一運河轉彎處,有火燒、器皿、馬骨、人骨等戰爭遺蹟。有關史料中均有記載,可參照。

文化勝地——馬致遠紀念館

馬致遠紀念館總戰地面積3320平方米,仿古建築面積604平方米,總投資近100萬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動工,民進中央、國家民委及部分專家、學者親臨現場。紀念館採用南北結合的造園手法,以南方園林佈局和北方建築風格相結合的方法,堅持建築景觀小巧、精緻的要求,追求平和、寧靜的氛圍,營造起濃厚的文化氛圍。馬致遠紀念館整體建築古樸典雅、小巧玲瓏,以馬致遠生活經歷為主線,以元代木結構建築為主體,包括正門、正廳、東西亭、遊廊等建築,力求創造出元代散曲、戲劇濃厚的元代歷史文化品位,體現元曲大家馬致遠的文化風采。正廳為三進三開懸山式垂花大廳,一大兩小,明柱明間兩進廊廈,次間一進一廈。正中為馬致遠塑像,雕像為草白玉材質,身高1。80米,底坐高0。5米。廳內牆壁上陳列著馬致遠的代表作品,千古祠宗馬致遠介紹,馬致遠故里考證研討會文史資料,以及縣內現存的有關馬致遠的歷史文物及介紹。

馬氏祠堂

馬祠堂莊之馬氏祠堂,繫馬氏為紀念其遠祖馬致遠而建立的宗祠。祠堂在民國初年尚“殿宇森多”。祠堂內“兩廂對建,西廂為講習之所,東廂作寢息之室。中堂神牌大書昭然。”大殿明柱上之楹布繫馬氏宗族外孫、

明崇禎丁丑進士戶部給事中莊憲祖所題,其聯曰:“十九世簪綏繼體,八百年禮樂傳家”,大殿門楣上現有“千古宗祠”匾額,為清道光年間東光縣令肖德宣所題。祠堂匾、聯等

俱毀於“文革”時期。

現在已重新建設。

古遺址

西漢臨樂故城

耿家圈村原為西漢時代的臨樂故城。東周末年,趙考成王把臨樂給了燕國。到漢高帝時置渤海郡,臨東屬之。漢武帝元朔年間封劉光為臨樂侯,傳之五代。王莽建朝後改臨樂為樂亭。東漢光武帝取消臨樂。漢獻帝建安中期曹操攻克南皮後,重新設定臨樂縣,隨後又改稱新樂縣,屬樂陵。地名雖屢經變更,但城址始終未動。

舊志存疑一條雲,漢書渤海郡臨樂下注曰:侯國莽曰樂亭,蓋元始四年王莽更郡縣為亭,以應符命也。東漢以後轉為樂安,或隸北海,或隸漁陽。晉書載紀曰樂安鎮,水經注曰樂安亭,要皆幽之東南,青之東北,瀕海之區,渤碣之地也……臨樂漢屬渤海,去此當八九百里,其時平原郡之富平,莽亦改名樂安亭,今以新莽所改臨樂之樂亭為據,豈新莽改富平之樂安亭,亦可據乎?”

漢渤海郡領縣二十六個,臨樂縣故城在今山東寧津縣境,漢武帝元朔四年四月甲午封中山王子劉光為臨樂候於此,故為侯國。

現在遺址南北、東西各2000米,總面積達400萬平方米,出現的文物樣本,城牆。在2008年夏天,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引起有關人士的注意,稱其規模和建制在全省內也屬少見。

冢孫古冢

冢孫村位於找王村西南3。5公里,在這裡自古就有七座古墓。光緒十二年《東光縣誌》十二卷“陵墓”一頁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東邑所詞三賢今其墓皆失考,殊為缺憾,竊查城東南二十里冢孫莊有古冢七座俗稱王墳……其土最為膏腴,農人耕種多拾得古錢,其文盡五銖,均為漢時冢也”。記載這七座古冢俗稱王墳,但究竟是誰的墓已經失考,根據出土文物,只能斷定是一座漢代古墓。

民間有三個傳說,一個說是漢代侯王劉繆的王墳,一個是商代的寧母王墳,一個唐代是袁恕己的“王墳”。很難得的是,這是存我縣可見到的一處古遺址,高出地面十米,傳說有七座,現在只剩下一座。

東光故城:繭城

繭城為古東光縣縣治遺址,在今縣城正東10公里處的找王村西側略南。城垣遺蹟隱約可見,城舊址為長方形,東西寬約1公里,南北長約1。25公里。城東南隅有一土臺,人稱梳妝樓。現城垣遺址遍佈陶器、磚瓦等碎片。

繭城之名由來已久。唐高宗二年(699)紀王李靖的三女兒楚媛,封爵為東光縣主,直至永昌元年(689),於東光生活20年。楚

媛初來東光時,見故城碎磚亂瓦遍地,到處破爛不堪。她號召居民興建房舍,整修街道,

並同百姓一道在故城遍植桑樹。東光故城由於植桑、養繭、盛產蠶繭和絲織品而遠近聞名。有4米厚。

唐宋古村:北霞口

1975年,南霞口鎮北霞口村出土一塊唐代墓,有墓誌銘,儲存完好,被定為國家三級文物,現收藏在縣文保所內。這塊碑60公分見方,青石材質。上面用直線打了500個方格,刻了488個字。“遊擊將軍潞州潞川府果毅都尉上柱國李君之銘,君諱其先,趙贊,漢廣武君後,粵若唐臣……”據這篇墓誌記載,我們看到了一個家世顯赫、屢建軍功的唐代將軍。可以證明這裡在唐代就有人居住。

2005年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在此發現了一處古渡口,至今仍在擺渡。現在村東北,村民自建了一處“古郡展室”,裡面展出有唐代開元年間的古錢有漢代的一米多的大瓦酒甕一個,已經碎了170多塊,被匡文棟和匡慶祥兩位老人花了半個月時間拼粘好的;這是有宋代古村落中發現的大碗,還有1946年出土一個黃釉三足香爐和幾個盤碗,等等,都是漢、唐、宋時期的文物。在展室的外面,儲存有元代萬寧寺的石碑的龜形石座。在此處,就儲存了文物十幾件。

另外,北霞口村老輩還有一個李神仙傳說,並立有高大的墓碑、碑亭,還有一座高墳,並塑有李神仙雕像。

在2008年夏天,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引起普查隊的重視,稱該村自漢到明均有文物出土,在中原地區實屬罕見。

古孟村

其遺址位於東光縣城東南17。5公里的龍王李莊東北方,面積約2萬平方米。地下有許多磚石,80年代末被陸續挖掘出土,至今還散落地殘存著許多繩紋狀碎瓦陶片。古孟村居民原為回民,因避戰亂遷往孟村縣(即孟村回族自治縣)。

劉繆王墓

劉繆王墓俗稱牛魔王墳,位於找王村西北1公里處。牛魔王系劉繆王的誤稱,為西漢時惠王之子,名齊,死後諡封為繆王。因何藏於此地,尚無可考證。40年代末期曾有人挖掘此墓,發現墓穴有小旋門六個,有大批刻有牛馬圖案或紅白彩釉的墓磚。據墓磚考證,確為漢代王室之墓。

馬致遠墓

在馬祠堂村南約200米處。墓地碑碣於“文革”期間多數被毀,僅存一方馬致遠墓碑,上刻“元誥授奉直大夫工部主事進士馬公致遠墓”。塋地於“文革”期間被夷平。

古運河碼頭遺址

2007年12月,東光縣碼頭鎮日前出土了一艘長約13米至15米的沉船,這艘沉船中有磁州窯器物及殘片160件(片),完整器物30多件。

經鑑定,這批磁州窯器物為北宋末年或者金初時期的磁州窯產品。專家從這艘沉船推斷,河北滄州很可能是宋元時期我國北方重要的瓷器集散地和出海港,東光的碼頭很可能是那時重要的一個碼頭。

東漢古遺址:燕友臺

在縣東北二十五的燕臺村,現存部分高起半米多的高崗,村民叫它老村。據有關資料記載和南皮縣誌辦有關人士認定為,東漢時期的燕友臺故址。

《南皮縣誌》: 吳質,三國時魏國文學家,曾寓居南皮。曹丕傾慕其文才,曾率其文學集團如建安七子等與吳質閒遊。一次乘船沿當時的大清河到南皮,彈笳設棋,吟詩作歌。他們常到南皮城北“射雉臺”,遊賞射獵,後人稱為“燕友臺”。

曹公固縣東南二里。舊《志》雲:漢青州刺史雋不疑冢也。高五丈有奇。曹操攻袁譚,因冢為固,因名。又有觀臺,在縣東四里,一名袁侯臺,相傳即袁譚所築。曹操攻譚,譚敗,被擒於此。縣東二十五里,有射雉臺,相傳曹丕遊南皮時築。一名燕友臺,丕嘗宴集賓友于此也。

曹丕的《與朝哥令吳質書》:“五月十八日丕曰:……每念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妙思六經,逍遙百氏;……馳騖北場,旅舍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最後兩句被後人引縮為“浮瓜沉李。”

馬氏祠堂

馬祠堂莊之馬氏祠堂,建於明代,繫馬氏為紀念其遠祖馬致遠而建立的宗祠。祠堂在民國初年尚“殿宇森多”。祠堂內“兩廂對建,西廂為講習之所,東廂作寢息之室。中堂神牌大書昭然。”大殿明柱上之楹布繫馬氏宗族外孫、明崇禎丁丑進士戶部給事中莊憲祖所題,其聯曰:“十九世簪綏繼體,八百年禮樂傳家”,大殿門楣上現有“千古宗祠”匾額,為清道光年間東光縣令肖德宣所題。祠堂匾、聯等俱毀於“文革”時期。

御河行宮

現在東光鎮油坊口村,傳中,當年清朝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時,曾在這裡棄舟登岸,在此暫住。

光緒十二年《東光縣誌》中有記載。

至今,能看到高崗一片,村民們說是霍家(霍維華)的家祠,現有部分霍氏祠堂的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