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認識好報酬低風險?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9-29

如何正確認識好報酬低風險?瞳孔YkP 2018-05-31

如何正確認識好報酬低風險?

祖先,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個既親切又陌生的語詞,恐怕只有中國人會有如此深厚的情結,那麼,祖先究竟是什麼呢?祖先,無疑代表著我們的歷史、代表著我們過去的集體記憶,不瞭解他,我們就不知道“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些根本而又永恆的哲學之問。

如何正確認識好報酬低風險?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敬祖崇祖的傳統,從早期的祖先崇拜到後來的祭祖都無疑說明了這一點。直到今天,每到清明,作為個體,我們依然會到祖先墳頭憑弔祭掃;作為集體,我們依然會到黃帝陵憑弔祭掃。黃帝作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華夏民族根脈之所在,祭奠他不僅僅是一個儀式,更重要的是對集體記憶的追思,這種集體記憶已成為我們的精神依託,失去它,既缺了鄉愁的衝動,也少了家園的存續。我們的生命是父母所給予的,父母的父母由此無窮上溯則是我們的初祖所賜,所以我們的生命是祖先生命的延續,沒有了祖先的過去也就沒有了我們的今天,對祖先的追憶不僅是對祖先存在的肯定,更是對自己生命的肯定,從這點來說,否定祖先即是否定我們自己。

孔子云:“慎終追遠,民徳歸厚矣。”慎終追遠既是對祖先的肯定和生命來源的追思;又是對個體責任的擔負與生命的承續;還是對自己存在的認同與生命意義的探尋。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多都濃縮于格言、俗語中,如“光宗耀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父債子償”自己有所成就往往會說“全賴祖上陰德、祖宗保佑”仔細想來,人是一種理性存在者,除了動物性的需求,還會追尋生命存在的意義,人是無法忍受無意義的存在的,即便人生沒有意義,我們也會賦予其意義。中國人雖然沒有西方人那樣對宗教的熱忱,對現實世界的超越以達永恆的彼岸天國,但對生命是有所寄託的,其所追求的是在現實的、此岸世界的超越,是不求來生的,是“只爭朝夕”的,那麼何以如此呢?中國人是個重生的民族,不追求“向死而生”,求的是“開枝散葉”、“香火延續”以此達到生命的生生不息、代代永續。這是將有限的倫理個體(即道德主體、獨立的自我)納入無限的倫理總體,從而超越之,以實現永恆。如此我們便不會擔憂生命的有限,因為我們的文化追求“香火永續”,子孫的生命既來源於祖先,又擔負著祖先生命的延續(傳宗接代),這就如同接力賽一般,每代人都有其規限的責任,只要盡己所能即可。從這點來說,我們無須擔憂個人生命的有限,我們擔憂的是不能履行自己的責任(傳宗接代),或者說擔憂的是無限的倫理總體在自己這一環斷裂,這不僅僅是無法屢責的問題,更是生命意義消解的問題。

如何正確認識好報酬低風險?

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的天性,這些我們從祖先那裡可得到些許印證,如“人死為鬼”、“靈魂不滅”的觀念,我想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所構想的另一世界生命的存續,以此來慰藉自己。對於死亡的問題一直是哲學所討論的重大問題,無論是西方哲學還是中國哲學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這一點,如柏拉圖的“哲學是對死亡的練習”,伊壁鳩魯的“死亡並不可怕,當死亡未來臨時,我們離死還很遠;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塞涅卡的“死亡是我們走向新生的臺階”荀子的“死,人之終也。”,韓非的“人盡之謂死”,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從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西方對死亡的超越是“向死而生”,中國對死亡的超越是“向生而生”。

由之我們也可以看出,這樣的土壤是很難培育出宗教之花的,“子不語怪力亂神”斷然說明這一點,祭祀祖先的意義上文已詳細說明,此不贅述。我們的“祖先情結”似乎異常濃厚,皇帝貴為天子,權勢之大無出其右者,但依然有“祖宗家法”約束著他,最為典型的是宋朝趙匡胤所立的“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的祖規家訓,終宋一代,皇帝受之約束,鮮有越雷池者。不惟皇帝如此,祖先之影響隨處可見,即便破落至阿Q之流者也會抬出祖先,冒出一句“我們祖上也曾闊過”

凡事有一利則有一弊,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祖先在給我們帶來益處的同時,也帶來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這無疑是沉重的包袱,這種“祖先情結”的存在否認了我們獨立人格的存在,作為個體永遠被固定在這一鏈條之上,欲求自由而不得,以倫理總體的追求代替和消解了自己的追求。個人想要掙脫這一無形之網無疑是“蚍蜉撼大樹”,即便是在今天,在全球化的衝擊之下,“祖先的影子”或多或少依然有所依存,它已滲透在我們的日常行為及風俗習慣之中,幾千年的傳統自有其強大的慣性,也許我們不自覺,但它確實存在!

作者:東園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