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清趣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娛樂
  • 2021-10-09

茶中清趣是什麼?易書科技 2018-12-07

古人以茶療疾,以茶入饌,以茶代酒。到唐代時,茶的功用被認識得比較全面,它的飲用範圍因此越來越廣泛。古代飲料漿、酒、茶,在唐時已將它們的用途明確區分為三種:救渴用漿;解憂用酒;清心提神用茶。

唐人對茶的作用,在顧況的《茶賦》中說得極清楚:“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羶膩;發當暑之清吟,滌通宵之昏寐。”可幫助消化,可滌盪腥濁的這些體驗,確是深刻全面。在其他詩人們的詩章中,我們也可以讀到類似的體驗,如曹鄴的《故人寄茶》說“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秦韜玉的《採茶歌》說“洗我胸中幽思清,鬼神應愁歌欲成”。

其實,茶與酒一樣,也能助人詩興。李白愛酒亦愛茶,他的詩句“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說的就是飲茶吟詩的情趣,飲了茶,同樣可以詩興大發,長吟短誦。當然,茶詩與酒詩的格調、意境、氣勢等應該是有明顯區別的,值得唐詩研究者作一番比較研究。

在唐代,茶飲已開始用於醒酒。酒客中有不少愛茶的,以茶解酒是一個重要原因。白居易有一首《蕭員外寄新茶》詩,也提及以茶解酒的事,詩中說:“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春酒為新酒,蜀茶為新茶,新茶對新酒,詩人的滿足之態,溢於言表。

在佛教昌盛的唐代,飲茶尤為僧人嗜好。僧眾坐禪修行,均以茶為飲,要得半夜學禪而不致困頓,又不讓吃晚餐,只能以飲茶為事。南方几乎每個寺廟都有自己的茶園,寺僧人人善品茶,所謂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僧。僧人嗜茶,除了提神以外,還以茶飲為長壽之方。唐大中三年(849),東都洛陽送到長安一僧,是位長壽僧,年齡有130歲。唐宣宗李忱問他服什麼藥得以長壽?僧人回答說:“臣年少時貧賤,從來不知服用什麼藥物,但只是嗜茶而已。不論走到哪裡,只求有茶就行,有時一口氣可飲上一百碗,也不以為多。”宣宗聽了,命賜名茶五十斤,讓這僧人住進“保壽寺”,還將僧人專用的飲茶處所,命名為“茶寮”。

僧人飲茶所得樂趣,也許要趣於常人。這可從釋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讀出來:“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他非常自豪地抒發了自己飲茶所得的快樂感受,還勸世人棄酒事茶,到茶中尋找樂趣。寺僧飲茶較之世人,確有許多講究。據《雲仙雜記》所述,覺林寺僧志崇飲茶時按品第分為三等,待客以“驚雷莢”,自奉以“萱草帶”,供佛以“紫茸香”。他以最上等茶供佛,以下等茶自飲,有客人赴他的約會,都要用油囊盛剩茶回家去飲,捨不得廢棄,這符合現時一句話:“吃不了兜著走”,也是出於太珍貴的原因。

唐代詩人多是酒茶兩不誤,詩人們常常相互寄贈新茶,或回贈以茶詩,彼此發了詩興,也聯絡了相互的感情。如詩人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既講述了友人贈茶之事,也抒發了自己飲茶自得其樂的情態: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多麼自在!再要這麼喝下去,便要飄飄欲仙了。此外,還有溫庭筠《西嶺道士茶歌》的“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薛能《鄭使君寄烏嘴茶贈答》的“千慚故人意,此惠敵丹砂”,皆有異曲同工之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