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4-04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策神歷史 2020-04-02

監察制度,就是中央政府對地方牢獄情況的一種從上而下的檢查,以防止地方上有草菅人命,魚肉百姓的行為。

其具體的表現就是由天子和中央的檢察機關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派遣檢察官和巡查使巡視地方,這種制度就被稱呼為

巡按制度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這種制度,是古代封建王朝為維護其統治的一種絕佳手段,其實說白了也更是一種緩解社會階級矛盾的最好手段。

古代社會巡按制度的產生

早在上古時代,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開始有了天子巡狩這樣的制度。

據說,舜為天子之時,會每隔五年就率領百官巡視四方諸侯,以此來對諸侯治理四方的政績和功德進行“

績效考核

”。這個行為在《尚書》中就有記載:

“五載一巡狩”。

而歷史上,正真的天子

“巡狩”

是秦始皇,在他統一六國之後,就先後五次“巡行”全國,從而加強統一後的中央集權統治。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古代的紀委

到了漢朝建立後,巡按制度就已經相對來說,逐漸清晰起來。武帝時期,他把全國一共劃分為十三個區,這個區就被成為“

州”

,每個州都會設立一個官職叫做

“刺史”

,而這個官職就是專職的檢察官,朝廷會派遣只有六百石俸祿的刺史,來巡行整個州,來考察大吏(俸祿在兩百石),隨後向中央彙報。

在中國古代,監察官員在百官中身份是很高貴的,有著相當高的權威,也因為由此地位,監察官員才有資格可以審查百官。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御史大夫印

監察官員的最高首長,就是

御史大夫

,這個地位就是位列三公之一,由此可見其重視的程度。這樣巡按制度的最高行政機關,在唐宋時期叫做

御史臺

,在明清的時候,則被稱呼為

督察院

監察官員號稱是“百官之率“,作為百官的表率,監察官員自然也是要求極高,不但要求是進士出身,還要有極高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質。

除此之外,還要有一個特有的素質要求,就是身體要好。畢竟作為監察御史,就要長期巡狩,一年的時間內,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全國各地巡視和監察。

漢朝的時期,出巡的時間是四個月,到了唐代則為半年,到了明朝萬曆年間,萬曆皇帝因為”國本“之事,和官員的矛盾鬧得有點深,為報復就長期消極怠工,具體的做法就是不簽字給新擔任的官員,只要皇帝不簽字,就沒有辦法上任。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所以搞得督察院很多後備官員不能上崗,最後的結果就是督察院僅存的年輕官員都出動巡查,有個哥們倒黴,被迫在外巡行了十幾年沒有回家。

明朝的巡按制度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制督察院,第二年,就在朝堂上設立了左右都御史,官位的等級是正二品,僅次於內閣大學士的品級。

左右都御史下面的十二道監察御史也是正七品的官階,別看這個官階不高,卻有著審視百官的權力,因此別看品級小,二三品的大員看著都怕。

依據《太祖實錄》記載:

洪武二年“監察御史謝恕巡按松江,以欺隱官租逮繫一百九十餘人至京師“。

由此可見,監察御史巡視地方的威力有多麼大,

在朱元璋時期,透過巡查御史出巡的實踐證明了,這項制度,的確有加強地方監察,維護地方法制的作用。

畢竟,巡視地方,多少帶有為天子巡狩的味道,但是又怕這些巡查御史到了地方狐假虎威,所以才給了他們七品的品級,以達到制約的可能。

在永樂年間,巡查御史巡視地方的制度就基本上被定了下來,這項制度也就成了貫徹大明二百七十六年的一項正式制度了。

御史到了宣德十年,正式的被定為

十三道

,分別用省份的名字命名,這十三道御史的朝廷編制人員一共有一百一十人,江湖人稱

“十三道監察御史

”。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十三道監察御史腰牌

而且宣德皇帝給他們的職責要求說來也是感覺正能量十足,完全都可以辟邪的言語,叫做“

主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

怎麼樣,是不是感覺霸氣十足。這一百一十名巡察御史,負責防腐的範圍尤其廣泛,有北京駐紮的軍隊,以及邊軍的軍費使用情況,還有,巡鹽,內庫,屯田,漕運,科舉考試,茶馬,監軍的紀功是否公平,幾乎朝廷的職能全部概括。

在這些御史當中,尤其又以巡按御史最為重要。這裡要說下,這些御史都是代表天子巡視天下,因此基本上這些御史的家都在北京,被調遣出北京巡視大明各省,很多人也是苦逼的,畢竟離開自己的妻子兒女,一人在外巡視,骨肉分離,很是不易。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朝廷也考慮到這個問題,就對著一百一十名御史分了差事。在御史的隊伍中,分為大差,中差和小差。說白了就是大差要去巡視外省,有時候一走就是三五年,而小差和中差就是北京周圍的省份或者就在北京查查四門或者馬房以及三大營。因此一般御史被分配到大差之後,在外面辛苦幾年之後,就會被分配一些中小的差事。

明朝,有著對官員很嚴的考察制度,北京的官員一般是六年考察一次,地方官基本上是三年一次考察。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考察官員的指標分為八點,分別是貪,酷,浮躁,不及,老,病,罷以及不謹。如果遇到戰爭期間,朝廷為了防止將官虛報戰績,或者是為了掩飾失敗,翫忽職守,也會派遣御史進行監督。

如果軍隊作戰失利,或者騷擾民眾,都會被御史彈劾,或者依法處置。在明朝,真的在做到了王子犯法於庶民同罪的要求,從藩王到總督再到地方的府衙州縣,只要被巡使御史揪到小辮子,或者查出徇私枉法的罪證,都會被彈劾。

明朝將巡按重點放在府州縣的基層官員考察上,畢竟出身貧民的朱元璋知道,天下為政,關鍵就是基層的官員。

因為無論朝廷有如何好的政策和惠民福利,以及大災之年,朝廷發放的救災糧款,都需要靠基層官員來實施。所以基層官員的考核一直都是重點巡視的物件。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巡狩地方的御史,一般是北直隸和南直隸共五人,其它的各省各有一人,如果某個省份有重點的公共事件和重大的案件發生,也會派遣兩個或更多的御史來督察和監察。凡此種種,都會依據具體的事情來定。

巡按御史在外面任期滿了以後,就會回京,對於御史在外地工作的任務,督察院也要進行考核。

督察院將巡按御史的工作分化為三十九項,所以督察院也會依據這具體的三十九項任務,對巡按御史進行考核。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如果發現,巡按御史在外地巡按的時候,有違紀的現象發生,依據《明會典》的記載,對御史的懲罰就要比其它官員要厲害的多。其實這也能想到,普通官員對於老百姓有特權,而督察院就是官員中的官這一特權。

巡按制度的好處

可以這樣說,明朝的官員比清朝的好,清朝的皇帝比明朝的好。要清楚一點,科舉制度到了明朝,已經是其最為巔峰的狀態。

說白了,如果不是科舉制度出來的官員,基本上混到最好的也就三四品的品階,所以能考上進士的,應該說都是個人的素質相當高的一種存在。

因為很多御史都是科舉出生,所以這些科舉出生的人,相對來說都是按照儒家那一套的行為來處事,多少都有自己的節操,有底線。(當然了,也有敗類,而且也不少)所以巡按御史的在巡視地方的時候,也有利於澄清吏制。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比如,宣德時期的武定侯郭玹令的家丁強佔百姓田地,使得當地民不聊生。巡按到此地的御史白圭就將此事上奏朝廷,彈劾武定侯。

還有地方的官員在地方為官久後,往往就會和地方的惡霸豪強結交,危害一方百姓的生計,就算是被欺辱,百姓也是無門可訴。

此時,往往可以破除當地烏煙瘴氣的就是巡按此地的御史。比如宣德年間的江西的守禦千戶就是依靠自身是當地的一霸,姦淫有婦之夫,害的別人家破人亡。巡按陳憲毅就將此人收押,送到北京,一時間吉安百姓無人不拍手叫好。

朝廷設立巡按御史,還有一個初衷,就是朝廷明白,很多地方官員往往為了自己的私慾甚至政績,往往對百姓的疾苦漠不關心,或者遇到事情,能推就推,能不管就不管,魚肉百姓,徇私舞弊。巡按御史就可以將地方的弊政及時的上奏朝廷,利於地方。

明朝的巡按制度是怎麼來的?

總結

中央空降的巡按御史,其實是和地方上的按察司是同樣的職能,可以說是一種雙重的監察巡按體制,說到底,就是希望可以做到相互監督,防止官員一家獨霸,魚肉百姓。

然而也是因為其歷史和政治體制的侷限性,御史本人往往也會貪贓枉法,其實說白了,就是其權力在弘治以後大大擴張了,而其制約的方法和手段卻沒有。

封建王朝所有好的政策和手段,到最後都會變質,說到低其實就是一句話

“事在乘上而不在恤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