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若天仙的西施,究竟是怎樣離開人間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9-13

美若天仙的西施,究竟是怎樣離開人間的?小鎯 2018-01-29

美若天仙的西施,究竟是怎樣離開人間的?

[西施身世]西施,春秋越人,本姓施,名夷光。出生在今諸暨?蘿村,村有東、西,夷光居西,故人稱西施。出身貧寒,父賣薪,母浣紗。西施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頗有姿色,秀媚出眾。亦稱“西子”、“沉魚”。春秋戰國時,越敗於吳,勾踐君臣被俘,淪為吳王駕前馬伕,受盡凌辱。越國大夫范蠡為使吳王沉於美色,以圖洗雪亡國之恥,便選美女西施、鄭旦進貢。西施深懷報國之心,在她與鄉人惜別、赴吳宮的路上,演出種種佳話。後經十年臥薪嚐膽,越終於滅吳。

[西施與范蠡的愛情故事]

有一首通俗歌曲這樣唱道:“愛情是什麼?是朝露?是美酒?是蜜糖??不管是什麼吧,反正鮮亮一陣子,沉醉一陣子,甜蜜一陣子,就和你‘拜拜,了,消失得無影無蹤。’’愛情是什麼?問問西施和范蠡。

關於西施和范蠡愛情的描寫,在唐宋時就已濫觴,在詩詞和一些筆記中都有涉獵。如:“娉婷初出芋蘿春,一笑當年國自傾。絲網珠璣迷去路,鴟夷風月倍多情“((宋)姚寬)而真正敷演成故事的,最早大概要算梁辰魚的《浣紗記》。再後來便成為描寫吳越春秋的文學作品裡不可或缺的一段最動人的故事。究其原因,是因為這段戀情太不尋常了。

區區一男一女之間的戀情份量這般沉重,沉重得真正能叫一聲“驚天地、泣鬼神”恐怕在浩瀚中國歷史上也屬麟角鳳毛,不可多得的。相比之下,諸如梁祝、西廂、寶黛這些愛情專門家們也恐怕是要自愧不如的。

有人說,且慢,先搞清楚西施和范蠡是不是一對戀人。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至多隻是一些尚有爭議的說法:“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吳越春秋》),這並不足以說明兩人之間有著刻骨銘心的愛情。

當然,2500年前的事情到底是圓是方誰也不敢下個定論,但依情依理,這兩人之間是必定要發生一些故事的。

一個傾國傾城,顧盼生輝,聰明絕倫而又深明大義,是巾幗中的豪傑;一個風流倜儻,玉樹臨風,文韜武略而又胸懷大志,是須眉裡的英雄。兩個人在同一個事件中聚到一塊,把兩條命捆在一起去完成同一個任務。怎麼不能英雄愛美,惺惺相惜,演出一場愛情悲喜劇呢?

歷代文學家們的敘述,不可能是杜撰的。

美若天仙的西施,究竟是怎樣離開人間的?

說說這段悲壯的愛情吧。

很少能見到個人的感情這麼直接地聯絡著國家的安危。西施和范蠡是天生一對,地造一雙,然而他們的戀情即使不至於導致越國的再次淪喪,也將延續越國的苦難。范蠡獻不獻出西施,不單單是夫差會不會“蘇臺日夜惟歌舞’’([唐]汪遵)的問題,還有個勾踐依不依的問題。以勾踐的心胸而言,要是范蠡把西施留在自己身邊,難免是要起疑,起嫉的。那末,君臣失和,國難指日可待了。

惟其悲壯而沉重,才顯得酣暢淋漓,大氣磅礴;惟其多難,才有那種任憑“天柱折、四維絕’’海枯石爛的堅貞。一念僅存,忍辱負重,等到功成之日,駕一葉扁舟,攜手悄然離去,“不知所終”,又是何等的瀟灑。這種大氣,這種堅貞,這種瀟灑,豈是常人所能企及的!

真該讓那位很迷茫地在問“愛情是什麼“的女歌手來聽聽這場愛情交響曲,這曲千古絕唱!

當然,即便如何,也還是有人頗不以為然,要在旁邊指指戳戳。這就應了一句古話,叫做:“大風吹倒梧桐樹,自有旁人論短長。’’其實這並不奇怪,每個人都受著所處時代的侷限,受著各自的道德觀、價值觀的約束,見妍見醜,是鹿是馬,自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來。

其中之一便是“貞操論”,覺得西施既已嫁給夫差,就不能再與范蠡一起隱居,否則違背了“一女不嫁二夫”的規範。而范蠡再娶西施面子上也不大好看。“歸之於吳,是吳之夫人也。仍同泛湖之遊,是必欲其更二夫矣。沉之以滅其跡,而使少伯無風清月白之嘆,又適所以成西子處耳。”([明]錢人楷),寧可把西施沉入江中,讓范蠡斷了念頭,還說是為了成全西施的名聲。這位老先生實在是迂得可恨。他大約是以程朱理學為其行事準則的。不知他想沒想過,西施范蠡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末期,百越之地還剛剛走出蠻荒,披髮紋身,崇拜圖騰,原始色彩還相當濃郁,連周禮恐怕尚未“普及”,那時的人們,敢愛敢恨,敢作敢為。“一女不嫁二夫”對他們來說恐怕只是天方夜譚罷了。

相比之下,倒還是老百姓沒有顧慮,他們一心只想成全這對戀人,全不顧什麼禮法之類。嘉興縣南有座“語兒亭“,相傳范蠡送西施去吳國,相依相伴,難捨難分。一走走了三年。到了這裡,路上所生的孩子已經週歲,會說話了。故而此亭喚作“語兒亭”,(見陸廣微《吳地記》)看看,多麼大膽,多麼不加掩飾。即便是有點荒唐,卻把對這對戀人的同情、讚賞、祝福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了。

愛情是什麼,不是朝露、美酒和蜜糖,愛情是奉獻,而且不僅僅是為所愛的人作奉獻。

偉大的愛情,要有偉大的奉獻做基礎。

【沉魚之美說西施】

美若天仙的西施,究竟是怎樣離開人間的?

西施長在浦陽江邊,浦陽江上西施的故事多而又多。這故事,那故事,但我覺得還是“白魚潭的故事“最美。

故事很簡單,說的是范蠡選美,在諸暨苧蘿村尋得西施,便擇日親自送往新都會稽。龍舟由浦陽江順流而下,這日來到一深潭。潭中的游魚聞知西施經過此地,都想一睹芳容,便紛紛浮出水面爭看,但船高潭水低,儘管魚兒們拚命抬頭看,蹦呀跳呀,還是看不清。小鯽魚靈機一動,身子一側,平躺在水面上,一隻眼睛朝天看,這下龍舟上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別的魚兒見了,爭相效仿,頓時,滿潭一片銀白,好不壯觀!西施見了,不禁微微一笑,脫口而出:“好一個白魚潭!”魚兒聞聲,“嘩啦”一聲,急沉水底,消失得無影無蹤。自此,這潭便叫“白魚潭”,“白魚潭的故事”也一代代流傳了下來。

白魚潭在諸暨縣城北面十多里的浦陽江上,潭水幽幽,碧波盪漾。潭邊一小村,綠樹繞堤,屋舍相連,村名因潭而得,曰白魚潭村,世代沿用,至今不廢,現為雙橋鎮管轄。

西施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是世所公認的“天下第一美人”。但西施畢竟是一個二千多年前的古人,誰也沒見過。西施之美,究竟若何?誰也無法說清,只好由各人自己去想象了。“白魚潭的故事“雖隻字未講西施長得怎樣怎樣,卻使人感到西施確實美極了――沉魚之美。美得魚兒驚豔而沉水,美得魚兒自愧而藏匿??有比這更美的嗎?它使其他眾多旨在表現西施之美的文藝作品――無論是繪畫還是塑像,影視戲舞裡所扮演的西施形象還是小說詩詞裡所描寫的西施容貌,顯得相形見絀,人們看了這些作品後,往往會有不滿之感,總覺得西施還應該更美,原因大概就在於此吧。因為在人們頭腦裡,她的美是完美無缺的,是美侖美奐的,是無與倫比的,也是無可言說的。“白魚潭的故事”美就美在讓人們充分去想象西施的美,讓各人按自己對美的理解去塑造心中的美西施。

[西施的離去]

元475年,越王勾踐大舉進攻吳國,圍城兩年之久。吳王想苟且偷生,越王卻說:“上天曾經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卻不接受,現在,上天把吳國賜給越國,越國豈能推辭?!”夫差只得刎頸而亡。

姑蘇臺大火三日不滅,西施,也就此失去下落??

說法(一):浣紗為生。

吳越戰爭後,西施被遣回鄉,在若耶溪畔,以浣紗度其晚年。

初唐宋之問《浣紗篇》寫道:“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入松蘿,魚沉畏荷花。”

說法(二):沉水而死。

和西施時代相距不遠的《墨子》記載:“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比干、孟賁、吳起的死因都是歷史事實。那麼,西施被沉的結局,也應當屬實。

傳說,西施最終是像伍子胥一樣,沉於錢塘江,壯觀的錢塘潮,就是西施的怨怒。

柏楊的《皇后之死》說:越王將西施擄回國,王后妒其美貌,恐其禍國,私自將西施溺死。

說法(三)泛舟而去。

這個說法最浪漫,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範五湖而去。明代的梁辰魚的《浣紗記》描述的就是這種結局。說:“范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吳國亡後,范蠡認為越王陰狠,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激流勇退,攜西施,駕一葉扁舟,泛五湖而去。爾後傳說,家財萬貫的陶朱公就是逃逸的范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