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在世外桃源裡修籬種菊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2-03

陶淵明:在世外桃源裡修籬種菊得書文化 2022-06-15

文/四月默

在爾虞我詐、波詭雲譎的魏晉政壇,入世的人有光芒四射,成為流傳千古的政治家的;也有人在入世之後發現壯志難酬,更迭波動的政壇根本無法實現他的人生抱負,於是鬱鬱寡歡、悶悶不樂的;更有對朝堂失望,選擇處江湖之遠,靜靜過好自己生活的。陶淵明便是在政壇失意之下,選擇歸園田居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他歸隱山中,與花草蟲鳥相伴,望山中雲氣怡然自得,過著旁人眼中佛系的生活。

陶淵明出生於中國歷史上最浪漫自由的時期——魏晉時期,這個時代戰亂頻發,政權更迭頻繁,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歷史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的東晉大司馬,位高權重,令人折服,頗受朝廷倚重,他的爺爺陶茂,乃武昌太守,管理一方,父親陶逸也是延續了祖上做官的傳統,做過安城太守,算得上是簪纓世家。所以出生優渥的他,自小便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在最為傳統的儒家教育之下,也理所當然的走上了那個時代讀書人最光榮的路——入仕,可是他的仕途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可以說磕磕絆絆。

那個年代,不少人崇尚五斗米教,偏偏他與眾不同,不為五斗米折腰,五度出仕,先後為州祭酒、軍幕參軍、劉敬宣建威參軍、彭澤縣令,旁人擠破腦袋想要爭取的官職,他卻三番五次辭去,因為他有心無力的事情太多了,而與他志同道合的人太少太少,在朝堂之上他已經筋疲力盡、力不從心了,拖著疲倦的身子,望著斑白的鬢髮,他嘆了口氣回到農家去過隨心所欲的生活。

每個人都會自己最喜歡的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姿態,每種花象徵的意義也各有不同,愛好看似簡單的喜好之別,其中蘊含的卻是不同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有人喜歡雍容華貴的牡丹,牡丹寓意著富貴吉祥,有人喜歡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因為荷花品性高潔,而陶淵明最喜歡的便是菊花了。菊花不與百花爭奇鬥豔,開在碩果累累的秋季,大片大片的黃色菊花開放,叫人好生歡喜。他對菊花的愛世人皆知,所以才有“晉陶淵明獨愛菊”、“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這樣的句子流傳至今,他喜歡菊花不是表面的喜歡,他會親自種菊花,為它澆水施肥,為它寫詩。他曾在《飲酒其五》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自然又閒適,遠離塵世的喧囂的生活太美好,在東籬下采菊,和青山相伴,不理會那些爾虞我詐的聲音,也不觸碰那些陰暗噁心的世事,如此隱逸。

文人墨客總是有一種相同的愛好——喝酒。李白愛酒如命、李清照也喜歡飲酒作樂,陶淵明也是酒的十級粉絲。喝酒之後,人總是靈感爆棚,洋洋灑灑能夠寫出許多千古流傳的名篇,可是喝酒也讓人的惆悵更加惆悵,酒是個好東西,讓人靈感突發、文思泉湧,也是個壞東西,喝酒容易誤事,容易讓人瘋瘋癲癲幹些不合規矩的事情。這個東西在陶淵明的詩中出現過多次。他以飲酒為題寫下多首詩,他寫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他是喜歡菊花酒的,這種酒興許是個忘憂的好東西,也或者他希望可以藉此酒忘憂,只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一切不過是徒勞而已。人碰見喜歡的東西,總是容易剋制不住自己,陶淵明也毫不例外,在重陽節飲菊花酒是中國傳統習俗,家家戶戶都會提前釀造菊花酒,喜歡自己動手的陶淵明自然也做了菊花酒,可是這酒誘惑力太大了,陶淵明竟然提前把酒開封喝光了,等到了重陽佳節,酒罈空空什麼也沒有了。在酒中他可以尋找到他嚮往的自由,在酒的麻痺下他甚至可以做他的黃粱一夢,想象著自己施展了才華,抱負得以實現,成功走上了人生巔峰。

相比於很多文人喜歡書法、喜歡繪畫這些陶冶情操的興趣愛好,陶淵明的喜好顯得有點與眾不同,他居然和山間農夫一般愛好耕田。在他眼中,他不是文壇矩形,高處不勝寒,只知道舞文弄墨的,他接地氣,喜歡種莊稼。歸園田居時,他喜歡帶著鋤頭去耕地,穿著蓑衣,帶上一些農耕的工具,早出晚歸,悠哉悠哉的耕地,悠哉悠哉的施肥,悠哉悠哉的澆水,如此閒適,他寫下了詩句“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披星戴月又如何,只要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便是最大的快樂,這種快樂旁人根本無法感同身受,只有他自己明白。

他的興趣愛好是廣泛的,他和文人墨客最大的相似點便是喜好詩書。他喜歡讀書,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進步,讀書讓人充滿智慧,才華橫溢的陶淵明很喜歡讀書,可是他讀書又和旁人有那麼點區別。旁人讀書是字字讀的響亮,句句明白意思,而陶淵明就不一樣了,他不糾結每個字詞的意思,只是追求個理解大概意思即可,這擱在我們這個時代,興許會被人嘲諷他不認真、不用心,可他圖的就是自個高興,讀書不追求那些大知識、大道理能夠吸收多少,只要高興就行了,這個小目標看起來容易,其實也難,書與人的相遇也是靠得緣分的。他一輩子讀了很多本書,真正能夠讓他念念不忘,時隔很多年仍舊曆歷在目的並不多。

很多時候都覺得他就像我們身邊一個在普通不過的閒人,並不是那麼高高在山,只可遠觀不可閒聊,他平易近人,也愛散步。就跟我們晚飯後散步一般,走走停停,全憑自個喜好,他在無聊的時候也會拄著一個柺杖,走出他的農家小舍,一個僕人也不帶,就這樣隨意走走,看見鳥兒在天上成群結隊的飛,看著雲兒出岫。與大自然擁抱真的很舒適,呼吸著田間新鮮的空氣,嗅著雨後泥土的味道真的很不錯,這種快樂是微小的,卻也是滿足的,滿足到讓他想要一輩子都可以像那一天一樣。

在他眼中金銀財寶是虛的,物質生活與他而言,根本不重要,他甚至嗤之以鼻,他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哪怕“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都覺得怡然自得,身處陋巷,只要自由自在,只要隨心所欲,就是最美的地方,他注重的始終是精神生活,只要精神富足,哪怕潦倒落魄也沒有關係。

他有夢,那些夢在《桃花源記》中。“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短短几百字,呈現出的是一個世外桃源,令人念念不忘,千百年後仍舊有人想要去一探究竟,這種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叫人心馳神往,可是這樣美的世界寄託的卻是陶淵明的一聲嘆息,現實生活是黑暗的,黑暗到讓他不忍直視,只有在文章中去寫下自己最美好的願望,這種願景很難實現,他明白,所以他選擇了處江湖之遠,過著最普通的農夫生活,看似平淡的度過每一天,只是他的這種浪漫主義精神一直都沒離開過他,否則何必借酒消愁,何必那麼多嘆息又嘆息。

真正的浪漫大抵就是這樣吧,生活讓人喘不過氣來,可他願意在自己的一片天地裡隨心所欲的追求自己最單純的小美好,如此而已,看似尋常,卻是最最難得可貴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