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劉秀打仗的故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1-08-07

關於劉秀打仗的故事。。。 關於劉秀打仗的故事 展開

劉秀(漢光武帝)篇

——兼議“寬容”

中國歷史上的漢王朝中間經歷王莽新政而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階段。東漢雖說來是漢代的中興,實際上與西漢並沒有純粹意義上的世襲關係。政權透過全新的奪取和打造,雖沒有易姓實際上已經換代。而它的始作俑者是頗負盛名的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這個人物很耐人琢磨。雖說是皇族的後裔,可打小歷經磨難,9歲時死了爹,是叔父把他拉扯大。在小夥伴當中並沒有顯出多少出眾的地方,倒是看上去挺“蔫”,愛讀書,20歲時到長安入太學,據說是中國曆代帝王中學歷最高的。畢業後回到了老家南陽(今湖北棗陽),曾經一度進過大獄,出獄後仍回老家種地,閒下來就讀讀書。

劉秀是老劉家的後裔,祖籍自然應是江蘇沛縣。但漢朝經過幾百年的分封,劉姓已經遍於全國了,他是長沙定王劉發之子舂陵節侯劉買的後代,老爹叫劉欽,他生於濟陽縣,在今河南蘭考東北。無論祖籍和出生地都跟河北沒搭上界,但他集聚革命力量、武裝奪取政權卻是在河北一帶,登基加冕更是在河北的(郝)城,即現在的柏鄉縣。柏鄉盛產牡丹,據說花繁葉茂的牡丹曾掩護劉秀躲過王莽軍的追捕,有“名花救主”的故事。

以柔克剛,後發制人

劉秀跟大多數帝王不同,從小並不是一個領袖氣質很突出的人。個性不張揚,支配欲、表現欲、進取欲都不很強。相反,倒顯得挺本分,性情溫和,在老家耕田種地,沒事兒就在家看看書。在孩子堆兒裡絕不是個挑頭的,很少惹是生非,又愛學習,照現在家長的標準絕對是個聽話的孩子。倒是他的哥哥劉(演)頗有點兒不安於現狀,性格剛毅,有雄心大志,在朋友當中挺有威望。據說當年漢高祖劉邦打小就顯出不凡的志向,劉邦的二哥劉喜挺顧家,專心家業,不胡思亂想。所以,劉演好拿自己比劉邦,拿劉秀比劉喜。可最後當上皇帝的並不是頗具膽識的哥哥,而是不事張揚的弟弟,不知是歷史跟哥倆開了個玩笑,還是反映出歷史的某種規律。

不事張揚的人並不一定沒想法,“蔫”主意的人並非沒主意,這種人往往喜歡把心思放在肚子裡,讓人看不出來,自然也就沒法提防。老百姓說“蔫驢踢死人”,就是這個道理。劉秀並不是沒想法,當年他到長安見到一個管京城治安、監察的官叫執金武,相當於現在的衛戍區司令,出門車水馬龍,牛逼哄哄,弄得他挺羨慕;還一次他在河南的新野聽說有家大戶的閨女叫陰麗華,那叫一個漂亮,心裡癢癢呼呼的,於是就說出了“仕宦當作執金武,娶妻當得陰麗華。”其實這個志向並不見其有多高,也就是當個官兒,混個農轉非,娶個漂亮老婆,還沒有當天子、坐天下的企圖,但是務實,這可能正是劉秀能成就帝業的緣由。後來劉秀果真娶上了心儀的陰麗華,官兒自然比衛戍區司令要大得多得多了。

性格上不佔優勢,血脈上也不見其有多“牛”。中國封建社會賴以生存的根基是世襲制,根據傳嫡和傳長的原則,把國當作自己家的皇室得以延續。當然其家族也能沾上光,一般說來皇帝的子嗣、子嗣生出的子嗣,都是皇族,血管裡流的是高貴的血。皇族封爵邑地,有錢有勢,又沒多少事兒,於是就左一房右一房娶婆姨,子女成群。中國人口過剩,逼得現在得搞計劃生育,根兒就在他們這兒。據說漢代的中山靖王,一輩子生了120多個子女。什麼東西多了其珍貴的程度都會打折扣,皇族的旁支遠支也沒什麼地位,自己也不怎麼把自己當事兒。劉秀就屬於這一類皇族,說高貴挺高貴,說不高貴跟一般大戶人家也沒多大差別。他打小種地,據說還特別喜歡務農,名字就是取於“秀穗”的意思,而且不是體驗生活,是實打實地幹,種的糧食還拿去賣。這要是在和平年代,繼承皇位的事兒別說八杆子,就是幾百杆子也打不到他的頭上。

可歷史偏是要成就劉秀這個人物。王莽篡漢,新政不得人心,各地劉氏皇族紛紛揭竿而起,綠林、赤眉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劉秀也投身其中,當然他並不是挑頭的,跟隨著他哥哥,在各種紛繁複雜的政治勢力中周旋。公元22年,哥倆兒組織起一支以舂(衝)陵劉氏宗室子弟為骨幹的“舂陵兵”,加入綠林軍,與王莽的軍隊作戰,屢屢獲勝,成為綠林軍中的一支很重要的力量。這期間劉秀政治及軍事上的才華慢慢展露出來,但可能是出於性格及血緣方面的原因,他做事情比較低調,說白了就是不張狂、不外露,看上去不像歷史上的英雄人物那樣威嚴、灑脫和氣勢逼人,而是比較謹慎、小心和溫和。這恐怕是他打小養成的習慣,也是他特有的從政風格。

當時綠林軍中有一支由平林人陳牧率眾加入進來的隊伍,號稱“平林兵”。他們為了增強隊伍的感召力,樹起反新復漢的大旗,擁立軍中的一位漢室後裔劉玄為皇帝。劉玄本事兒不大,被擁為皇帝的時候,吭吭巴巴連個囫圇話都說不出來。上臺後改元更始,封了一批官兒,劉秀哥倆一個是大司徒,一個是太常偏將軍,攻下宛城,作為臨時國都。

更始政權的建立引起王莽的震驚,他集結40多萬人馬,號稱百萬,命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前往鎮壓。二王首先與劉秀相遇,面對浩浩蕩蕩的莽軍,將領有些慌亂,劉秀則表現得異常冷靜、堅定和果敢,他說:“今莽軍多,我軍小。如果我們拉力抗爭,尚可取勝,如果望風解散,必至玉碎,萬難瓦全。”他以非凡的智謀和魄力,率領眾軍在昆陽一舉消滅了王莽軍隊主力,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優秀戰例,史稱“昆陽大捷”。這下讓人看出來了,人有沒有膽兒、有多少招兒要看他遇到事兒上,平時再狂,主意再多,遇到事兒時心虛腿軟,丟魂尿褲子,束手無策,那算是是白搭。劉秀勝大任於緊要關頭,盡顯豪強本色,取得大勝,同時也征服了部屬。

“昆陽之戰”使得劉秀哥倆名聲大振,王莽政權面臨瓦解,可劉玄感到有些不舒服,生怕自己的皇帝位子受到威脅。這恐怕是這一類人的通病,自己沒本事,就怕有本事的冒過他,於是便變著法兒的給人拆臺、下絆。在別人的縱容下,劉玄殺了劉秀的哥哥劉演和一些不服他的將領。這時可看出劉秀的定力和功夫了,他沒有因哥哥的遇害而勃然大怒,出兵討伐,而是到宛城去向劉玄請罪,承擔責任,見到劉演原來的部下只是簡單寒暄不多說話,不談昆陽戰功,不給兄長服喪,看上去像沒事兒人一樣,只是在沒人的時候暗自神傷。弄得劉玄真以為他沒往心裡去,反倒覺得有點兒對不住他,封他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這可真讓人欽佩了,一個人敢闖敢爭是勇,能忍能耐同樣是勇,而且大勇,更何況面對的是弒兄之仇。戰王莽,能拼死拼活往前衝;遇內訌,能平心靜氣忍得住,劉秀的帝王之相可見端倪了。

王莽垮臺,劉玄政權獲取了長安和洛陽。這時需要一名要將去河北一帶開展工作,平復戰亂,擴充勢力範圍。劉秀有幸被選中,老天給了他千載難逢的機會,避開矛盾的漩渦,拓展自己的實力。大才往往勝任於二:一是開拓創新,二是獨擋一面,劉秀這下都佔全了。他沿現在的京廣線一路北行,考察官吏,平反冤案,廢除苛政,頗有成效,受到歡迎,由魏郡(河北臨漳)、真定(現河北正定)一直到薊縣(現北京,當時屬廣陽國)。

可歷史總愛開玩笑。這時候趙國邯鄲冒出來個王郎,自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被地方勢力擁戴成皇帝,都城邯鄲。這假冒偽劣看來自古以來就有。王郎當上皇帝,河北一帶的各種勢力紛紛響應,劉秀那些努力都算泡湯了,而且生命也受到了威脅。劉秀向南逃跑,這下算知道什麼叫焦頭爛額了,當時到河北的饒陽,他們冒充王郎的使者進了驛站,兵差們給他們備飯,這幾個餓壞了,吃起來狼吞虎嚥,人家一瞅不對,咋呼說王郎的將軍來了,嚇得這幾個落荒而逃。逃到了信都,也就是現在的冀州,當時河北中部一帶只有信都太守任光與和成(曲陽)太守邳彤拒絕歸附王郎。在二人的鼎力支援下,劉秀才緩過氣來,慢慢發展起力量,相繼攻下中山國、新市、真定、元氏,又進攻邯鄲,滅了王郎。

見到劉秀勢力大了,劉玄的本性又顯露出來了,派使者到河北,封劉秀為蕭王,命其返回長安。這時的劉秀可不是從前了,他看出劉玄絕不是能夠坐穩江山的主兒,其入京城後橫行霸道,讓人覺得還不如王莽呢。自己的羽翼已經豐滿,不像劉玄殺劉演那陣兒任人宰割了。政治就這麼回事兒,惹不起又得依靠你時跟你裝孫子,但這時你別以為他真是孫子;到不怕你又用不著你時他可就是爺了,這時他可真是爺。劉秀以“河北未平”為理由拒絕回長安,聽得劉玄差點兒沒背過氣去,悔不當初沒把這弟弟一塊兒殺了,可惜晚啦!

劉秀又打敗並收編了銅馬、高湖、重連等綠林軍,河北一帶基本平定了,他派鄧禹率精兵2萬向關中進發,相機行事;寇恂任河內太守,保證軍需供應;自己率軍到冀中、冀北,先後到元氏、北平(滿城)、安次、真定、薊縣、中山(定州),肅清割據殘餘,鞏固後方,靜觀局勢變化。這時的洛陽已成為一座孤城,敵我力量的對比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別人的苦心“規勸”下,劉秀在郝城(柏鄉)稱帝,改元建武。

廣博民心,勤於治政

劉秀稱帝的時候,西有更始政權,東有赤眉軍,此外,還有劉永割據豫東、皖北,隗囂割據西北甘陝、內蒙一帶,公孫述割據巴蜀、漢中,以及大大小小眾多的割據勢力。劉秀用了10多年的時間,先後鎮壓了赤眉起義軍,削平了劉永、隗囂、公孫述等各地的割據勢力,於公元36年統一全國,東漢政權至此正式確立。

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政權?這是劉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事兒說來挺複雜,政治含量挺高,其實又相當簡單,就是得不得人心,老百姓擁護不擁護,能否給老百姓帶來實惠。想當初劉秀到河北,就是循著這樣一種思路,依照馮異“理冤結,布惠澤”和鄧禹“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的建議,所過郡縣,“吏民喜悅,爭持牛酒迎勞”,贏得了各階層民眾以及一些地方實力派的支援。王莽政權之所以垮臺,就是因為不得人心,遭人反感,一旦有人挑頭鬧事兒,就會有人響應,形成反對的浪潮。實際上並不是別人打垮了王莽,而是王莽自己打敗了自己。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奪權是如此,掌權是同樣。作為一個政治家,劉秀深諳其中的道理。

劉秀上臺後,採取了幾項措施:一是改革吏治,精兵簡政。自古以來,龐大的官僚機構就是困擾政權的大問題,機構龐雜,冗官冗員多,辦事效率低,經費支出大,內訌不斷,該管的沒人管,不該管的都亂插手。可往往又很難減下來,因為要觸犯許多人的利益,於是就今兒個減,明兒個增,最後又多出來個“精簡辦”。劉秀上臺伊始下詔,“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併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條奏並有四百餘縣,吏職省減,十置其一”。同時,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徵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這精簡的力度應當說是夠大的了。

可那些打江山的功臣以及皇親國戚該怎麼辦呢?這些人可不是省油的燈。歷代開國帝王往往在這些人的安置問題上處理不好,不是大開殺戒,充滿了血腥;就是武夫擅權,影響朝政。劉秀則採取了賜他們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但摘除其軍政大權的辦法,既沒得罪這些人,或者說很對得住這些人,又不影響政權建設。同時他針對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任用賢能,獎勵廉潔,躬行節儉,對各級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官場風氣為之一變。《後漢書》稱那時“內外匪懈,百姓寬息”。

二是釋放奴婢、刑徒。自西漢後期以來,很多農民淪為奴婢、刑徒,失去人身自由,王莽專權,這種狀況更為突出,成為社會矛盾的一個焦點。新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揭竿而起,組成綠林軍;那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劉秀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並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並具體規定了免奴婢為庶人的範圍。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多次宣佈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這說起來很具有人本主義色彩了,不由得讓人想起美國解放黑奴的“南北戰爭”。衡量一個制度或政權好壞,可能關乎許多的方面,但歸根結底要看它對人,對底層人的態度,現在叫“弱勢群體”。如果一味地只考慮“大一統”、“中央集權”、“文化引領”、“擴充疆土”,不顧老百姓的死活,你就是再“強大”,再“政令統一”,也不能說是好的制度。從這一點說,劉秀是值得稱頌的。

三是減輕賦斂,與民休息。東漢初年,劉秀針對戰亂之後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減輕賦稅,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建武六年下詔書,因軍隊屯田,儲糧狀況好轉,停止徵收十分之一的田稅制度,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他主張偃武修文,不尚邊功,“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未嘗復言軍旅”。建武二十七年,有朝臣上書,應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但劉秀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實際上減輕百姓負擔問題從古代社會就已經存在了。取之於民,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做的,不然的話,它無法生存。但關鍵是取多少,取了去幹什麼,是軋幹老百姓的血汗,甚至連肉都割了去,還是取之有度,讓老百姓有的吃、有的用;徵取是用之於民,還是用於統治者揮霍和撐面子,結果是大不一樣的。多少王朝的滅亡,就是因為橫徵暴斂,民不堪負,反是死,不反也是死,索性就聚眾造反了。劉秀的做法,耐人尋味。

四是抑制豪強勢力,實行度田政策。東漢時期豪強勢力增長,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老百姓失去了土地,沒有了起碼的生活保障,社會矛盾激化;豪強佔據田畝,隱瞞不報,國家無法保證稅賦;豪強勢力增大,威脅皇權。劉秀於建武十五年下詔“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也就是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詔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制,劉秀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10餘人處死。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了平等的思想,潛含有共同富裕的理念。

劉秀的治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秉承了老劉家的傳統,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對老百姓其實並不在於怎麼去管,而是在於怎麼不去管,給百姓以自由度,儘量減輕老百姓的負擔,避免與外界發生爭端。別今兒一個政策,明兒一個運動,自己明明還吃不飽,卻到外頭去充橫,死要面子活受罪。看上去是在“送溫暖”,實際上是給老百姓添堵,費力不討好,何必呢?這裡面還有一個階級立場的問題,劉邦是一個草根皇帝,儘管有不少人貶斥他有流氓習氣、市井作風,但總還是有點平民的感情,不像許多貴族出身的皇帝那樣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劉秀雖身為皇族,但打小在鄉間種地,接觸多是些平民,就跟幹部子弟下放到農村和生於深宅大院是不一樣的,他秉承祖上的理念就比較容易。

甭管制度有多好,還得靠人去幹。劉秀應當說是一個兢兢業業、勤於朝政的皇帝。在統一全國之後,仍“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後漢書》、《資治通鑑》對他的評價都很高。他對自己的要求挺嚴,不喜歡飲酒,不喜歡聽音樂,也不喜歡玩弄珠寶玉器,他吩咐身邊的官員,別接受各郡、國送來的好吃的、玩的,周邊國家駿馬、寶劍,他都賜給騎士。西漢末年,後宮達到3000多人,除皇后外,分為婕妤、容華等14個品級,連王昭君那樣的美人都無緣見“幸”。劉秀當政後,只有皇后、貴人有爵秩,其他人都沒有什麼待遇。生前修陵他要求不用修那麼大,低窪處只要不積水就行了,死後也不用陪葬金銀珠寶。這皇帝說實在的真夠難得了,歷史上那些帝王,或者別說帝王,就是好歹混個官兒,也整天花天酒地,歌舞昇平,賓館酒樓,洗浴中心、夜總會,吃喝嫖賭一條龍,有多少心思去敬業呀?劉秀弄到現在,沒準能立為反腐倡廉的典型。

劉秀能做到這樣,除去政治方面的原因,還因為他有文化。這裡說文化並不是指學歷、學識,劉秀確實讀書很多,即位後還經常與群臣講論儒家的經典;而是指深入到血液或骨髓當中由文化凝就的品位和境界,它不靠外界的制約,也不是作秀,而是自身素質的一種展現,一種流露,特別真實,也能持久。所以,提高領導幹部的素質,要提高其受教育的程度,更要提高其精神上的境界和品位,這單靠讀書時換不來的,更何況那些函授、夜大的也根本讀不到什麼書。

談談“寬容”

劉秀能贏得天下,性格幫了他不少忙,他為人寬厚,容得下人。所以,許多人都願意跟著他幹,為他賣命。他打江山時凝聚了一大批人,麾下有號稱“二十八宿將”,個頂個的有才華。他對政敵和對不住自己的人,包括殺了他哥哥的更始皇帝也不那麼記仇,寬之以待。中國人特別好記仇,看那些電視劇,家仇、情仇、族仇、派仇,再加上階級仇民族恨,總也糾纏不清。劉秀的為人值得我們敬重,這是他性格上的一大亮點,也是他成就帝業很重要的因素。

在平定河北的程序中,劉秀擊破並收編銅馬、高湖等綠林軍。被收編的綠林軍心懷忐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到底如何。劉秀以誠相待,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讓那些投降的將領仍然指揮自己軍隊,他獨自騎著馬巡視各個軍營,與將軍和士兵聊天、開玩笑。將領們很感動,說:“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意思是說蕭王跟我們這麼掏心窩子,怎麼能不玩命跟著他幹呢。“推心置腹”的成語便由此而生。

說到成語,劉秀可能是出成語最多的帝王了,“置之度外”、“有志者事竟成”、“克己奉公”、“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披荊斬棘”、“疾風知勁草”、“旗鼓相當”、“差強人意”、“得隴望蜀”、“北道主人”、“敝帚千斤”、“樂此不疲”等,都出於他或跟他有關。一方面說明他有文化,另一方面他也在豐富和創造著文化。

包圍洛陽,劉秀的軍隊對城內守軍勸降。守將朱鮪當初曾參與謀劃殺害劉演並反對派劉秀去河北,認為劉秀絕輕饒不了他,因此不敢出降。劉秀派岑彭去找他,告他“幹大事的人不計較小恩怨,朱鮪現在投降可以保留官爵,不會殺他。我對黃河發誓,絕不食言!”朱鮪仍是將信將疑,將自己反綁,去見劉秀。劉秀為他鬆綁,並送他回洛陽。第二天洛陽守軍城門大開,全部投降了劉秀。劉秀封朱鮪為平狄將軍、扶溝(河南扶溝)侯。“用人不疑”使劉秀贏得讚譽。

赤眉軍攻進長安,趕走了劉玄。劉秀立即下詔書封劉玄為淮陽王,宣佈誰殺害劉玄將犯“大逆”罪,誰將劉玄送回官府封列侯。劉玄被赤眉所殺,劉秀命鄧禹為其收屍葬在霸陵。

赤眉軍佔領長安後因多方受困,只得向東進發,劉秀在宜陽將其堵截。士氣低落的赤眉軍不戰自降,劉秀下令給飢餓的降軍發放食物,並對其頭領樊崇說不服可以放你們回去,咱們再決雌雄。降軍都表示心服口服。劉秀把樊崇等將領及家室安排在洛陽居住,分給田宅。赤眉擁立的皇帝劉盆子劉秀也給在洛陽的王府中安排了個小官。

赤眉軍撤離長安,劉秀派馮異去接管漢中。他對馮將軍交待,去那裡是為了征伐不服從朝命的,凡是投降的,把頭領送到京城就可以了,小民百姓都放他們回家種地,拆掉他們的營壘就行了。征伐戰爭,不是為了攻地屠城,而是要安定秩序,召集流散的人口。我們的軍人能打仗,但喜好擄掠,要注意約束他們,不要給當地留下苦難。這說實在的跟“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真差不多了。

劉秀特別能容人。作為皇族,他安排幹部可不把眼光放在幹部子弟身上,甭管什麼出身,唯才是用。他的“二十八宿將”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對待臣僚“開心見誠”,不念舊惡,包括前面所說的重用有宿怨的朱鮪等。正因為如此,他有一個很強大的內閣班子,堪與劉邦的班底相比強。他將鄧禹比作張良,寇恂比作蕭何,賈複比作曹參,吳漢比作周勃,耿弇比作韓信。

說了劉秀這麼多優點,都快成無產階級革命家了,總得有缺點或者弱點。劉秀倡導儒學,但又推崇鬼讖,也就是弄神弄鬼、搞封建迷信那一套。說來不太容易理解,可又有它的道理。儒學的要點之一是聽天命而敬鬼神,講點兒虛的玄的屬於正常。他登帝位,說是皇族,總不太硬氣,在亂世之年陰差陽錯地輪到他頭上,自己也覺得有點兒幸運,杜撰出點兒稀奇古怪的道道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