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俑>>的誕生年代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1-08-01

<<說唱俑>>的誕生年代huanghuinan 2008-02-19

說唱俑是我國古代表演滑稽戲的俳優造型。它的特點是詼諧、幽默,多為一人說唱,以小鼓擊節伴奏。

兩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強盛時期。從公元前202年劉邦稱雄,到公元220年曹丕廢帝,歷時420年。

漢朝初年,百業襄敗,經濟瀕臨崩潰。漢初統治階級吸取秦王朝迅速滅亡的歷史教訓,以發展社會經濟為指標,重農抑末,削減商賈大戶的經濟實力,減輕農民租稅,到了漢文帝時,即更進一步提倡節儉,提倡農耕,免天下農田租稅12年。漢景帝時又將租稅減至三十份之一,從而出現以經濟鼎盛而聞名於歷史的“文景之治”。

漢代陶俑,就是在繁榮的經濟基礎上所產生和興盛起來的。由於國力的強盛,貴族王侯們蛻變侈奢、縱情享樂。《漢書?成帝紀》載:“方今世俗奢僭罔報、靡有厭足”。公卿列侯,親屬近臣、四方所則,未聞修身遵禮,同心憂國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務廣第宅治園池,多蓄奴婢,被服騎轂、設鐘鼓、備女樂,可謂“夯侈報欲”。

生時醉生夢死,死後更要厚葬以“示德”,其時盛行“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厚葬為德,薄終為鄙”,王公貴胄們不惜傾盡家資修建陵寢。

多姿多彩如漢代彩陶藝術俑,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

從迄今為止考古發掘情況看,兩漢各時期陶俑,有較大的差異,但漢代陶俑與前秦及隋唐陶俑的根本區別,突出地表現對神韻的追求上,漢代傑出工匠所遺下的藝術品上所體現的風格,表明這一時期藝術家對神韻的理解與追求——在寫實的基礎上刻劃精神,以形似求神似,這一創作理念在說唱俑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藝術家擷取說唱藝術最精彩的說唱舉動,利用形體誇張及人物面部表情變化來突出藝術形象,看似頭大身小,軀體粗短,身材比例失調,但恰恰如此,其豐富的說唱內容醉人的表演形式,及演藝成功者的自然流露(圖人),被刻劃的惟妙惟肖,恰到好處。

說唱俑席地而坐,頭戴軟小冠,並以長巾圍繞一匝,前額上打一花結。上身光赤,下身著長褲,赤腳,額前佈滿皺紋皺,眯縫雙眼,活潑詼諧憨厚之態。說唱俑左臂抱一扁鼓,翹起的右腳,揚起的握著鼓椎的右手,都著意表現出一位神采飛揚的說書人的滑稽形象。這個說唱俑的表演彷彿已經進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誇張,竟不自覺地手舞足蹈起來

唐代寺院為宣揚佛教,常以講唱形式述說佛經故事,以吸引聽眾。講唱時,還可加用樂器伴奏。其講唱的文詞稱作“變文”。十九世紀末,在敦煌莫高窟發現變文作品,其中有講唱佛教故事的,如《阿彌陀經變文》、《維摩詰經變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等,也有講唱民間故事和歷史故事的,如《孟姜女變文》、《伍子胥變文》、《秋胡變文》等。有一篇《王昭君變文》,為五代抄本,在當時流傳很廣。唐代詩人吉師老《看蜀女轉“昭君變”》詩云:“妖姬未著石榴裙,自道家連錦水濱。檀口解知千載事,清詞堪嘆九秋文。翠眉嚬處楚邊月,畫卷開時塞外雲。說盡綺羅當自恨,昭君傳意向文君”。反映了民間女藝人演唱《王昭君變文》的情景。西安西郊曾發現一組唐代說唱俑。一長鬚長者講唱,神態幽默。兩人伴奏,一人吹笙,一人做雙手彈撥狀,樂器已失,似為琴箏類樂器。這是一組生動的唐代說唱藝人形象。

<<說唱俑>>的誕生年代lyx3113450 2008-02-20

donghan

<<說唱俑>>的誕生年代007獨天 2008-02-19

東漢成都

<<說唱俑>>的誕生年代townfox625 2008-02-19

東漢

<<說唱俑>>的誕生年代sprinter3327 2008-02-19

東漢成都

造型生動活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