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通篇論道,那麼道與德是什麼關係呢?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06-20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論道,那麼道與德是什麼關係呢?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論道,那麼道與德是什麼關係呢?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論道,那麼道與德是什麼關係呢?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論道,那麼道與德是什麼關係呢?隨便就好了啊66 2020-11-10

“道”不是實體,也不是可以言說的屬性,也並非常人理解的規律。我們假設“道”是一種狀態,一種最原始、最本初的狀態。而處於這種狀態下,就充滿了無限的可能,但是僅僅是有可能,並沒有任何可能真正發生。

不知道大家是否能理解這種狀態。

我們簡單的比喻。假如我們站在原地,要向某一個方向出發,但是並沒有邁步,那麼是不是有著朝任何方向走的可能性呢?這種充滿所有可能卻沒有選擇的狀態,就是“道”。因為沒有選擇而擁有所有選擇,這也就是“無”。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論道,那麼道與德是什麼關係呢?

如果我們現在向某個方向移動一步,就打破了這種狀態,我們在“道”的基礎上做出了選擇,拋棄了其它方向,得到了前進的方向,這又是什麼呢?這就是“有”了,也就是“得”了。“道”的狀態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而“得”其實就是“德”的本意。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論道,那麼道與德是什麼關係呢?

《道德經》其實就是講選和不選的問題。道是不選,德是選了。這是老子的哲學思想。當然,這只是一個比方,來形容老子所說的這種無法描敘、無法陳述的“道”和“德”,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而《道德經》的“德”經就是從哲學思想沉入思考進入世俗的部分。講“德”其實就已經背離了“道”,但是世人只有透過修身立德,才能儘可能地接近“道”,順應“道”,成為“得道之人”。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論道,那麼道與德是什麼關係呢?

《道德經》是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的源頭。“道”為世界本源,“德”為世界之路。

而今天世俗的“道德”是指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三者之間有沒有關係呢?當然是有的,中國社會所有的精神文明都來自於《道德經》的“道”與“德”,但是如果只講定義的話,中間隔了太多的演變和衍生。就好像王陽明的“心學”,我們雖然稱之為儒學,其實和孔子的先秦儒學已經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道德”和“道”與“德”的關係也是如此。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論道,那麼道與德是什麼關係呢?國學哲學大師無為 2022-04-11

論道德

“道德”二字,經常被人們提及。古今中外,與此相關的書籍,可謂多如牛毛。其內涵之豐富,可見一斑——我也略微談談。

雖然辭典裡有現成的定義,但我仍想改弦更張,另作闡述。人道,即為人處世之道,指個人或群體同外界聯絡時,應當具備的方法、原則及態度。而道德,可定義為:人與人相處時,應當具備的方法、原則及態度。

顯然,嚴格說來,道德僅在人與人聯絡時起效;在人與非人的事物聯絡,以及非人的事物互相聯絡時,並不適用。所以,我們不可戴上“道德”的眼鏡,看待人類的殺生與動物的弱肉強食。

由定義,不難得知:道德有利於維持人類的穩定。所以,究其本源,可認為道德,是人類為維持自身穩定,而自我約束的產物。進而可知,對維持人類穩定的作用大小,是評判道德高低的核心依據。

談到作用,也不可不提利益。為更多的人,謀得更大的利益,所展現的道德便越高尚;令更多的人,受到更大的損害,所展現的道德便越低劣。

而展現,須有合適的時機——畢竟道德存之於心,而見之於行。若不得馳騁,便無法區分馬匹的優劣;不得施展,便難以判斷才能的高低。

人生的舞臺:愈是狹窄和隱秘,對外人利益的影響,便愈為微小,也愈難於展現道德與才能;愈是寬闊和明顯,對外人利益的影響,便愈為重大,也愈易於展現道德與才能。

要想更為深入地瞭解道德,必須將其拆分而單論。“道”與“德”的內涵,原本並不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被連用,且“道”的分量逐漸下降;“道德”一詞,幾乎成為“美德”的代稱。

所謂的“道”,即道品,指吻合於中庸之道的德行。德盛,則道不達;道高,則德不厚。唯有庸德庸行,方才符合中庸之道。

道德有別,根源便在於兩者的評判依據,存在差異。前者立足於延長人類的存在時間,後者著眼於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與種群數量。須知人類的生活質量與種群數量提升得越快,人類的存在時間便會越短。——舉此一例,更容易理解:長勢越快的樹木,往往天年越短;天年越長的樹木,常常成長越慢。

對人類(非指個人)而言,存在時間,與生活質量及種群數量,都能影響自身的穩定;且前者的影響,顯著大於後者。

換而言之,只要存在時間延長,人類便更趨穩定;若縮短,便更不穩定——此時,生活質量及種群數量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而生活質量及種群數量的提升,雖原則上有利於人類的穩定,但若使人類的存在時間縮短,反不利於自身的穩定。

顯然,道高於德,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道德經》有云:“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高,則無拘泥於德;德厚,則無執著於仁;仁深,則無糾結於義;義重,則無束縛於禮。

當然,前文可謂玄之又玄,並不容易理解。判斷道與德孰高孰低,還有更為直觀的標準——智慧的大小。莫問智當何處尋,去其濁者水自清。寡慾靜心,而人自明。所以,道德越高,智慧越大。

道之高,莫過於老聃、莊周、洪應明;德之盛,莫過於孔丘。今人大可靜心咀嚼與比較儒道經典,透過兩家對世事人生的感悟,從而判斷出智慧的大小。

要想提高智慧,必須提升道德。而道德之路,頗為漫長與艱辛。古人云:“逆以煉心。”不能忍受錘鍊的痛苦,與長期的煎熬,必不會擁有高深的道德。

道德之本,在於自愛;進德之本,在於自省。若能堅持寡慾匡過,定可不負此生。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論道,那麼道與德是什麼關係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