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筒井鎮的歷史文化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娛樂
  • 2022-04-04

卓筒井鎮的歷史文化宣哥無限叼870 2016-06-04

大英發現鹽滷資源有上千年的歷史,經國家儲委認定的大致有10億噸鹽滷資源儲量。大英縣境鹽滷分佈在蓬萊、象山、卓筒井、河邊、玉峰等地。其深層鹽滷礦上礦層食鹽面積22300平米,鹽層厚3。5~151。11m,下礦層面積34,000平米,鹽層厚2。5~119。16m。四川是中國井鹽的主要產區。縣境內“大英卓筒井”和大英場積澱了千年鹽滷文化。民國時期,川北多布有卓筒進,大英擁有108灶1711進,年產量達4000餘噸。至今,還有“大順灶”等18眼井儲存著。 享譽世界的大英縣卓筒井已向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滷的鹽井,“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起源於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的大英縣卓筒井鑽探取鹽技術,比西方早七八百年,使地下深處的滷水第一次得到科學的開採,在開採滷水的過程中,人類發現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氣資源。其鑿井工藝技術開西方近代蠅式頓鑽鑽井方法的先河,雖然經歷了近1000年曆史,其古老的工藝流程仍儲存得相當完整。中國發明卓筒井技術甚至被《中國鑽探技術史》、《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井鹽科技史》三書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和“世界石油鑽井之父”。卓筒井是世界鑽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現存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活著的恐龍”。 卓筒井工藝流程包括打井、取滷、曬滷、製鹽等四個步驟。現僅在大英境記憶體有9灶41口為樣的鹽井,分佈在關昌、青木、快活嶺、三興、吳家橋、青和等六個村方圓6公里範圍內,其鑿井、吸滷、煎鹽等生產工藝流程,基本上保持了宋代卓筒井的基本特點。它持續近千年,生產未中斷,對研究中國鹽業史和鑽井史具有很高的價值,受到鹽業專家的高度讚譽 。

卓筒井鎮的歷史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