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設計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娛樂
  • 2022-06-04

第二課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設計gangan2098 2010-10-16

聲音的產生

[教學目的]

1、 能自行提出本課要研究的問題,初步體驗“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探究過程。

2、 透過探究活動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體會到各種自然現象都是有規律的。

3、 透過學習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課前準備]

軍鼓、鼓槌、豆子、手鼓、串鈴、碰鐘、三角鐵、砂錘、小釵、皮筋、揚聲器、電池、水。

[活動過程]

[課前活動]

師:同學們,今天來到這個會場高興嗎?

生:高興。

師:那咱們唱首歌,放鬆一下心情好嗎?(播放歌聲時,課件出現了意外,老師情緒有點受影響。)

(師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師生邊欣賞邊跟著做動作。)

師:同學們,從你走進會場到現在,你都聽到了哪些聲音?

生:唱歌時拍手的聲音。

生:走路的聲音。

生:同學們唱歌的聲音。

生:會場里老師們說話的聲音。

生:唱歌時同學們跺腳的聲音。

生:老師講課的聲音。

生:臺下老師的手機來電話的聲音。(聽課老師笑了)

師:(老師也跟著笑了)看來同學們已經很放鬆了,咱們開始上課好嗎?

生:好。

[課前老師有意安排的這兩項活動,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感情,還能讓學生在享受優美聲音給他帶來歡樂的同時,聽到了自己和別人的歌聲、拍手聲、跺腳聲、打肩膀的聲音,更重要的是在拍手、跺腳、打肩膀的同時還體會到了手腳振動的感覺。另外,讓學生彙報自從進到會場聽到了哪些聲音,目的在於向學生初步滲透“物體不同發出的聲音也是不同的”,同時也告訴了學生我們每天其實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聲音世界裡。]

一、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師:正如同學們剛才所說的,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充滿聲音的世界裡,在不同的環境中,我們還能聽到不同的聲音。今天啊!老師特意為大家帶來了一些聲音,請同學們放鬆心情,仔細欣賞。

(師播放各種優美的聲音:瀑布聲、小河流水聲、鳥叫聲、古箏聲、歌聲等)

師:聽了剛才這些聲音,告訴大家,你有什麼感受?

生:這些聲音真好聽。

生:聽了這些聲音我的心情很舒暢。

生:我想天天生活在這樣的聲音裡。

生:謝謝老師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好聽的聲音。

生:人活著真好,能聽到這麼好聽的聲音。(會場出現了笑聲)

生:本來剛進這個會場我還有點緊張,現在聽完這些聲音,我就不緊張了。

[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課一開始就將學生帶入了輕鬆優美的聲音中,讓學生儘快放鬆心情,身心愉快、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習狀態,師生之間便於溝通,易於交流感情。]

師:的確,正因為有了這些聲音,我們每天的生活才會充滿陽光,也正因為有了聲音,我們人與人之間才可以互相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看來,聲音對我們來說的確是太重要了。那麼,關於聲音,你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

生:我想知道為什麼會有聲音?

生:我想知道人為什麼會聽到聲音?

生:我想知道聲音為什麼有好多種?

生:我想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生:我想知道老師剛才播放的這些聲音為什麼這麼好聽?

生:我想知道有些聲音為什麼很刺耳?

師:看來同學們有這麼多感興趣的問題,那請同學們想一想:在這些問題中,你認為我們應該最先解決哪一個呢?

生:我認為應該先解決聲音為什麼有好多種?

生:我覺著應該先解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生:我認為應該先解決噪音。

生:我也認為應該先解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生:我認為應該先解決聲音為什麼很好聽。

生:我也覺著應該先解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才能解決其它問題。

[引導學生自行“提出問題”是科學課的重要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上經常這樣訓練並培養學生養成習慣,學生就會從不善於提出問題到善於提出問題。]

師:的確!這些問題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新內容,都想研究研究,但是,這些問題又不可能在一節課內完成,因此,我同意大多數同學的意見,也建議同學們先來研究研究,我們平時聽到的各種聲音“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可以嗎?那好,今天我們就先來研究“聲音的產生”。

(師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

[這樣設計能較好地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實際上,引導學生篩選那些可能會引發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動的問題,與提出好的問題是同等重要的。]

二、 利用材料,探究問題

師:請同學們先動腦想一想:你認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生:我認為兩個物體互相摩擦就會產生聲音。

生:兩個物體互相碰撞也會產生聲音。

生:一個物體敲打另一個物體就會產生聲音。

生:用手使勁拍一個物體也會產生聲音。

師:同學們有這麼多的猜想,那麼,聲音究竟是怎樣產生的?需要同學們透過實驗自己去研究,這節課,老師給同學們提供了好多材料,下面,請同學們先想辦法讓這些物體發出聲音,但老師也要提醒大家注意觀察:在讓這些物體發出聲音的時候,你都發現了什麼?

(生自由探究)

師:來,告訴大家,你用什麼方法讓哪個物體發出了聲音。

生:我用小槌這麼一敲,音*就會發出聲音。

生:這是皮筋,我用手一撥它就會發出聲音。

生:我用槌一敲,軍鼓就會發出聲音。

生:用鐵棍一敲,三角鐵就會發出聲音。

生:把揚聲器接通電源,它就會發出聲音。

生:往瓶裡吹氣,小瓶也會發出聲音。

師:同學們用這麼多的方法讓不同的物體發出了聲音,那請同學們想一想:你在讓這些物體發出聲音的時候,你還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用敲的方法可以讓物體發出聲音。

生:我發現讓兩個物體碰撞,物體就會發出聲音。

師:還有別的發現嗎?

生:我發現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生:我發現讓物體發出聲音用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師:對啊!除了這些,還有別的發現嗎?

生:我發現,用勁敲物體發出的聲音就大,不用勁敲物體發出的聲音就小。

師:很好,其他同學還有別的發現嗎?

(老師的進一步追問,使學生有點惘然,不知如何回答。)

[教師設計此環節的本意是期望學生能有兩個發現:一是讓學生髮現物體不同發出的聲音也不同,二是讓部分學生能初步發現物體在發出聲音的同時,物體本身都會動。但聽了學生以上的彙報,老師感覺到學生沒按自己的設計意圖來回答,因此老師有點急,便不停地追問學生。]

師:看來,透過剛才的初步研究,同學們有這麼的發現,那請同學們再動腦想一想:物體在發出聲音的同時,它本身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我們又應該如何研究才能讓大家更清楚地看到或感覺到物體本身發生的變化呢?請大家討論一下。老師這裡有一些豆子,看你能否用得上。

(生分組討論)

師:來,告訴大家,你們組準備怎樣研究,才能讓大家更好地看到或感覺到物體本身發生的變化?

生:把物體敲響以後,可以用手摸一下,試試物體會怎樣。

生:我認為可以把豆子放在鼓上,把鼓敲響以後,看看豆子有什麼變化。

引導學生討論並彙報研究方案,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清研究思路,使學生不致對著材料發愁或者盲目操作,另外也能為研究能力稍差的學生提供明確的研究方案。]

師:同學們的意思是說,可以藉助手或豆子來觀察物體的變化,這個辦法非常好,請同學們按照這些辦法親自試一試,看看物體在發聲時本身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分組研究)

師:好,下面請大家說一說,你們是怎樣做的?發現了什麼?

生:把三角鐵敲響以後,我發現上面的繩都在動。

師:繩在動,說明什麼呀?

生:說明三角鐵在動。

生:音*在發聲的時候,把手放在上面,手會感到發麻,說明音*在動。

生:把豆子放在鼓上,敲響以後,看見豆子在動。說明鼓面在動。

生:用手撥動皮筋,皮筋在動。

生:敲響小釵,用手一摸,手感到發麻,說明小釵在動。

生:把豆子放到揚聲器上,接通電源,豆子在動,說明揚聲器發聲時在動。

[探究結束後,引導學生充分進行交流,能使學生把自己探究獲得的知識變成大家共有的知識。]

師:透過以上大量的事實,我們發現:物體在發聲的時候,它本身都會怎樣?

生:動。

師:“動”,也就時我們平時所說的“振動”。看來,要讓物體產生聲音,物體必須振動,那這就說明:聲音其實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師板書:物體振動)

師:其實,不僅在實驗中能看到物體振動發聲的現象,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也是振動產生的,請同學們看螢幕。

(師播放“汽笛聲、水聲、雨聲”)

師:知道我們平時說話的聲音是什麼振動產生的嗎?請同學們把手放在喉嚨上感覺一下(生跟著師做)“你好”、“今天你微笑了嗎?”來,告訴老師,手有什麼感覺?

(生嘗試後談感覺)

[設計以上內容,目的在於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不僅本節課實驗中聽到的各種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其實都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師: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我們已經弄清楚了,老師這裡還有一個問題:一個物體正在發出聲音,怎樣才能讓這個聲音馬上停止?請同學們想辦法自己試一試。

(生利用材料再次體驗)

師:告訴大家你是怎樣讓聲音立即停止的?

生:(生邊說邊做)把鼓敲響以後,用手這麼一捂就沒有聲音了。

生:把小釵碰響以後,扣在身上聲音就立即停止了。

生:把三角鐵敲響以後,用手拿住聲音就立即停止了。

師:那為什麼這樣做,聲音就會立即停止呢?

生:因為這樣物體就不振動了。

師:是啊,讓物體停止振動,聲音也就停止了。這也再一次證明了:聲音確實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讓學生想辦法讓物體發出的聲音立即停止,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去體驗:物體只要不振動了,聲音也就停止了,這也進一步證明了“聲音確實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師:這節課同學們表現得非常好,透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揭開了聲音產生的秘密。其它的問題,在今後的時間裡老師很願意跟同學們繼續研究。好,下面請同學們放下手中的東西,放鬆心情,讓我們隨著優美的歌聲,用心去體會物體振動發聲帶給我們的歡樂。

(師播放《娃哈哈》,學生邊欣賞邊做動作。)

師:看來,優美的聲音確實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讓人心情舒暢。那麼下面的這些聲音又會給人什麼感受呢?請同學們仔細聽。

(師播放各種噪音)

師:告訴老師,現在的感覺如何?

生:太難聽了。

生:心情很煩躁。

生:很刺耳。

[這樣設計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體驗“優美的聲音”確實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快樂;二是將優美的聲音與噪音作以強烈的對比,讓學生深刻體驗到噪音給人們造成的危害確實很大,必須從根本上消除噪音。]

師:這些聽起來讓人心情煩躁不安、不舒服的聲音,稱為噪音。噪音給人們造成的危害確實很大,嚴重的還會給人們帶來各種疾病。那麼,關於消除噪音這一公害,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和建議嗎?

生:我想發明一種消音器,一旦有噪音的時候就把它開啟,噪音就會自動消除。

生:我想發明一種油漆,將它塗在牆壁上,能起到冬天暖夏天涼的作用,還能消除噪音。

生:我想發明一種枕頭,既可以播放優美的音樂,又可以消除噪音。

生:在大街上多種樹就能消除噪音,因為樹葉能吸收噪音。

生:我想發明一種隔音門,想聽外面聲音的時候,就把門開啟,不想聽到噪音的時候,就把門關上。

生:我想發明一種機器,遇到噪音時,能將噪音加倍的反回去,懲罰那些製造噪音的人。(學生、老師都笑了)

[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本身就是創新思維的最好體現,讓學生嘗試進行發明創造,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創新才能發展生活、創造出新生活。另外,發明創造是創新思維的最高境界,也是“創新性教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

師:同學們的這些想法和建議讓老師非常感動,目前,全世界的人們正在為消除噪音這一公害而努力著。課下請同學們積極行動起來,把你們的想法早日變成現實,讓天天深受噪音其害的人們,早一天用上你們發明的產品,到那時,作為你們的老師,我將是多麼的自豪啊!

師:(師邊播放音樂《同一首歌》邊深情地說)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讓我們在輕鬆優美的音樂聲中,輕輕地站起來,和全體參加會議的老師說一聲“再見”。

[本課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開始,最後又在音樂中結束,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離不開聲音,處處有聲音,讓學生帶著美好的回憶離開會場。]

[教後反思]

《聲音的產生》這節課從試講到正式舉行公開課,講了好幾遍,在幾次講課中,每次都會出現不同的情況,有些情況是讓人興奮的,讓人激動不已的,但有些情況,給我的啟發很大,對我今後的教學敲響了警鐘,其中以下幾點,對我教育頗深。

一、 課堂上出現的偶發事件,要從容處理,不怨天尤人

在以往的幾次試講過程中,由於課件沒出現意外情況,音響效果特別好,課前活動中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隨著優美的歌聲,邊盡情的欣賞邊歡快地拍手、跺腳、打肩膀,氣氛異常活躍,師生情緒都非常高漲,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習狀態,就連聽課的老師都被感染了。所以我的心情特別好,師生之間在異常融洽的氛圍中探究交流。可是在正式講課的那一天,課件出現了意外,課前活躍氣氛的《拍手歌》只能播放音樂聲,而不能播放歌詞,並且聲音也特別小,怎麼也除錯不好,臺下那麼多聽課老師,當時我就有點慌神,因為在試講過程中從來沒出現過這種情況。我的情緒受了影響,心裡說不出是啥滋味。事後,我認真地思考了一下,課堂上出現了偶發事件,首先,教師要坦然接受,從容處理,不能怨天尤人,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以免學生受影響。正如與會專家婉轉地給我提的意見,在農村,沒有現代化的裝置,難道說就不能上課了嗎?語言不輕不重,讓我汗顏,讓我深感自己的不“老道”。另外,要想把課儘量好地展現給與會老師,課前一定要檢查自己的課件能否正常執行,以免出現意外情況,不會圓滿處理。

二、 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不如你意,要泰然處之,不溫不火

課堂上在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一大環節時,我先讓學生想辦法讓桌上的物體發出聲音,但並不是單純地讓物體發出聲音,因此,我重點提醒學生:在讓桌上物體發出聲音的時候,你發現了什麼?這是關鍵之所在。開始備課時,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只是期望學生能答出“物體不同發出的聲音也不同”就行。結果在試講過程中,學生的發現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當時,心裡就不高興,但臉上沒表現出來,心想:你只說我發現了“物體不同發出的聲音也就不同”不就行了,說那麼多別的發現幹什麼?因此,凡是說別的發現的,一概沒給好臉色看。事後,我定下心來反思了一下,學生彙報自己的發現越多,不就越說明他的探究活動越成功嗎?學生要不是實實在在地、真真切切地投入到了探究活動中,他能有那麼多的發現嗎?能說出那麼多讓老師都想不到的發現嗎?探究實驗的目的,不就是讓學生在過程中有所發現,並且越多越好嗎?教師應該高興還來不及,怎麼還會生氣呢?看來要把科學探究性學習真正落到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在思想上徹底更新。

三、 課堂上學生結論的得出,要循循引導,不操之過急

在引導學生充分探究體驗了“聲音究竟是怎樣產生”的之後,我認為結論的得出已是非常簡單,便很自信地說:“透過剛才大量的事實,我們發現,物體在發出聲音的時候,它本身都會振動,那這就說明:聲音其實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老師的回答非常精彩,只可惜是老師說的。而不是學生自己動腦得出來的,更不是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答出來的。

新課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從學生的嘴裡說出來的。當然,很可能,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仍然不能答出,但是,經過了引導和沒有經過引導,在學生的腦子裡留下的痕跡是很不一樣的。因為,學生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鐘,都是有效的,都是難得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