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哪個朝代創作的戲劇?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4-02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哪個朝代創作的戲劇?奇異恩典6級2008-11-02 回答

宋張津《乾道四明圖經》引用《十道四蕃志》(《十道四蕃志》的作者是梁載言,唐初李哲(唐中宗)時代人)說:“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這裡只有一句話,並沒有涉及梁祝具體的愛情故事,可見當時已有梁祝的傳說,但內容和主題,恐怕和現今的傳說並不一樣。

內容記載比較詳細的,是晚唐張讀撰的《宣室志》:“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貿阝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個結論:第一、梁山伯是“病死”的。得的什麼病,我們暫可定為犯了相思;但即使是相思病,也亦是單相思,和必需是男女兩人相互愛慕才能成立的愛情無關;第二、祝英臺是在與馬氏完婚過程中偶過樑墓(注意:祝不是特意趕去梁墓),因自然困難而“不能進”,“問知山伯墓”(可以理解為,祝此前不知梁死或死後葬於何處),才“號慟”的;第三、祝英臺不是自願殉葬,而是“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

從以上結論我們可以看出,梁、祝兩人的愛情,讀書之時或許有所萌芽(指祝對梁),但絕不屬於生死不渝的那種(“祝已字馬氏子”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假如祝對梁愛深情重,是不會“適馬氏”的)。而梁對祝,由於有同窗之誼,當得知祝為女人後,起愛慕之心也在情理之中(現如今同學成夫妻的,不也比比皆是嗎)。至於梁山伯的“病死”,或許是悔恨(同窗幾年而不知祝為女兒身,不然近水樓臺,也不會有“祝已字馬氏子矣”);或許真得了什麼絕症也說不定。

至於“化蝶”,我們現如今能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宋朝薛季宣遊祝陵善權洞的詩:“萬古英檯面,雲泉響佩環。練衣歸洞府,香雨落人間。蝶舞凝山魄,花開想玉顏。幾如禪觀適,游魚內戲灣。”但“蝶舞凝山魄”句是否一定是指梁祝化蝶,卻也在可否之間而不好亂下定論。比較確定的記錄,是明朝嘉靖人谷蘭宗的《祝英臺近詞並序》,“祗今音杳青鸞,穴空丹鳳,但蝴蝶滿園飛去。”因此有宜興史志“蝴蝶滿園飛不見,碧鮮空有讀書壇。”(注:碧鮮巖,傳說是梁山伯與祝英臺讀書的地方。)但明嘉靖時期和梁祝故事發生時的東晉,已經相去了千年;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化蝶”,是梁祝故事在傳唱過程中,經過勞動人民不斷地美化,在寄託著美好祝願的同時,逐步演化而來的(因此才會有全國十處之多的梁祝墓)。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哪個朝代創作的戲劇?只是如此4級2008-11-02 回答

也前的啊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哪個朝代創作的戲劇?風子8級2008-11-02 回答

至少在唐朝就有記載,此後在民間廣泛流傳,到了元代、明代,梁祝的故事已經大量進入戲劇,不僅作為單獨的一個劇,而且在當時其他戲劇中也為劇中人物提起,由此可 見其在當時就已經成為一種民間經典或大眾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