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由盛轉衰的原因?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09-20

明朝由盛轉衰的原因?匿名使用者 2014-12-20

首先你要知道,我們說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並不是單純的指這次軍事上的失利,戰鬥力的強弱不是評判一個國家強弱與否的第一標準!也不是“我們說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的根本出發點!

同樣的我們說“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並不是以單純軍事上的失利作為根本依據和出發點的!

軍事上的失利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

因為這一事件導致了國中無君,勞動力和軍隊的大量損失,武器裝備、物資等一系列的巨大損失!可以說面對這一突發事件明朝是沒有思想準備的,皇帝的被俘虜,動搖了國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皇帝的被俘等於是掐住了明朝的咽喉!明朝隨時有亡國的威脅!所以我說,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我們判斷一個朝代的興衰,是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政策和人口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的!

我這樣說的意思是決定這一時期是明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的根本,不是和瓦剌的這場戰爭!而是明朝在這一時期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以及階級矛盾的激化!

所以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方面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不協調!導致的一系列矛盾!其中尤其突出的是“人地矛盾”!也就是土地高度集中和持續兼併的問題!絕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極少數人手裡,這種人和土地的比例相當失衡!這也是我評價張居正變法,認為從根本上講是失敗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了“土地高度集中、兼併嚴重”的人地矛盾!他的變法是治標不治本!

我們都知道,中國曆來的傳統,都是民以食為天!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將土地做為財富的象徵,這一觀念其實至今影響著我們!你想想,大多數老百姓都得不到土地,他們就無法耕作,這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計問題,所以矛盾迅速激化!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緊接著而來的,就是由於土地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而這些人大多都是不進行生產勞動的,很多人都是受僱於地主,然後要給地主交租,真正到耕種人手上的糧食並不多!這樣一來不能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大多數的土地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這樣就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古代,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農業經濟得不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必定影響到國力的強盛和發展!即使在英宗年間還不至於到了國家動盪的程度,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如果能解決土地矛盾,或者說緩和土地矛盾,那麼明朝發展的腳步還會加快,而這時,事實上明朝已經打了折扣了!一直到孝宗年間,才將生產經濟水平恢復到洪武年間的水平!

人地矛盾,生產力的被制約,勢必導致治安等一系列社會混亂,嚴重的就出現農民起義!

國內政治環境你可以看,相對於“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時期,英宗時期,包括後來的明朝皇帝是不是都要差一點呢?(宦官專權,朋黨之爭陸續登場且愈演愈烈!(當然孝宗一朝除外)!

外交上,自鄭和死了以後,中國的航海事業就此停滯、消失了!失去了成為航海大國的可能,先不究鄭和航海的性質和停滯的原因!總之在這之後消失了是事實!

文化上,由於“閉關鎖國”政策,這一時期,已經逐漸由“東學西漸”轉變為“西學東漸”!也就是中國開始落後於世界!這是發生在明朝中葉,也就是大致英宗在位時期的!

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透過以上我的一系列分析,不難得出,明朝的確是在英宗一朝開始走向衰弱了,在英宗之前這些因素都存在隱患,但還是沒有明顯爆發出來,而“土木之變”就象一劑強有力的催化劑,把所有矛盾激化,導致明朝的衰弱加速!不單單是在軍事上,而是牽動了我上面分析的各個方面,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再換句話講,即使沒有這場 土木之變,明朝也是在衰弱,只是沒有那麼明顯,或者沒有那麼迅速,我們並沒有單單拿某一次特定的戰爭談國家興衰!也就是說,換作爆發的是另一場戰爭,不叫土木之變,而是叫“某某之戰”,同樣的會對明朝的國力產生影響,只不過土木之變,皇帝被俘虜,使得影響更加深化!

還有一點,我要給你糾正的是,歷史上的確有“弘治中興”一說,但沒把成化算在內哦!這跟清朝的“康乾盛世”包含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不同的!成化一朝可是很黑暗的,沒有像雍正一朝那樣為“康乾盛世”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哦!

明朝由盛轉衰的原因?神果9025 2014-12-20

淺論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原因

中國封建社會歷經兩千多年,

直至辛亥革命才徹底推翻了君主專制的封建制

度,過度到現代史。我認為封建社會衰落是必然的,每種社會制度在歷史的考驗下總

會暴露出各種弊端,

就如奴隸制度一樣封建社會的弊端也在清末暴露無遺。

追根究底,

一個社會的制度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必將走向滅亡。在此,我把封建社會走向衰敗

的原因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經濟方面

從經濟基礎上看,封建社會生產力始終是落後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佔主導地

位。封建統治階級從皇帝、貴族、官僚到一般地主佔絕大部分土地,而廣大農民則擁

有很少或沒有土地。農民耕種地主的土地,交納高額地租。而地主又透過政治權力或

暴力兼併土地。對農民剝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

以個體家庭為單位並與家庭手工業牢固結合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基本的生

產結構,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直佔主要地位。小農經濟曾有利於封建社

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但同時又束縛和限制生產力的發展,對新的生產方式有

較強的排斥力和抵抗力。封建政府還重農抑商,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經濟

發展長期停滯不前,落後於世界經濟潮流。

在中國地主、商人和高利貸者常常結合在一起,共同剝削壓迫農民。而封建政府

還要向農民徵收各種苛捐雜稅和攤派徭役。農民沒有任何政治權力,生活及其貧苦和

落後。在社會內部缺乏使工業迅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有效機制,造成封

建社會發展遲滯。

明朝中後期,農業、手工業空前發展,促使商品經濟出現高度繁榮。僱傭關係發

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明朝中後期,

在封建社會內部已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到清代,

這種萌芽有了緩慢發展,具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性質的手工工場有了增加,其規模也

比明朝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不同於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關係,更不同於奴隸制

度下的人身佔有關係。儘管它在產生時是脆弱稚嫩的,並從一開始就受到腐朽的封建

制度的阻礙,但由於它是新型的生產關係,表明舊的封建生產關係正在走向衰落。預

示歷史發展的趨勢,正日益瓦解著封建制度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

生正是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反映。

二、在政治方面

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徵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中國的皇權專

制政治制度的起源應該追溯到秦始皇。秦始皇時代

中國實現了統一,逐步建立了以皇

帝為中心的政治制度。王亞南教授指出:

“而由秦以後

直到現代化開始的清代

其間經

歷了兩千餘年的長期歲月

除了極少的場合外

中國的政治形態並沒有了不起的變更

言之

即一直是受著專制政體

———

官僚政治的支配。

皇權專制的核心內容是:

國家的

一切權力

包括立法權、官吏任免權、行政權、司法權、軍事權等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皇帝出言為法

言出法隨。由於權力的集中和世襲繼承製

出現了大批幼君、昏君,並導

致宦官專權,或外戚專權,或佞臣專權。源頭渾濁,必無清溪,其結果自然導致官僚

階層的整體腐敗。

中央官僚集權制度在長期看來存有許多後遺症。比如,中央官僚集權制度容易導

致“官本位”,社會上有能力的人士都投入官場的角逐,從而不利於商業的繁榮。而

且,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社會,

其權力中心是在下層,

因此有利於形成“契約”的觀念,

萌發民主的思想;而在中央官僚集權制度下,社會的權力中心處於上層,高高在上的

官僚體系看待下層的民眾如同牧羊人看待羊群,因此有“牧民”之說,這樣的社會里

只會有“民本”思想,最理想的君主無非就是牢記“船可載舟,亦可覆舟”

“得民

心者得天下”古訓的君主,而不會產生民主主義。

封建專制制度在前期這一制度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發展,例如政府有能力組織水利

工程建設,文化典籍的蒐集整理,保衛社會安定和國家統一,這為經濟文化的繁榮創

造了條件。但後期,他日益走向反動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進步,一方面,以皇權為核

心的中央集權制空前加強。明太祖廢丞相,權分六部,廢除了在中國沿襲一千多年的

宰相制度,使君權相權合而為一。清朝雍正帝時軍機處的設立,標誌中國封建君主專

制達到了頂峰。另一方面,統治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加強對人民思想控制,竭力

壓制新興的民主思想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排斥西方國家的先進文化。如明朝的八

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及閉關鎖國政策。不難看出,明清時期封建制度已喪失自我調

節推動社會發展的機能,為挽救這行將就木的舊制度,統治者不斷強化自身權力,以

高壓政策加以維護,從而成為歷史發展的巨大障礙。這正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

上的反映。

三、在思想文化方面

中國封建社會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思想體系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儒家思想在漢武

帝獨尊儒術後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還與佛教和道教相結合,共同為維護封

建統治服務。統治者還吸收法家思想,嚴刑峻法,實行專制統治。統治者還透過種種

方法籠絡和控制知識分子,並採取鎮壓異端、興文字獄等手段,實行文化專制主義。

八股文作為功令文字對於廣大讀書人而言,就是對其思想的一種無形的控制,影

響是全面的。讀書人慾獵取功名,就很難繞過這一“龍門”

這時代的

讀書人攻讀的是

四書五經,研究的是詩詞歌賦,喜好的是琴棋書畫,再不就是琢磨一些神秘兮兮的佛

道理論,普遍不關心工農業生產,缺乏對自然界

客觀事物的研究興趣。所以他們的學

問都是一些與社會生產、科學技術不沾邊的學問,都是一些對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的

發展沒有幫助的學問,從總體上講,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並

沒有做出多大貢獻。在與此同時的選官制度也一樣的腐朽。明清的八股文、文字獄無

不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使他們不知創新,只知埋頭死讀。這使中國的人才不適應社

會發展的需要,因而在近代表現為落後。

“愚民”觀就是不讓百姓擁有才能以此來鞏固其統治。“尊君卑臣”,就是“有

功則君有其君,有過則臣任其罪”。就是領袖領袖都是正確的,只有被下臣矇蔽或者

被下臣歪曲了,因此不僅賦予皇上無上的權利,還賦予其無上神聖,這也就要求百姓

要嚴格遵守秩序,維護封建制度。統治者也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維護其統治、鞏固其統

治,這樣一來,封建傳統制度文化深深紮在中國土地中,使得中國人民對社會的變革

漠不關心,使得封建力量在中國格外強大,也為近代中國的變革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因而是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在這樣的時代裡特權思想、

男尊女卑、

親疏有別和專制主義等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君權、父權、夫權尤為突出。封建禮教規定了在不平等的關係中居於低位的弱勢者,

應履行單方面的義務,從而維護著居於高位的強勢者的特權。在這裡,沒有人人平等

的觀念,強勢者享用弱勢者為其提供的服務,

弱勢者單方面履行義務,其結果是,弱

勢者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長強勢者的特權惡性膨脹

明朝由盛轉衰的原因?curende37307 2014-12-20

這個肯定是多方面的,有內憂更有外患,皇帝的不作為,大臣的獨斷,閹黨的禍害,外族的入侵……如果真有興趣倒是推薦看看《明朝那些事》,淺顯易懂的寫清了明朝歷史

明朝由盛轉衰的原因?藝情於允 2014-12-20

皇帝昏庸無能,東林黨與大規模黨派鬥爭;閹黨亂爭

明朝由盛轉衰的原因?超人越神 2014-12-20

土木堡之戰把能打的武將世家幾乎死光了,朝廷開始由文官把持。為了長期把持朝政,文官集團抱團壓制武將,武將只能靠壓制底層士兵獲取利益,軍戶成了軍奴,軍事實力一降再降。文官把持朝政之後,慾望無限膨脹,把持了朝廷的收入,商稅一降再降(因為他們也做生意),加上小冰河時代的到來,糧食減產配合土地兼併,朝廷的收入入不敷出起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