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言文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歷史
  • 2022-12-26

桐城文言文鮮活且善良丶桃花654 2022-10-14

1。 什麼是桐城派古文

桐城派,是清代的一個散文流派。創始人是方苞,繼承發展者很多,但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和姚鼐。因為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因此得名“桐城派”。

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展,成為一個體系。“義法”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十二諸侯表序》。方苞拿來以論文。他說:“義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又書貨殖傳後》)所謂言有物,指文章的內容;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法緯之說,是要求內容和形式相統一。從“義法”說出發,他主張古文應當崇尚“雅潔”,反對俚俗和繁蕪。劉大發展了方苞關於“法”的理論,進一步提出“因聲求氣”說,探討了散文的藝術性。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強調了“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以能兼者為貴”。他還把眾多不同的文章風格,歸納為“陽剛”、“陰柔”兩大類。

桐城派的文章一般不用駢句,不羅列材料,語言通暢清順,很有特色。代表作有方苞的《獄中雜記》、姚鼐的《登泰山記》等。

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時間上從康熙時一直綿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國內。主要人物除方、劉、姚外,還有方氏門人沈彤、王又樸、沈庭芳、王兆符、陳大受、李學裕,劉大門人王灼、吳定、程晉芳等,姚鼐門人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姚瑩等。追隨梅曾亮的還有朱琦、龍啟瑞、陳學受、吳嘉賓、鄧顯鶴、孫鼎臣、魯一同、邵懿辰等。

這是中國桐城派研究網的地址,想深入瞭解話可以去看一下:/main。php

2。 桐城派代表人物

桐城派源流 初創時期 時間為清康熙、乾隆年間,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劉大櫆。

明代中葉以後,桐城學術興起,士人多結社講學,“能振筆為古文者,代有傳人”。明末清初,方以智、錢澄之等人致力於古文振興,開桐城派先河。

方以智的《文章薪火》,推崇左(傳)、國(語)、莊(子)、司(馬遷)為文章嫡傳,反映了當時桐城學者的主要傾向。錢澄之“屏棄俗學八股文,專治經書古文”,文章“精潔”、“典雅”,“使讀者為之目明而心開”,為桐城派作了示範。

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過程的繼往開來者,他以時文和古文創作名重於世,並針對明末故作艱深、虛矯的文風,提出了“言有物”、“修辭立其誠”的見解,主張為文道法辭兼備,精氣神合一,實為桐城派義法理論的先驅。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入關後,為鞏固其封建統治地位,採取尊崇儒家理學的策略,以軟硬兩手迫使知識分子就範,宣揚“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繫也”。

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給宣揚儒家道統的文學帶來了發展良機。桐城派創始人方苞及其古文流派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的。

方苞早在青年時代,就有以唐宋八家之文,載程、朱之道的志向。25歲時,他在京師與姜西溟、王昆繩論“行身祈向”時就曾說過“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在韓歐之間”(王兆符《方望溪先生文集序》)。

以後,他在《讀史記八書》、《書史記十表後》中提出了“義法”主張。及至從《南山集》案中解脫後,“義法”說得到了進一步明確和完備,雍正十一年(1733),方苞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替和碩果親王編成《古文約選》,便為“義法”說提供了一部示範書。

在此書“序例”中,他闡述了道統與文統統一的問題,揭示了“助流政教之本志”。《古文約選》當即“刊授成均諸生”。

乾隆之初,又“詔頒各學官”,成為官方的古文教材。方苞所寫倡導“義法”的“序例”,也就具備了“欽頒”的權威性。

自此,“義法”之說,受到士林的普遍重視。方苞授徒數十年,弟子甚眾,他們在道學、經學、義理等方面各有側重,後多成為推動桐城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其中主要有縣人葉酉、張尹,寧化雷鋐,吳江沈彤,天津王又樸,仁和沈庭芳,大興王兆符,歙縣程崟等。

縣人劉大櫆長於古文,辭如歐蘇,文氣富麗,雖與方苞異趣,無師承關係,但他對方苞極為敬服,方亦對他的散文極推重。 劉大櫆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

他蹇於仕途,一生致力於教學和著述。在繼承方苞“義法”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神氣”說。

其弟子以桐城姚鼐、王灼,歙縣吳定、程晉芳,常州錢魯斯等最為著名,在劉大櫆諸弟子中,姚鼐學宗方、劉,由歐王入左史,其文紆徐卓犖,風格雅潔醇正,為桐城古文正傳。錢魯斯、王灼又以師說誦於陽湖惲敬、武進張惠言。

惲、張遂棄考據、駢儷之學,從事古文寫作與研究。惲文廉悍,張文淵雅。

其徒有陽湖陸繼輅、董估成、董祜誠,武進董士錫、張琦,謝士元、湯春帆,無錫秦小峴,山陰楊紹文,錢塘戴熙等數十人,自成體系,世系“陽湖派”。其所傳均方、劉家法,實為桐城派初創期的別支 。

興盛時期 時間為乾隆年間至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代表人物是姚鼐。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人物。

乾隆四十二(1777),他在《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中,正式亮出了桐城派的旗號。在此文中,他引用吏部主事程晉芳、編修周永年所云:“為文者有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維盛清治邁逾前古千百,獨士能治古文者未廣。

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此文還闡述了方苞、劉大櫆以及姚鼐之間的理論繼承關係,揭示桐城古文形成派系的端緒。此後桐城派之名遂顯於世。

姚鼐初受業於古文家、伯父姚範,繼師事劉大櫆,充《四庫全書》館編修官。中年稱疾歸裡,先後主講鐘山、梅花、 *** 、敬敷書院四十餘年,傳授古文法,培養寫作人才。

姚鼐為文修潔雅醇,氣質較方苞恣肆,較劉大櫆嚴謹,涉獵漢、宋諸學,兼及考據、訓詁。為文提倡“考據、義理、辭章”兼備。

其所編《古文辭類纂》,世人稱為古文讀本最精賅之書。桐城派至姚鼐,文章風氣始遍及全國,形成所謂“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

姚氏門下以上元梅曾亮、管同和桐城方東樹、姚瑩影響較大,世稱“姚門四傑”。其次桐城劉開、新城陳用光、婁縣姚椿、寶山毛嶽生等亦在高足之列。

他們又轉相傳授,徒友日眾。方東樹在文壇上成就卓著,其弟子有桐城戴鈞衡、蘇敦元、方宗誠、陳澹然等;姚瑩長於經濟,其弟子有武進卜起元,合肥徐子岑等;陳用光弟子有壽陽祁春浦;姚椿弟子有平湖顧廣譽和吳江沈曰富、陳壽熊等。

此外,宜興吳德旋既師事姚鼐,又師承張惠言,得桐城、陽湖兩家之法,為文清曲澹雅,其弟子永福呂璜秉承師學,晚年迴歸鄉里,倡導後進,開粵西古文之學,為世人所重,此為桐城派又一別支。 姚鼐卒後,其弟子梅曾亮聲譽最高,有繼主文壇之勢。

他主講京師,高徒雲集:有廣西臨桂朱琦、龍啟瑞,平南彭昱堯;江西新城陳學受、陳溥,南豐吳嘉賓;湖南新化鄧顯鶴,湘陰郭嵩燾,善化孫鼎臣,湘潭歐陽勳,漵浦舒燾,江蘇金匱張端甫,武進楊彝珍,無錫。

3。 桐城派代表人物

桐城派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

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因其書齋名為惜抱軒,後來學者便稱他為惜抱先生。

桐城派姚姓學者還有姚瑩、姚永樸、姚永概。

姚瑩(1785-1853),字石甫,號明叔,又號展和,晚年還以其書齋“十幸齋”為號,自稱幸翁,清桐城人。

姚永樸,字仲實,晚號蛻私老人。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生,其祖父即在臺灣道任上,因抵禦英軍入侵而獲罪的姚瑩。

姚永概,字叔節,號幸孫,前清同治五年(1866年)農曆十二月二十日誕生於其父江西安福縣署內。

4。 簡述桐城派的古文理論

簡述桐城派的古文理論; 桐城派古文理論的核心概念是考據。

他們強調“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就是要以“詞章”為手段,以“考據”為憑藉,來闡發儒家的“義理”,使文章具有更完整的體系和周密的理論性。。 桐城派簡介: 清代中葉一個很有影響的散文流派。

以其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均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他們提倡古文,強調學習《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和唐宋八大家散文,講究所謂“義法”,即注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

他們還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並重。在語言上追求“雅潔”,並以陽剛陰柔辨析文章風格。

桐城派所寫的主要是應用文學,尤以碑誌、傳狀為最多,此外還有一些議論文以及記事小品和描寫山水景物的文章,成就以後者為高。 他們的文章大都文理清順,簡潔明瞭,語言通暢。

有些作品還具有一定的戰鬥性。當然,也有一些作品內容比較貧薄,生動性不夠。

桐城派文風是由程朱的理學思想、韓歐的文章法度和八股時文的巨大影響三種因素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桐城派其他成員還有魯絜非、吳嘉賓、歐陽兆熊、梅曾亮、管同、姚瑩、方東樹、曾國藩、吳汝綸、黎庶昌、林紓等。

5。 桐城派古文理論有哪些主要內容

桐城派代表人物有 方苞 劉大櫆 姚鼐 為“桐城三祖” 清代散文流派。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這是清朝乾隆年間世人對桐城文章的讚譽。

桐城派,又稱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木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持續時間之長,作家人數之多,流衍區域之廣,影響薰染之深,實為中國文學史上所罕見。

桐城文派源遠流長,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錢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論和創作實踐上,初步體現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徵,可以認作桐城文派的前驅。

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木魁)、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方、劉、姚被尊為“桐城派三祖”。

方苞,字鳳九,一字靈皋,晚年號望溪,出生於桐城一士大夫家庭。早在青年時代,方苞就有“以八家之文,載程、朱之道”的志向,32歲舉江南鄉試第一,39歲中進士,適逢母病未能參加殿試。

44歲因受鄉先輩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案牽連而入獄,經大學士李光地等人營救,得以赦免出獄。方苞繼承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提出“義法”主張。

“義”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封建正統的基本觀點;“法”是指表達中心思想或基本觀點的形式技巧,包括結構、條理、修辭等。他認為“義”與“法”之間為一經一緯,相輔相成,即內容與形式必須統一。

方苞還提倡文章語言必須“雅潔”,淘汰雜質,創造清真雅正、謹嚴樸質的文體。他認為學習古文應以《左傳》、《史記》為範本,而要學到《左傳》、《史記》的精髓,又必須從唐宋散文八大家入手。

方苞雖推崇古文,但也反對一味“求古求典”,反對形式上擬古的古文傾向。這些主張均比較切實,便於人們掌握古文的正確寫作方法,是對唐宋以來古文運動創作經驗的總結,在文學批評史上具有積極意義。

方苞“義法”論的創立,為桐城文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門下有劉大(木魁)、沈彤、沈庭芳等一大批弟子,其中尤以劉大(木魁)最有建樹,為桐城文派承前啟後的中堅人物。

劉大(木魁),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他讀書勤奮,擅長文辭。

青年時代遊學京城,拜在方苞門下。方苞讀其文章,讚歎不已,認為自己不如他:“如苞何足算也!邑子劉生,乃國士耳”。

可見方苞對劉大(木魁)是何等看重。劉大(木魁)晚年致力於教學,曾任皖南黟縣教諭,後又主持歙縣問政學院,歸老於樅陽故里 ,一生著作頗豐 。

劉大(木魁)補充發展了方苞的“義法”論,偏重於古文的藝術探討。他在肯定文章思想居於首要地位的同時,認為文章的藝術性有相對的獨立意義,指出文字“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因此必須重視藝術的體現。

劉大(木魁)提出了“神氣”、“音節”、“字句”為文章要素的理論。“氣”是指語言的氣勢,而“神”則是“氣之精處”,是一種最本質的獨特風格,是作者性格特徵在藝術上的體現。

他認為文章的“神氣”雖然難以看見,但能“於音節見之”,而“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從文章的字句、章節入手,就可以體察文章的神氣,看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頓挫,這無疑是總結我國詩歌韻律學說中的理論,並運用到散文領域。

劉大(木魁)認為,進窺古文“義法”的奧妙應當從熟讀古文入門:“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這就是後來桐城古文家學文與作文的秘訣,後代傳桐城文法者無不以此為不二法門。

劉大(木魁)門下弟子眾多,以姚鼐最為傑出。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弟子稱他為惜抱先生 。

姚鼐幼時十分好學 ,拜劉大(木魁)為師學習古文。乾隆二十八年中進士,官至刑部郎中。

歷任山東、湖南鄉試副考官,乾隆三十八年入四庫全書館任篆修官。《四庫全書》修成後,他辭官回鄉,致力於教育和精研學問,先後主講於揚州、安慶、歙縣、南京等地書院,其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名揚天下。

作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師,姚鼐發展了方苞的“義法”論,提出了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合一的主張,使桐城派文論具有更完整的體系和周密的理論性。他的另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提出了富有創見性的陰陽剛柔說,這是我國古代散文審美理論和風格特徵的重大命題。

姚鼐認為文章的陰陽剛柔變化,是作者性格、氣質、品德的表現。用陰陽剛柔這個哲學概念解釋文章風格的來源和散文的風格特點,無疑是一個創舉。

姚鼐在教學之餘,還選輯了《古文辭類?》一書,作為弟子學習古文範本。 姚鼐之後,直至本世紀初,先後有“姚門四傑”梅曾亮、管同、方東樹、姚瑩,曾國藩及“曾門四弟子”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黎庶昌以及林紓、姚永樸、姚永概等卓立文壇。

桐城派文章大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藝術魅力,成為一代文學正宗。具體的說,論文觀點鮮明,邏輯性強,辭句精練,間有卓識;遊記文章寫景狀多有傳神之筆,能抓住特徵加以渲染,使一山一水一木一石生機盎然,俱能寄寓對世情的感嘆;傳記之文,刻畫生動,情見於辭;紀事之文,敘述扼要,流暢清晰,平易近人,清新可讀,是其整體的流派特點。

其中膾炙人。

6。 簡述桐城派的古文理論

簡述桐城派的古文理論;

桐城派古文理論的核心概念是考據。他們強調“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就是要以“詞章”為手段,以“考據”為憑藉,來闡發儒家的“義理”,使文章具有更完整的體系和周密的理論性。。

桐城派簡介:

清代中葉一個很有影響的散文流派。以其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均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他們提倡古文,強調學習《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和唐宋八大家散文,講究所謂“義法”,即注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

他們還主張“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並重。在語言上追求“雅潔”,並以陽剛陰柔辨析文章風格。桐城派所寫的主要是應用文學,尤以碑誌、傳狀為最多,此外還有一些議論文以及記事小品和描寫山水景物的文章,成就以後者為高。

他們的文章大都文理清順,簡潔明瞭,語言通暢。有些作品還具有一定的戰鬥性。當然,也有一些作品內容比較貧薄,生動性不夠。

桐城派文風是由程朱的理學思想、韓歐的文章法度和八股時文的巨大影響三種因素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桐城派其他成員還有魯絜非、吳嘉賓、歐陽兆熊、梅曾亮、管同、姚瑩、方東樹、曾國藩、吳汝綸、黎庶昌、林紓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