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以藏為先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2-08-29

冬季養生以藏為先下善宇最養生 2015-12-15

冬季氣候寒冷,寒氣凝滯收引,易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而使許多舊病復發或加重。特別是那些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如心梗、腦溢血等,不僅發病率明顯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劇上升。所以冬季養生要注意防寒。

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裡,面板緻密,水溼不易從體表外洩,而經腎、膀胱的氣化,少部分變為津液散佈周身,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臟的負擔,易導致腎炎、遺尿等疾病。因此冬季養生要注意腎的養護。

養生方法

冬季養生的重要原則是“養腎防寒”。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腎氣旺,生命力強,機體才能適應嚴冬的變化。而保證腎氣旺的關鍵就是防止嚴寒氣候的侵襲。

企業高管,白領們,怎麼做呢?一些年輕人下了班就去健身房,非常不妥,冬季,如果真的要鍛鍊身體,早晨為佳。傍晚了就要回家藏陽。

冬季,最值得做的兩件事:看書、聽音樂。找一個安靜的山邊、湖水邊,看書,靜思,對一年的工作、生活做一個總結,對身心非常有益。聽音樂,指絲竹管之類的中國傳統樂器。冬季適合欣賞的樂器,我推薦古箏,古箏發出的聲音,非常悠揚、清澈,對於脂肪肝、肝功能不好、失眠、抑鬱症的人很有好處。

起居養生

冬季作息時間應“早睡晚起”,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之後。因為早睡可以保養人體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而遲起可養人體陰氣。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嚴寒,求其溫暖。睡覺時不要貪暖而矇頭睡。被窩裡的空氣不流通,氧氣會越來越少,時間一長,空氣變得混濁不堪。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睡覺,就會感到胸悶、噁心或從睡夢中驚醒、出虛汗,第二天會感到疲勞。

環境養生

冬季氣溫與人體溫度相差很大,因此不舒適感較其他季節更加顯著。尤其是對於老年人和體質較弱的人,冰天雪地的惡劣環境不僅影響著健康,還給出行帶來了潛在的危險。一個理想的環境對防寒、養生是十分必要的。

冬天,外界寒冷,室內外溫差較大,室內一般保持16℃2-20℃較適合,以18℃為最理想。若室溫過高,會令人感到悶熱或乾熱而頭昏腦脹,萎靡不振。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口乾舌燥、眼睛乾澀,久而久之,會打破人體的生理平衡,造成疾病。尤其是在北方,室溫過高特別容易引起外感風寒。而室內溫度過低,則會大大消耗人體的熱能,令人感到寒冷,身體虛弱者會引起寒顫;胃腸虛弱者會引起腹脹、胃腸痛,甚至引起關節炎病等。

至於室內的溼度,也要適宜,一般以30%-70%為宜。室內溼度過高,人體散熱就比較困難,令人憋悶難耐,時間長會引起溼度症、關節炎病等。室內溼度過低,空氣乾燥,人就會感到口乾舌燥,呼吸道乾澀難受。同時,冬季依然應保持勤開窗的習慣,保持空氣流通,避免有害病菌在室內的停留。

飲食調養

冬季飲食應遵循“秋冬養陰”、“養腎防寒”、“無擾乎陽”的原則,飲食以滋陰潛陽、增加熱量為主。

[養腎為先]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溫食忌硬]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後,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迴圈,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鬆軟。

[增苦少威]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裡,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燉補養生

冬季飲食切忌黏硬、生冷,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人體陽氣受損,飲食調養應以“補”為主。補法中以燉補為佳,燉補製作時間長,有利於營養消化吸收,而且還可以適當加入藥材,以增強療效。燉補時可根據個人體質選用一些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

羊肉:冬天吃羊肉非常合適,因為羊肉性溫,能給人體帶來熱量。中醫說它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之妙品,是一種良好的滋補強壯食物。

鵝肉:自古以來流傳著“喝鵝湯,吃鵝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諺語。常食鵝湯、鵝肉,可以防治咳嗽,還能補益五臟。

鴨肉:冬天除吃一些能補陽的食物外,還要注意養陰,鴨肉營養豐富,是滋補妙品,尤適於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特別是低燒、虛弱、食少、便秘和水腫的人,食鴨肉最有益。

藥膳養生

中醫認為,冬季選用溫補中藥,可增強人體臟腑活力,不僅有益於這一時令的防病強身,還能為來年的健康打下基礎。透過中醫養生調理,還能改善女性血氣虛弱、容顏衰老等問題。奈瑞兒養生專家梁小姐指出,很多人都會有虛不受補的情況出現,“虛不受補”即患者體虛,而不能接受補藥之謂也。主要原因是脾胃虛弱。由於胃的消化與脾的運化功能差,而補品又多為滋膩之品,所以在服用後,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腸負擔,出現消化不良等症狀。而體虛又分為很多種類,包括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以下是這4中症狀和表現。氣虛:表現為動則氣短、氣急無力。怕冷的感覺不明顯。

血虛:主要表現在心肝二髒。心血不足表現為心悸、失眠多夢、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則表現為面色無華,眩暈耳鳴,兩目乾澀,視物不清等。

陽虛:表現為身寒、肢冷、小便清長、消化不良、便稀。

陰虛:表現為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盜汗、顴紅,消瘦、舌紅少苔等。

只有針對個人的體質決定補什麼才是關鍵。在眾多的補益藥之中,應該如何辨證選擇呢?針對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四種體虛的證型,選用補益藥中的“四大名補”——人參、阿膠、鹿茸、冬蟲夏草籽大有裨益。下面,談談如何對證選用這幾種藥物。

補氣虛為主——人參(靈芝人參湯)

人參性溫,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經,大補元氣。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其主要有效成分為人參皂甙和黃酮類物質,分別有抗衰老、抗疲勞、對抗有害物質、抗腫瘤、提高免疫力、調節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等功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心肌耗氧量,調節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作用。

用法:將人參切成薄片,每次取2~3克放入杯內加開水,浸泡1小時後便可飲用,飲完後再加入新水,如此迴圈。最好12小時內服用完畢,最後嚼服人參片,也可將人參片直接含服。如用於急救,每次取30克,濃煎頓服。參須、參花、參葉亦可泡水當茶喝,

補陽虛為主——鹿茸(鹿茸元蹄湯)

鹿茸性溫,味甘鹹,人肝、腎二經,有補腎壯陽之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鹿茸能“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鹿茸精含多種氨基酸、硫痠軟骨素、雌酮、骨膠原、蛋白質和鈣、磷、鎂等礦物質,有滋補、強壯作用,可使血中的紅細胞、血紅蛋白和網織紅細胞增加,中等劑量可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對衰心臟有強心作用。服用可使人精力充沛,但陰虛者不服。

用法:研末,每次取1克,放小米粥內服用。或取鹿茸、山藥各30克,分別切片,浸入500克白酒內,密封1周,每次取20毫升服用,日服2次,治陽事不舉、尿頻、面黑。市面上有以鹿茸為主料製成十補丸、口服液等藥,可按藥品說明書服用。

補血虛為主——阿膠

阿膠性平,味甘,入肺、肝、腎諸經,以滋陰養血著稱。歷代醫家視阿膠為婦科良藥。民間稱阿膠、人參、鹿茸為冬令進補“三寶”。又因阿膠對調治各種婦科病有獨特之功,尤得女士們青睞。

用法:取阿膠5—10克,加黃酒適量,隔水蒸服。或取阿膠500克,浸在1500克黃酒內,等膠塊散發成海綿狀,隔水蒸成液體,趁熱加冰糖1000克,當糖與膠溶為一體時,加入炒熟的黑芝麻及敲碎的核桃肉各適量,製成黏稠膏滋,每日早晚各取1~2匙,以溫開水送服。

補陰虛為主——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性溫,味甘,入肺、腎二經,有補虛損、益精氣、止咳化痰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冬蟲夏草含蛋白質、脂肪(其中82。2%為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糖、粗纖維、礦物質、蟲草酸(D-甘露醇)、蟲草素和維生素B12等成分,有增強免疫功能、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膽固醇、抗缺氧、抗癌、抗病毒、抗菌和鎮靜等作用。

用法:取老公鴨1只,冬蟲夏草10克。鴨去毛及內臟,將鴨頭順頸劈開,將冬蟲夏草數枚裝入鴨頭和鴨頸內,再用棉線纏緊,餘下的和生薑、蔥白一起裝入鴨腹內,放入盆中,注入清湯,用食鹽、胡椒粉、料酒調好味,密封盆口,上籠蒸約2小時,出蘢後揀去生薑,蔥白,加味精,即成一道聞名遐邇的“蟲草全鴨”。

藥物養生

俗話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季,人體陽氣內藏、陰精固守,是機體能量的蓄積階段,對於身體虛弱的人是進補的好季節。

[進補應辨證而為]冬季,是體虛之人進補的好季節,但“虛”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進補時要因人而異,因體質而異。

[進補需分男女老少]人的一生需經歷不同的發育和生理變化階段。各個階段人體內臟腑的氣血陰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各年齡階段人的生活習慣和學習、工作的情況也各不相同,因此,應該根據這些變化來補益身體。

小兒內臟嬌嫩、易虛易實,飲食又往往不知節制,以致損傷脾胃,其在冬令的補益,當以健脾胃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棗、薏仁等。而青年學生日夜讀書,往往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腎虛,其在冬令的補益可選用蓮子、首烏等。不少中年人身負重任,不注意休息,而導致氣血耗傷,故冬令補益以養氣血為主,可食龍眼肉、黃芪、當歸等。老年人身體虛弱,再加上身患多種疾病,故老年人冬令必須進補。老年人無病時,可選用杜仲、首烏等。若有病,則必須辨證進補。

【冬季進補莫過激】進補是為了調節身體的各種機能,使身體更健康,但如果進補過偏,則補而成害,使機體又一次遭遇損傷。例如,雖為陰虛,但一味大劑養陰而不注意適度,補陰太過,反而遏傷陽氣,致使人體陰寒凝重,出現陰盛陽衰之氣。所以進補要補宜適度,適可而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