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國演義》主要人物,愛好,有關的成語,歇後語 還有事蹟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寵物
  • 2022-10-13

關於《三國演義》主要人物,愛好,有關的成語,歇後語 還有事蹟qsmm 2006-04-12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曆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繫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複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曆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麼,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歇後語

·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諸葛亮徵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幹——倒了大黴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乾乾淨淨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諸葛亮要醜妻——為事業著想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曹操敗走華客道——不出所料 ·張飛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諸葛亮的錦羹——神機妙算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對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蔣幹盜書——上了大當 ·關公射黃忠——手下留情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魯肅宴請關雲長——暗藏殺機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諸葛亮弔孝——不是真心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關雲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關帝廟夫人——慌了神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 ·關帝廟裡拜觀音——找錯了門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關帝廟裡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辦法來)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

——人在心不在 ·關勝戰李遣——大刀闊斧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關雲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劉備三上臥龍崗——就請你這個

諸葛亮(比喻請的就是你)

·董卓進京——不懷好意 ·關雲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比喻來之不易)

·周喻打黃蓋——裝樣子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

三國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注:「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注:「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注:「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迴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蕩氣迴腸。」

關於《三國演義》主要人物,愛好,有關的成語,歇後語 還有事蹟孫儒驍 2006-04-12

歇後語

·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諸葛亮徵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幹——倒了大黴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乾乾淨淨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諸葛亮要醜妻——為事業著想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曹操敗走華客道——不出所料 ·張飛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諸葛亮的錦羹——神機妙算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對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蔣幹盜書——上了大當 ·關公射黃忠——手下留情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魯肅宴請關雲長——暗藏殺機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諸葛亮弔孝——不是真心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關雲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關帝廟夫人——慌了神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 ·關帝廟裡拜觀音——找錯了門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關帝廟裡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辦法來)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

——人在心不在 ·關勝戰李遣——大刀闊斧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關雲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劉備三上臥龍崗——就請你這個

諸葛亮(比喻請的就是你)

·董卓進京——不懷好意 ·關雲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比喻來之不易)

·周喻打黃蓋——裝樣子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

三國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注:「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注:「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注:「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迴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蕩氣迴腸。」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慣用語,“過五關,斬六將”“既生瑜,何生亮”“身在曹營心在漢”“賠了夫人又折兵”“英雄所見略同”“大意失荊州”“挾天子以令諸侯”

關於《三國演義》主要人物,愛好,有關的成語,歇後語 還有事蹟網友e6dd4ea 2006-04-12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與《三國志》中的人物真實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現舉幾個人物說明。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曆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繫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複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曆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麼,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歇後語

·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諸葛亮徵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幹——倒了大黴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乾乾淨淨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諸葛亮要醜妻——為事業著想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曹操敗走華客道——不出所料 ·張飛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諸葛亮的錦羹——神機妙算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對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蔣幹盜書——上了大當 ·關公射黃忠——手下留情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魯肅宴請關雲長——暗藏殺機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諸葛亮弔孝——不是真心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關雲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關帝廟夫人——慌了神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 ·關帝廟裡拜觀音——找錯了門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關帝廟裡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辦法來)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

——人在心不在 ·關勝戰李遣——大刀闊斧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關雲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劉備三上臥龍崗——就請你這個

諸葛亮(比喻請的就是你)

·董卓進京——不懷好意 ·關雲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比喻來之不易)

·周喻打黃蓋——裝樣子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

三國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注:「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注:「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注:「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迴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蕩氣迴腸。」

品評歷史演義,感受三國風雲——《三國演義》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諡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絡,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隻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瞭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聖”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雲、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三國演義》後,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說明,透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麼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為了盡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後悔”。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流芳千古的模範人物。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寫孫夫人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節烈”。由此可知,《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點的。

五、詩詞與歌賦

《三國演義》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詩詞歌賦,雖然數量比《紅樓夢》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詩詞是為了表達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則是出現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筆下。如,“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當,一時詭計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後人嘆曹操中計誤殺蔡瑁、張允之事。篇頭詞“臨江仙”,氣勢磅礴,讓讀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氣;讀過之後,更有一種意猶未盡、引人入勝的感覺。篇尾詩“古風”,則把三國一個世紀的興衰成敗、長達66萬字的文字概括成僅300餘字的長篇敘事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卻像一片押韻的後記一般,帶領讀者重溫三國風雲。其最後幾句,更是引發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認識:“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

關於《三國演義》主要人物,愛好,有關的成語,歇後語 還有事蹟安布卡卡西 2006-04-12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012393。html

關於《三國演義》主要人物,愛好,有關的成語,歇後語 還有事蹟遠民會3450 2012-03-06

gdrtftgfc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