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的提出背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2-09-13

主體性的提出背景村裡那點事TA佨 2016-05-27

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這種地位決定了,在人與萬物的關係中,人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而哲學作為探尋人的存在根據的學問,自然要從人作為主體的性質出發,來認識人與世界的關係。所以,主體和主體性的問題是哲學研究的最核心的問題之一。但人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人的主體性的澄明也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因而對人作為主體以及人的主體性的認識,就因具體的歷史條件的不同而不同。在古代社會,人處在依賴性的社會關係之中,群體主體的活動方式使社會呈現為主體活動的無主體狀態,人作為主體的地位以及人的主體性都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現,這就使古希臘哲學得出了人、物同源同性的結論,在第一個使用主體範疇的亞里士多德那裡,主體並不是專指人的,任何實體都可以作為主體而存在。正因為主體和人並不直接同一,所以,在古希臘哲學中,也就沒有專門指謂人的能動創造性的主體性的概念,主體和主體性的關係被實體和屬性的關係而涵蓋。古希臘哲學的這種狀況首先表明了,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階段,外在力量統治著人,所以,當人尋求自己存在的根據時,總是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而不能把自身看做是與世界不同的存在並以自身為根據來說明人與世界的關係。其次也說明了,人並不必然地就是主體,單純從實體層面無法說明人作為主體的原因。因為人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人區別於其他自然物的特殊性只在於意識上,所以,只從實體和屬性的視角來界定人,就抹殺了人的特殊性,就會把人作為物來處理。這就是古希臘人、物同源同性、人和其他自然物都是主體的由來。其實,人作為主體並不在於他是一個實體性的人,而在於他在與世界的關係中處於一種能動性的地位,如果失去了能動性的地位和對世界的積極主動的關係,人儘管還是人,但卻不會是主體。由此可見,主體並不是一個實體性的範疇,而是價值關係的範疇。但在古代哲學時期,無論是就社會歷史條件,還是對人自身的認識,都不可能達到對主體性的自覺澄明,古代哲學只是主體性理論的潛在和萌芽的時期。

主體性的提出背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