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得理讓人,失理容人?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2-12-01

什麼是得理讓人,失理容人?易書科技 2019-02-03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多數時候都是由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一般情況下是一方得理不饒人,要佔更大的理,而另一方則據理力爭,誰也不服誰,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雙方的衝突會不斷升級。

現實生活中也經常見到這樣的事情,如小兩口吵架,一方如果不依不饒,得理不讓人,那麼另一方往往也不會輕易讓步,誰也不願主動妥協,最終很可能釀成一場家庭暴力。下面是一對夫妻從茶杯開始一直摔到彩電的經過,很有值得借鑑之處。

星期天,妻子小王和丈夫都在家。由於工作不順心,丈夫最近的情緒比較低落。小王一上午忙著打掃房間,收拾傢俱,丈夫拿著一張報紙斜靠在沙發上翻來覆去地看。小王知道丈夫最近不順心,也就沒讓他幫著做家務。小王收拾小茶几的時候,一不小心把丈夫放在上面的茶杯碰到地上摔碎了。說來也巧,就在昨天,小王剛打碎了一個杯子,沒想到今天又打碎了一個。這套茶具是丈夫一位老同學從國外帶回來送他的,做工非常精緻,丈夫很珍愛,時常一邊把玩,一邊讚歎這套茶具“確非尋常俗物”。

平時丈夫幾乎捨不得使用,就是怕被摔碎了,最近由於心境不佳,才拿出來獨自享用的。沒想到讓妻子兩天打碎了兩個,丈夫當時就變了臉。小王也不依不饒:“不就是兩個杯子,至於這樣嗎。不要在外面受了氣,回來拿老婆當出氣筒。真有本事的,也不至於把兩個杯子看得比老婆還重要。”

妻子的一番嘲諷挖苦使丈夫非常生氣:“外面有本事的男人多的是,遺憾的是你沒那享福的命,只好找我這個沒本事的男人做丈夫。”

妻子也不甘示弱:“狗眼看人低,說不定哪天我就找一個有本事的男人給你看看。”

隨著情緒的失控,雙方便開始摔打起傢俱來。丈夫抄起茶几上的水瓶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小王覺得心都快碎了,絕望且毫無理智地哭罵:“摔吧!有種的把東西都摔完!”

此時,丈夫已經徹底失去了理智,瘋狂地摔打著傢俱,很快,一個剛買不到一個月的進口大螢幕液晶電視被砸壞了。等雙方恢復了理智,後悔也來不及了。

這種型別的吵架,在夫妻戰爭中最普遍,由於其心理動機的隱蔽性,往往具有突然發生的特點。工作中的麻煩導致的情緒低落是這場戰爭的潛在心理因素,加之妻子打碎了一個杯子,而使這種壓抑的情緒突然爆發出來。

唯一可以避免這種後果的方法是,其中一方必須主動退讓。這是一個發生在家庭中的小故事,其實,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度都可以找到這樣的影子,與同事關係相處不融洽,與人發生口角,與朋友關係惡化,許多時候,都是由於你不善於在一些小問題上主動讓步,而喜歡堅持一些死原則,顧及自己的面子,從而讓雙方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僵化。

以這個故事為例子,如果當丈夫責怪小王的時候,小王主動退讓的話,丈夫立即就會覺得這樣對待妻子是不公平的,會覺得內疚和後悔。同樣,當妻子埋怨:“你別說話那麼難聽好不好,我又不是故意的。”這時候丈夫主動退讓的話,妻子就會體諒到:丈夫的心境不太好,我應該理解他,甚至為自己不小心打碎了杯子而感到自責。所以,許多時候,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誰做錯了什麼,而在於誰更善於去積極地反省自己,從而打通雙方的心結。

這樣,非但不會丟面子、失原則,相反,你的大度與涵養會贏得對方從心理上對你的尊重。我們身邊人氣較高的朋友,無一不是這樣的人。他們在處理問題時,從來不會強詞奪理,許多時候,正是因為他們善於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裡,而會及早將一些潛在的矛盾化解掉。決斷要準,行動要快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間的關係,他們看重的是自身的修養,而非一時一事的得與失。孔子說過:“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世上許多事都是這樣,越害怕失去越容易失去。

患得患失,左右為難時,中庸處世採取的方法是“折中”。朱熹說:“凡物皆有兩端,大小厚薄之類;於類之中又執其兩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後用之。”又說:“若與之二百則過,與之五十則少,只是百元便恰好。”意思是,所有的東西都有兩個極端,好比大小厚薄之類,在每一類中又可以區分它的兩個極端,透過量度得出它的中點,然後加以採用。好比給一個人錢,如果給他200塊錢太多了,給他50塊錢又太小了,那麼給他100塊錢就是恰到好處。

只有你不怕失去與敢於得到,才是心理平衡的前提;否則你做出折中的決定也是困難的。

柳下惠,魯國的大夫,曾任士師,3次被國君免官。可他卻待在魯國。有人對他說:“你怎麼不離開魯國呢?”他回答說:“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裡去不會被多次罷黜?沒有正義感地做官,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的國家?”孟子說:“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沒有怨言,窮困了也不顯出可憐的樣子。”柳下惠在當時不被任用,沒有怨怒,處於落魄境地,也沒有可憐的樣子。他明白要做一個清白正直的人,勢必會遭到邪惡勢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但即便是個人利益遭受損失,也不能放棄自己的主張,所以能夠坦然對待自己所處的環境。

康熙即位的時候,剛剛8歲。按照順治皇帝的遺詔,由4個大臣輔政。其中一個叫鰲拜的大臣,仗著自己掌握兵權,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

清王朝進關後,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鰲拜利用職權擴大佔地面積,還用差地強換別人的好地。他這樣搞腐敗,還不許別人有看法,誰反對他,他就誣陷人家大逆不道,給處死。

康熙14歲的時候,開始親自主持朝政。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不肯批准。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爭了起來,大吵大嚷,很不像話。康熙非常生氣,但考慮到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把蘇克薩哈殺了。

從此,康熙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康熙帝把他們留在身邊,天天練摔跤。鰲拜進宮,常常看到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園裡摔跤,只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也不在意。

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命令,要他單獨過來商量事情。鰲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地走進皇宮,忽然一群少年擁了上來,圍住了鰲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拖大腿。鰲拜雖然是武將出身,力氣也大,可是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練過摔跤的,鰲拜敵不過他們,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憑他大聲叫喊,也沒有人搭救他。

鰲拜被“雙規”了,康熙命令下屬立刻調查鰲拜的罪行。大家都認為,鰲拜專橫跋扈,濫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康熙卻從寬發落,只把鰲拜的官爵革了。

為人處世,尤其對於重要事情,患得患失,揀最有安全係數的事幹,拿著經驗當旗幟,這樣雖沒失前蹄,可後蹄卻被攔馬繩絆住了。

自然界中萬物的變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間的事情也同樣如此,總是有得便有失。你掌握規律,把握機會,該出手時一定要出手,否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悔之晚矣。《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言論:“愚鈍的人可以讓他做官嗎?如果讓這樣的人做官的話,還沒有得到官位的時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後又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麼都做得出來。”同樣庸人在沒有得到富貴與權力的時候,就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貴與權力的時候,則又唯恐失去。

患得患失的人總把個人的得失看得過重。人生百年,貪慾再多,錢財再多,也一樣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處心積慮,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奪,難道就是人生的目的?這樣的人生難道就完善,就幸福嗎?重個人的得失,這樣的人變得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目光短淺。如果你將個人利益的得失置於腦後,便能夠輕鬆對待身邊發生的事,遇事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

禍往往與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潛伏著禍。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見得是件壞事。這是樸素的哲理。人生在世,正確地看待個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收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