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帝號、廟號、諡號怎樣區別?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7-26

皇帝的帝號、廟號、諡號怎樣區別?匿名使用者 推薦於2017-06-01

所謂“廟號”,就是帝王的子孫在宗廟祭祀他時給他特立的名號。在上古時,帝王在生前死後都用的是同一個名字。後來,人們覺得直接稱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時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時祭祀時就用每個王生日的天干來稱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兩代的王,習慣上就是以廟號相稱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諡號”產生於周朝。據說,周公做諡法,每個天子死後,就根據他生前的行為,給他一個代名。譬如,周武王,因為他滅商朝有武功,死後諡他為“武”,後人就不叫他周姬發,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為發揚文化,重視本國的農業生產,關心內政,就諡他為“文”,後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這種諡法一直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跟著清王朝一同被消滅了。

但是,諡法在秦朝時也曾一度中斷。這是因為,秦王贏政於公元221年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於是下令廢除了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子孫世代相傳,即二世、三世皇帝。後來到了漢朝,廟號、諡號才恢復過來。如漢武帝,他本名劉徹,廟號“世宗”,諡號“孝武”,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簡稱漢武帝。

那麼,我們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怎麼區分“廟號”和“諡號”呢?一般說: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凡稱某某帝的便是諡號。但在歷史各階段習慣上的稱呼又有些不同。開啟中國歷史年表,就會發現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稱“諡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過在這期間,也有稱諡號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廟號是“玄宗”,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這中間關鍵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稱為“唐明皇”。明朝中葉後,帝王的稱號又有所改變,多數以年號來稱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檢,人們都叫他“崇禎”,“崇禎”就是他的年號。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號相稱,如康熙、乾隆、光緒等。

皇帝的帝號、廟號、諡號怎樣區別?過鷺人18 2018-03-30

“廟號”,就是帝王的子孫在宗廟祭祀他時給他特立的名號。就是死後後人對他的稱呼。往往帶個“祖”或者“宗”字。明成祖,唐太宗。這就是廟號

“諡號”,產生於周朝。據說,周公做諡法,每個天子死後,就根據他生前的行為,給他一個代名。一般是很多個字,後人只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或者兩個字。如漢武帝劉徹,諡號孝武帝,“武”意思是“威強睿德”更符合他的歷史表現,後人稱漢武帝。

“帝號”,即年號如康熙十五年,萬曆十五年。這裡的康熙和萬曆就是帝號。

一般說: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凡稱某某帝的便是諡號。但在歷史各階段習慣上的稱呼又有些不同。開啟中國歷史年表,就會發現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稱“諡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清朝的皇帝一般稱帝號。 如康熙皇帝:廟號清聖祖,諡號為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年號(帝號)康熙。

皇帝的帝號、廟號、諡號怎樣區別?匿名使用者 2013-10-14

廟號: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劉知幾《史通/稱謂》:“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有宗有德, 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

諡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死後,據其生前業跡評定的 帶有褒貶色彩的稱號。鄭玄注云:“諡者,行之跡也”。 《五經通義》:“有德則諡善,無德則諡惡,故雖君臣可同。” 上古有號無諡,周初始制諡法,至秦廢。漢復其舊,歷代因之, 至清止。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上。依據生平業績,根據 諡法擬定諡號,奏請欽定。

皇帝的帝號、廟號、諡號怎樣區別?匿名使用者 2013-10-14

簡單來說

帝號就是所謂的年號,是一個皇帝在世時為了紀年而設定的。

諡號就是皇帝(包括一些特殊的人)死後後來者根據他在世時的所做所為而給的一個稱號。

廟號就是一個皇帝在太廟(皇室的廟堂)中的牌位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