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今讀(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9-15

論語今讀(2):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天然槑17 2022-06-11

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有子是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有子被稱為子,可能是因為寫這一章的人是有子的學生,也有可能是因為孔門弟子尊重有子,關於這一點,《禮記•檀弓上》有一點記載:

有子說起話來啊,就像孔子。這大概是他受到孔門弟子尊敬的原因吧。孔子提倡“仁”,提倡人應該“孝悌”,有子當然也會說類似的話,比如這一段就是。

有子說這段話,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證明“孝悌”的重要意義。“孝”和“悌”是儒家思想的的重要內容,“孝”是對父母的正確態度,孝敬,孝順;“悌”是對兄長的正確態度,敬愛,友善。“孝悌”共同組成了儒家最重要的倫理觀,是“仁”的基礎,也是“禮”的重要表現形式。這種倫理觀自奴隸社會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孝悌”也成為維持封建社會和制度的一種基本道德力量。這種道德力量是巨大的,連皇帝也要遵守,至少是表面上的遵守。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帝,誰都可以不怕,就怕老太后,他不能背上不孝的罵名,不然,以“孝”維持的天下可就要亂了。

但是在春秋時期,“孝悌”的思想還沒有成為主流,有子為了證明“孝悌”的好處,採用了層層遞推的方式。其思路是這樣的:

孝悌(仁)→不犯上→不作亂

更具體的思路可以用流程圖來表示:

既然有了流程圖,好像不順手寫個程式有點不太合適,於是,就有了這個: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假如說,一個人,他守“孝悌”,那麼,他就不會冒犯上級。因為守孝悌卻好犯上的人是很少的。一個“鮮矣”,切中要害。

僅僅說“孝悌”具有防止“犯上”的作用,還不夠。有子接著說,“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這話意思是說,“犯上作亂”是捆綁在一起的,準確來講,“犯上”是“作亂”的必要條件,一個要是“作亂”,那他肯定先“犯上”了。所以,要先使人不犯上,才能使人不作亂,人人都不“犯上”了,那想要“作亂”的人,“未之有也”。而要使人不“犯上”,就要如前面說說的那樣守“孝悌”了。

這一套論證層層推進,邏輯清晰,堪稱議論文的典範,值得學習一番。講道理,我覺得程式語言可能是世界上最嚴謹的語言,如果一篇文章的思想可以用程式語言來描述,而且這個程式可以正常執行的話,那邏輯上就沒什麼太大問題了。

說完前半部分,有子後面的論證也很有意思。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說,君子要“務本”,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本”,“根本”,“本”就是“根”。

有成語“本末倒置”,“本”和“末”相對,兩者都是在“木”的基礎上“指事法”造出來的字,“木”下加一橫線,表示樹根,這就是本;“木”上加一橫,表示樹梢,就是“末”(末梢)。“本”與“末”相比,孰重孰輕?很明顯,“本”更重要,只有根扎穩了,樹才能有以後的枝繁葉茂。所以,君子要“務本”。

“務本”的結果,是“道生”。關於“道”,在先秦諸子百家裡都有各自的說法,這裡的“道”,指的當是儒家之“道”。具體而言,指的應該就是“仁”了。

而這個“仁”又是什麼呢?《論語》全文,仁出現了多次,但沒有人給“仁”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因而對於“仁”的含義,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我們就籠統地把它看作是“美德”吧。或者,乾脆與時俱進,把它看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或許也不錯。

這裡,有子也沒有給“仁”下定義,而是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定義不好下,但從某個角度來解釋“仁”,論語中這樣的句子卻有很多,這裡便是其中之一。這個角度闡釋的是“仁之本”,說“孝悌”就是“仁”的基礎,還是回到了論證“孝悌”的重要性上來了。

這一章的論述非常精彩,論證的思路值得我們好好揣摩一番,但是這個觀點本身我並不十分贊同。

“孝悌”,就家庭倫理而言,確實有一點積極的意義。但若是過分強調“孝悌”的意義,就容易產生“愚孝”,對於“二十四孝”的故事,我欣賞不來,對於其成為封建社會的典範,我更是覺得難以理解,那種腐朽的孝道,並不適用於現代社會,畢竟,大清都亡了。

以“孝悌”來維持政治統治的做法,在封建社會確實有效,至少在百姓豐衣足食的和平年代十分有效。“孝”能形成社會的階級分化,形成服從,而且是自發的近乎不加思考的服從。這種所謂的孝道和絕對的服從,是古代許多悲劇的根源,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有情人難成眷屬的阻力,大多來自於父母,子女要盡孝道,聽父母的話呀。

僅僅依靠儒家“孝悌”的思想,遠遠不足以防止“犯上作亂”的發生,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儒家大多數時候都是主流,然而中國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孝悌”不足以治國,“半部論語治天下”,恐怕只能治治封建社會,而且未必能長治久安。

僅僅依靠道德,維持不了一個社會的穩定。現代政治經濟學可以很輕鬆地推翻有子的觀點。

不過,並不是說道德一點沒用。事實上,道德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極端一點還會發展成“道德綁架”。沒有道德肯定不行,社會的和諧光靠法律畢竟太殘酷了,主要還得靠靠道德來維繫。可是道德走了畸形更不行,容易導致“偽君子”。《老子》雲:不尚賢,使民不爭。又云:大道廢,有仁義。說的就是這些道德標準一旦建立起來,人人爭相效法,少不得就要有“大偽”(老子:智慧出,有大偽),這世界的偽君子就會多起來。這一點,從微博上可以看出些有趣的東西來。

不過,老子的思想終究是太超脫了,估計只有到人類文明的最高階段的才能實現吧,眼下,就是孔子的大同世界都還差得遠呢,就現實意義而言,《論語》構建的以“孝悌”為基礎的道德體系對現代人還是有一些積極作用的,孝順父母,尊重兄長,這沒什麼不好的,畢竟,家和萬事興。雖然通常情況下,“六親不和,有孝慈”,不過,總比為了爭財產搞得家中雞犬不寧要好得多吧。

不過,孝悌”還是要講原則的。這個原則基於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簡單的“做子女的就應該孝敬父母”。試想想,虐待兒女的父母還值得盡心竭力地區去孝順嗎?

希望有一天,我們不需要講究“孝悌”了,因為每個家庭都是溫暖的和諧的,那是一件自然而言的事情,我們不需要道德乃至法律的力量來維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