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歷史名人:陳年穀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旅遊
  • 2022-07-31

丹江口歷史名人:陳年穀網友f37cfdaea 2007-01-23

陳年穀,自號熟美,湖廣均州人。生於1625年,自幼聰穎好學,發憤讀書。清順治八年的舉人,順治十二年中進士。由於政績突出,陳年穀屢受順治皇帝重用。被封為貴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參政。康熙十年後,陳年穀升任戶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攜妻告老還鄉,目前其傳人已有十二世之多。

一個流傳了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一部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戲曲劇目。事實上,忘恩負義的陳世美與忠貞不移的秦香蓮幾乎已經成了國人愛情生活的參照與是非標準。只是現在人們突然發現,《鍘美案》的故事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卻無其事……

創作於清代的戲曲《鍘美案》的主要情節:

民女秦香蓮與書生陳世美本是一對恩愛夫妻。丈夫後來進京趕考,時過三年杳無音信。秦香蓮攜一雙兒女進京尋夫,到了京城方知陳世美科考高中狀元,且已娶了皇帝女兒成為東床駙馬。此時陳世美一心貪圖富貴,不認妻兒,並欲加害她們母子。秦香蓮百般無奈,喊冤開封府。包黑子包拯不畏權勢,為民申冤,鍘了陳世美。

對於均州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陳世美、秦香蓮,丹江口市的百姓幾乎是眾口一詞稱是;而《陳年穀秘史》的作者則認為歷史上並沒有陳世美其人,《鍘美案》中陳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是一個叫陳年穀的人。

陳世美是否真有其人

大凡說書唱戲,劇中人出場都有自報家門的習慣。在戲曲《鍘美案》中,陳世美、秦香蓮都提到自己是湖廣均州人氏。那麼,湖廣均州又在哪裡呢?湖廣,是明代至清初時的一個行省。包括現在的湖北和湖南。均州,就在湖北,也就是如今的丹江口市。

對於均州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陳世美、秦香蓮,丹江口市的百姓幾乎是眾口一詞:“陳世美是我們丹江人。”“秦香蓮是老均縣人,六里坪秦家樓人。”……

如果均州歷史上有陳世美、秦香蓮這兩個人,那有沒有歷史文獻或文物遺存能證明呢?童德倫,今年76歲,為弄清楚陳世美的來龍去脈,他耗費10年精力,蒐集了大量的文史資料和民間傳說,寫成40萬字的專著《陳年穀秘史》。出人意料的是,童老先生認為歷史上並沒有陳世美這個人,《鍘美案》中的陳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是一個叫陳年穀的人。

不僅如此,童老先生還認為:生活中的陳年穀與戲曲中的陳世美,是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他說,我從小時候聽老年人講,戲中的陳世美就是陳年穀。

陳年穀是一個清官,他不徇私情得罪了同學,同學們故意編戲辱罵於他。我一直想把這件事情搞清楚。

在童老先生的書中,陳世美成了陳年穀。同為陳姓,但有兩字之差。

陳年穀,均州人。出生於明代天啟五年,自幼聰穎好學,發憤讀書。清順治八年,陳年穀考取舉人,順治十二年考取進士。由於政績突出,陳年穀屢受順治皇帝重用。被封為貴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參政。康熙十年後,陳年穀升任戶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攜妻告老還鄉。

據童老先生考證,陳年穀不僅在官場上一帆風順,其道德品質也沒有什麼可指責之處,更沒有貪圖福貴、殺妻滅子之事。

而且,童德倫還搞清了陳年穀的號叫熟美,是他上學時自己起的。因為在那時,文人之間很少直呼其名,一般都以字號相稱。根據他的字號,我們也可以稱陳年穀為陳熟美。這樣,陳年穀又和陳熟美畫上了等號。

而陳熟美和陳世美已經非常接近,只有一字之差了。

既然陳熟美是陳世美的生活原型,那麼陳熟美一是政績突出,二沒當過駙馬,三也沒拋棄糟糠之妻的記載和傳說,與《鍘美案》如此大相徑庭作何解釋?何況陳熟美是明末清初人,又如何讓宋代的包拯給鍘了呢?

《鍘美案》如何出爐

根據童德倫的考證,這齣戲是這樣編成的:清順治十五年,陳熟美的同窗好友仇夢麟與胡夢蝶從均州到京都找陳熟美求官,被陳熟美講明道理後婉言拒絕。仇、胡二人大為不滿,認為陳熟美在求學期間,他們曾接濟過他,現在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負義,不念舊情。

怨恨而歸的仇夢麟和胡夢蝶走到河南南陽,正遇上當地上演曲劇《琵琶記》。二人看到戲中所演正是忘恩負義之事,於是計上心來。他們不惜花費銀兩,請戲班子按自己的意願,把《琵琶記》的情節加以改造,把戲中忘恩負義的男主人公換成了他們怨恨的陳熟美,編造了一出他們認為賽過《琵琶記》的新戲。

戲的內容差不多,只是把名字換了一下。為掩人耳目,他們不敢用真名,而是把陳熟美變成了陳世美,還把陳世美說成了駙馬。改編後的《琵琶記》在河南、陝西、湖北一帶的演出,還真引起了觀眾的同情和共鳴。後來根據觀眾的願望,又改編成陳世美讓包青天給鍘了。

於是清代的事也就“演繹”到了宋代,戲名也變成了《鍘美案》。

令仇、胡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為洩私怨一時衝動,釀成了一個無可彌補的歷史冤案。

在《續輯均州志》的歷代秀才名錄裡,我們還真的找到了仇夢麟的名字,他與陳熟美是同年的秀才,這就進一步證明他們的同學之說。

作為戲劇中的另一個主人公,陳世美的妻子秦香蓮,童德倫先生認為,秦香蓮和陳世美都是戲劇人物,是藝術形象。她的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蓮,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樓人氏。她是陳熟美的第二個妻子。夫妻相敬如賓,白頭偕老,根本沒有戲劇中所編的那些情節。編戲人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蓮改成秦香蓮。

在丹江口市,我們曾多次聽人們說,均州城從來不演《鍘美案》。

原丹江口市豫劇團團長彭書斌介紹說,就是沒演過。解放以後,雖然沒有人再去為這個事那麼認真了,但也沒有演。因為演了也沒有人看,也沒有票房。我本人呢,就是演陳世美的,但那是在外地演的。而我在任團長的時候,1985年我們團曾創作排演過一齣戲,就是為陳世美喊冤。

《陳年穀秘史》一書和《陳世美喊冤》這齣戲,畢竟屬於文學藝術的創作範疇,難免有演義的色彩。而《丹江口文史資料》,則有對於此事的論述。

均州城從來不演《鍘美案》

《丹江口文史資料》,湖北省丹江口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寫。是對地方史志的一種延伸和補充,是嚴肅可靠的。

在這部文史資料的第一輯裡,我們看到一篇題名《陳世美其人其事》的文章。文章開門見山地說:均州有個陳年穀已是不爭的事實,爭議的焦點在於陳世美是否影射陳熟美?

原丹江口市政協副主席陳天裁介紹說,當時能夠確認陳年穀號熟美的有三位老人。其中之一是原一中的退休教師陳棠,他是陳年穀的第十代子孫。他曾聽到他的祖父給他講過他的高祖叫陳年穀,號熟美,而且屋後有他的衣冠冢,也聽到過有關陳世美就是影射陳年穀的這個情況。

三位老人抱著對歷史和後人負責任的態度,相互印證,搞清了陳年穀號熟美的由來:孟子在《告子章句上》一文中寫到:“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巳矣”。陳年穀由此想到,自己名叫年穀,而穀子熟了才美,於是就自稱號熟美。

關於陳年穀同窗學友編戲辱罵嘲弄之事,文章也作了充分肯定,主要事實與童德倫書中所述完全一致。

陳年穀的第十代孫陳棠已經去世,我們瞭解到陳棠還有一個胞弟叫陳吉棋,他仍健在,現居住在武漢。陳吉棋老人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愛人是教員,也早已退休。他們育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他們應該是陳年穀的第十一代孫了。

對於陳年穀以至後來陳世美的故事,陳吉棋很早就聽爺爺和父親說過。陳吉棋說,小的時候我見過我家的神龕上供奉的祖宗牌位,有陳一奇、陳年穀。我還清楚地記得陳年穀的號叫熟美,他的墓就在我家的背後。以後修水庫被淹沒了。我小的時候我父親說,我祖父年輕的時候,河南有個劇團到我們縣上來演《鍘美案》,當時我祖父四兄弟,還邀約了些親朋好友,到劇場就砸了戲箱,打了演員,把劇團攆出了均縣。從此以後,這齣戲在我們縣上再沒有演出過。

一個傳說可以折射出一段歷史。一段歷史又能演繹多少個傳說?對於這個故事,我們可否這樣去認定:陳世美是陳熟美,因為這是編戲的人渴望達到的目的;但陳熟美又不是陳世美,因為陳熟美沒有忘恩負義,殺妻滅子。

我們無需為陳世美翻案,因為它只不過是虛構的戲劇中的人物。我們也無需為陳熟美翻案,因為陳熟美一生磊落,無案可翻。

我們只需讓人們瞭解一段歷史,瞭解一個被人稱為陳世美的陳熟美,是個好人。

陳年穀秘史

自序《陳年穀秘史》描寫的是以陳年穀為主人公的鮮為人知的民間故事。所謂“秘”就是鮮為人知之秘密。陳年穀是廣大讀者陌生的人物,他祖籍何處?生於何年何月?何處讀書?在爭取婚姻自主中發生過何種矛盾?其家庭在明代衰亡與清兵入關的混亂時局中發生了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陳年穀在坎坷人生旅途中如何度過艱難歲月?怎樣考取功名?怎樣為官?是貪官還是個清官?政績如何?……要知道這樣多的“謎”與“秘史”,請閱此書。因何要寫這部“秘史”呢?作者是古均州城關人氏。清代編出的名劇《鍘美案》源頭就在古均州。《鍘美案》是蜚聲國內外的名劇,劇中的主角陳世美與秦香蓮是否真有其人?戲劇中陳世美中狀元,招駙馬,貪圖榮華富貴,不認前妻秦香蓮,殺妻滅子,包公怒鍘陳世美等情節是否真有實事?民間傳說眾說紛紜,有知內情的老年人講:“陳世美是個清官,因不循私情得罪同學,有人故意編戲辱罵陳世美的。”有些人受《鍘美案》戲劇影響,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說陳世美忘思負義等等。黨的文藝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者早在1984年重1989年時,曾擔任丹江口市《金融志》主編、《丹江口市地方誌》主筆,曾以考證歷史的慎重態度,對陳世美與陳年穀進行安號方面的探索與考證。作者查閱清代《均州志》、《續輯均州志》,始閱唐、來、元、明、清五個朝代的歷史和擁請進士題名錄入五個朝代中狀元的都無陳世美這個人,進主題名錄中也無陳世美這個人物《均州志》中記載舉人、秀才、貢生中也無陳世美這個人物,更沒有秦香蓮這位夫人。這裡邊就產生一個謎:《鍘美案》怎麼產生的?和陳年穀有沒有瓜葛?為了探謎,作者不辭艱辛進行調查研究,以《均州志》和《續輯均州志》記載陳年穀與陳一奇的墓銘文為線索,進行兩年曆史考證,查閱四個省的通志、七個州縣的方誌,以及明史、清史稿等文獻資料,又對本地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進行採訪,並特別採訪了陳年穀第十代傳人陳吉棋老人,才弄清陳年穀的坎坷一生的歷史。經過考證與採訪,澄清《鍘美第》與陳年穀的秘史。方誌上記載:“……次子年穀遊學京師,遂以順天籍中舉人於順治乙未科考取進士,初投直隸饒陽縣率,屆期報最。”這是康熙六年太子太保交部尚書杜立德為陳年穀父親陳一奇撰寫的墓碑銘文。“屆期報最”四字是對陳年穀為官清正廉潔考核最優下的定語。銘文詳細記述:“陳年穀庚子科(順治十七年)典陝西試復,命之日,上喜能得土,累功升貴州分守思仁兼營思五道接安司副使,布政司參政。”說明了陳年穀為官廣施仁政,不貪汙、不受賄、不循私情,是個清官,一些民間傳說講述了有關陳年穀婚戀,家破人亡,艱苦落魄,刻苦讀書,考取功名,為官時為老百姓請命的許多事情。這時,作者以歷史文獻記載為“經線”,以民間傳說栩栩如生的故事為“緯線”,謀篇定章,以通俗民間傳說的筆法,技露陳年穀一生中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本書描寫清代鄂西北婚、喪、嫁、娶,及做壽等民風民俗,採用清代均州地方的樸實方言,以寫平凡事件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品德,塑造人物形象。有人誤解此書是為陳世美翻案O作者直言,歷史上無陳世美與秦香蓮這兩個人物,既非真人真事,也就無案可翻。作者認為戲劇中的陳世美與歷史人物陳年穀是兩碼事,不能混淆。這部書交待《鍘美案》是如何產生的,也是為了揭謎。作者認為戲劇是綜合藝術,非常稱讚《鍘美案》戲劇批判陳世美那種一當官就拋棄糟糠之妻的不良行為,但也反對借寫戲曲誣陷好人的惡劣手段。這部書自始至終以通俗文學筆法講述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如陳年穀僅考取進土第三百一十二名,清代按祖宗法規,滿族的格格(即公主)不準把漢族人為額駙(駙馬)。陳年穀沒有中狀元,更不是駙馬。至於戲劇的演變情況,書中也作了揭謎的交待。

作者創作此書的目的,在於撰寫一位清官典範,以史為鏡,啟迪今人與後人。因為作者水平有限,希望專家、史學家、廣大讀者,對不足之處批評指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