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普通話口音判斷說話者是哪裡人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
  • 2022-12-03

如何從普通話口音判斷說話者是哪裡人學海語言教育 2022-06-12

如何從普通話口音判斷說話者是哪裡人,這個問題的核心其實牽涉的是語言學上的二語習得機制,也就是人怎麼學會第二語言的規律。首先要了解第一語言(一語)和第二語言(二語)兩個概念。第一語言一般指母語或在兒童語言發展關鍵期內學會的語言,不一定只是一種,有些多語家庭的兒童可以有多個一語。二語則一般認為是在超過了關鍵期(有研究認為青春期是個臨界點)之後才學會的。外語就屬於二語。

二語習得一般都無法再達到與一語同等的流利度,基本都會產生“負遷移”現象,尤其語音上更明顯,也就是會將後來學習的目標外語中某些音位替換為母語中類似的音位,之所以會這樣,或因耳朵已習慣了母語的語音系統而不能分辨外語中差別不明顯的某些音位,也可能是發音器官習慣了母語音系而無法發出某些外語語音的結果。這其實就是口音產生的原因,即由於一語對二語的影響而形成的。所以口音大多出現在青春期之後才學的語言中。

普通話口音只出現於母語非普通話的人群中,是人們把普通話當作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被來自各自母語(很多時候是方言)音系影響的結果,母語某些典型語音特徵被負遷移到普通話上面了。因此某一特定方言區的人,尤其是青春期之前沒有接受正規普通話教育或沒有生活在有充分正確的普通話語音輸入環境中的人,其所說的普通話就會帶上從母語方言裡遷移過來的某些特色的音。(但要注意,這並不是說兒童必須從小就摒棄方言、只接受單純的普通話單一語言教育,因為前面說了,第一語言其實可以有多個,只要在青春期前有正確語言輸入而自然習得的,都可以達到無口音,不論是單語、雙語還是多語)

各個地區由於其母語的音系特徵各自有別,因此其對普通話學習產生的遷移音位也就各有差異,這就形成了帶有各地特色口音的地方普通話(古代叫做藍青官話)。由於這種腔調特徵是帶有地區聚合性的,因此也就能給我們提供某些判斷說話人來源地的線索。

但判斷的前提,必須是你能對全國各地的語言/方言音系本身的特徵有個整體、系統的瞭解,比如某個方言區、片或點的音系特徵是怎樣。打個比方,閩方言區大多數的點的音系中都有缺乏唇齒清擦音[f]的特徵,這些地區的人學普通話的時候,就很可能聽不出[fu]和[hu]的區別而混淆兩者,也可能發音時口腔和舌齒唇等無法輕易自然地發出[f]音,而會習慣性用母語音系中的[hu]這個近似的音位組合去替代。於是就會出現閩式普通話中[f]出現頻率遠低於[hu]甚或完全缺位的現象,比如閩系的潮汕本地人說普通話常見把房子說成黃子、風景說成轟景的情況。

這類地方普通話口音特徵,可透過對比標準普通話和各地音系而推測出最容易發生負遷移的點,而一旦知道了這些點,就有可能用逆推法(溯因推理)來推測說話人來自哪裡。但要注意的是這種溯因推理在邏輯上是非必然的。簡單說,逆推就是我知道A會導致B,現在我看到B出現了,所以我猜其原因是A。但這只是一種可能,不是必然。因為我們無法排除也許還有其他原因如C或D也會導致B。

比如有時候我在廣東省內聽到說話人出現fu>hu, zh\ch\sh>z\c\s、yu>yi、an>ang的情形,很可能就會判定對方是閩系潮汕人,因為潮汕口音的普通話就有這些特徵,但其實廣東省內其他閩語也多數有類似特徵,比如湛江的雷州話。所以有時會出現我問對方是否潮汕人,對方卻說自己是湛江人的情況。這就是逆推的或然性。

從口音逆推說話人來源地的原理大概就是如此。有興趣者也可以去找一些方言學的概論性資料,比如北大李小凡、項夢冰的《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或者去找他們的漢語方言學課件,一般都有總結各個大方言區的音系特點,不過這些大多用的是語音學和音韻學的術語,不一定很容易懂,而且也不一定會細化到各個方言點。 最後,為了增加逆推結果的準確率,還可在語音特徵之外輔以詞彙、語法方面的判斷,比如觀察對方是否使用了一些地方性的特徵詞彙(各地方言有自己的特徵詞,如可參看《現代漢語方言核心詞特徵詞集》),或者出現了某些地方特徵語法形式(比如在說普通話時使用粵語常見的特色語氣詞,或習慣使用“先”後置於動詞的做法,就會是判斷對方來自粵語區的某種佐證)。這些和口音方面的線索綜合起來考慮,就會判斷得相對準確一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