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將軍列傳的選材特點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0-04

誰知道的告訴我,謝謝。

李將軍列傳的選材特點akjoi58boah2014-08-29

一 、文直事核,寓形象於敘事

作為一篇實錄文字,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中一秉其“文直事核”的傳統手法,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了李將軍一生的經歷。作者精選典型事例,濃墨重彩地展示了李將軍善射、善戰、善治軍的典型特徵。

李將軍的善射,是透過這樣幾組鏡頭予以具體展示的,一是首先介紹李廣系名將之後,自小訓練有素,少年參戰,便因善騎射而旗開得勝,拜將授官。二是細緻描述李廣射殺匈奴射鵰人的情形,文中先寫三個匈奴射鵰人武藝高強,射技不凡,後寫與李廣相遇後卻不堪一擊,從而反襯出李廣射技的超群。三是寫他以射技脫逃敵手,李廣曾因寡不敵眾,傷病纏身而被匈奴騎兵俘獲,他乃智奪胡馬和胡弓射殺追騎,從容逃脫囹圄而回返漢廷。四是寫他出外狩獵時,誤以石為虎而射之,從而創造了“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盧論《塞下曲》)那富有傳奇色彩的千古佳話。這樣幾組細節描寫讀過之後,一位威武的神射將軍的形象便赫然如在目前了。

為了充分展示李將軍善戰的個性特徵,作者曾細心地進行這樣一番鋪墊:從戎以來即表現出無比的勇猛,鎮守各地取得不小戰功。又借漢文帝的惋惜:“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和典屬國公孫昆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的讚歎,造成先聲奪人之勢,然後以兩段驚心動魄的小故事來刻畫李廣的勇敢機智。某次李廣率百名漢騎與數千匈奴大軍相遇,在此敵眾我寡,情勢異常的緊急之時,他下令命士卒向前進軍,並下馬解鞍。匈奴大感疑惑而未敢貿然襲擊,夜半時更恐漢軍有詐而自行退逃。胡兵自以為未入漢軍引誘之鉤,殊不知卻上了李廣巧設的“空城計”的大當。若非李廣以智勇懾敵,百騎無援必將盡歿,這就為下文“匈奴畏李廣之略”提供了事實根據。又一次李廣與十倍於己的敵人鏖戰,漢兵死傷過半,弓箭亦將用盡,面對軍士們的恐懼,李廣神情氣概一如平昔,並從容整飭軍紀,巡視軍陣,以超人之勇氣和膽識穩定軍心,贏得了時間,等待到大軍的救援。司馬遷正是用這些危急時刻的典型戰例,來突顯李廣善戰的不凡品格。

李將軍善治軍的個性特徵,也是透過這樣一些具體事例予以展現的。他與士卒同甘共苦,糧水乏絕之時,“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得賞賜便與士卒同享,因而贏得了士卒們由衷愛戴。戰鬥中他衝鋒陷陣,衝殺在前。或親殺敵白馬將,以削敵銳氣;或親射敵副將,以緩解危情。如此都表現了他身先士卒之風範。在帶兵之道上,李廣寬緩不苛。司馬遷每每將其與另一將領程不識以嚴治軍相比較,士卒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正因為李廣在治軍上能愛兵如子,所以才能使將士們“樂為用”並“樂為之死”。

二、不虛美、不隱惡,寓感情於形象

劉熙載在《藝概》中曾有名言:“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擴之則為千萬言,約之則為一言,所謂主腦者是也。”那麼《李將軍列傳》的主腦是什麼呢?愚以為可概括為慨嘆李將軍之“不遇時”。作者運用了不同的藝術手法,全面地揭示了李將軍的不平遭際和忠君愛國精神,其中飽含了太史公鮮明的愛憎情感。

(一)虛實相襯法的運用

李廣一生與匈奴進行過大小七十餘戰,以其非凡勇略和膽識,令敵聞之喪膽,為保衛邊疆安定創下了不朽業績。但其結局卻極其悲慘,不僅終身未獲封侯,甚至暮年竟被逼引刀自剄。太史公在對李廣善射、善戰、善治軍的業績進行實寫之同時,又徐徐展開了對其悲慘的結局之描述。

首先,作者用寥寥數筆簡寫了李廣前半生的不平遭遇:吳楚七國之戰,立功顯名,因接受了梁王的授爵,被與梁王面和心不和的漢景帝剝奪了賞封的資格;多年駐守邊防,“皆以力戰為名”,卻得不到志在開邊的漢武帝的重視;駐守在右北平時,匈奴大畏“漢之飛將軍”,數年躲避不敢侵犯,後卻因博望侯張騫延誤軍機,迫使李廣與十倍於己的敵兵鏖戰,傷亡慘重,將功折罪而無賞。

而後,作者特別選取了決定李廣不得不引刀自剄的關鍵一戰加以細緻描寫,以增強其悲劇的藝術效果。與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李廣多次表示願做先鋒,與匈奴單于決一死戰。但衛大將軍知道單于所居之地,自帶精銳部隊去追趕單于,卻命令先鋒李廣出兵東道,與右將軍合併包抄敵酋。東道迂迴繞遠,加上失去向導,迷失方向,終於錯失戰機,無功而返。表面看來似乎李廣的失敗全屬偶然,實則偶然中寓示著必然。“天子以為老,弗許”,“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這些想當然的禁約,錮鎖著李廣,於是悲劇便成了他必然的結局。

(二)正反對比法的運用

對比襯托可以使篇中人物善惡自見,這種方法在《李將軍列傳》中曾多次運用。如將李廣與匈奴射鵰人的以射襯射,與程不識帶兵特點的苦樂對比,都從正面顯現了李廣的名將風采。而將李廣與李蔡、衛青、霍去病的對比,則使用的是反襯手法。

李廣的堂兄弟李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無才無德,卻青雲直上,封侯拜相,官運亨通。李廣一生馳騁疆場,立下無數汗馬功勞,卻終身抑鬱不得志。封建時代不能選賢任能,不能獎懲分明,在這種反襯中便被深刻地揭示了出來。李廣與衛青、霍去病的對比,在文中亦大有深意。衛青為搶頭功併為使好友封侯,竟擅自決定調先鋒李廣與右將軍合併,使李失去擒拿單于以償夙願的機會,更使其落得延誤軍機的罪名而被迫自殺。霍去病為替衛青出氣,竟仗勢射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使國家失去一員良將。這些描寫都反襯著李廣不計個人恩怨,以民族大義為重的崇高品質。李廣雖死,但在太史公筆下卻樹立起一位雖死猶榮的千古名將形象。

(三)直抒胸臆法的運用

劉熙載在《藝概》中曾評道:“學《離騷》,得其情者為太史公。”湯諧在《史記半解》中更明確說:“《李將軍列傳》全在以沉著之筆為詠歎之文。”此二人都指出,太史公在以實錄精神塑造李廣形象時,是深寓感情於其中的。其表現方式體現在如下諸點。

一是用肖像描寫表現作者感念之情。文中對李廣肖像的刻劃有兩處。前處為突出李廣善射才能而進行的勾勒:“為人長,猿臂”,“訥口少言”;後為“太史公曰”:“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兩處互為補充,在強調李廣將軍不善言辭的摹畫中,突出李廣之所以取得軍心民心不是靠巧簧之舌,而是憑藉他真誠、仁厚、善良的人品精神去感染周圍的人們。

二是用群眾反響來寫士卒百姓對李廣的感念之情。當聽到李廣自剄的訊息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此足見李廣之深得軍心民心。

三是引經文援俗語,直接肯定和讚揚李廣的品質人格。作者先援引《論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之語,藉以說明李將軍為人正直善良,仁厚公正。及結尾處更提煉了民間俗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以比喻李廣人格之偉大。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飛將軍李廣早已成為婦孺皆知的一代英雄,追溯其源,我們不能不感念當年太史公著力塑造之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