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為什麼是11首?求答案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書法
  • 2021-07-08

《九歌》為什麼是11首?求答案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1-19 回答

《九歌》共有十一篇,卻題作“九歌”,這是古來《楚辭》學者一直覺得奇怪的一個問題。有些人對這個問題採取了迴避的態度,有些人則對之作出瞭解釋。很多人認為“九”是一個虛數,表示多的意思。不過這種說法不太有力,是一種敷衍了事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蔣驥在《山帶閣注楚辭》中所提到的他三兄紹孟的一種解釋:“《九歌》本十一章,其言九者,蓋以神之類有九而名。兩司命,類也,湘君與湘夫人,亦類也。神之同類者,所祭之時與地亦同,故其歌合言之。”[6]這一說法又見於清人胡文英的《屈騷指掌·目次》“九歌”下的小注:“湘君、湘夫人合一歌,大司命、少司命合一歌。”

這一解釋正視了《九歌》題目與正文不符的事實。這是值得肯定的。“九歌”作為一種古老的祭歌,其原初形式應當只有9篇,由祭祀9個物件的9首歌曲組成。《左傳·文公七年》記載晉國大夫與谷阝缺對趙宣子的一段話曾提到夏朝的《九歌》:

《夏書》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勿使壞。”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謂之九歌。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

谷阝缺所引的《夏書》應當是十分可信的文獻,可惜今天已見不到它的原篇了。這裡所說的《九歌》與《楚辭》中的《九歌》是否為同一回事,我們無法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以《九歌》為標題的樂章,必定由九首歌曲組成,因為谷阝缺還列舉了夏代《九歌》的9個具體主題。《左傳·昭公二十年》晏子對齊景公語也證實了這一點:

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

晏子講聲音產生於一氣,到最後形成為九歌,說的非常巧妙,從一到九的每個數目字他都找到了與音樂對應的名詞。由此可見,以《九歌》為題的樂章由9首歌曲組成乃是周代各諸侯國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屈原的自傳性抒情詩《離騷》中,兩處提到了九歌,指的都是夏代的《九歌》。

蔣氏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顧名思義,“九歌”就是9首歌曲之意,它是從樂曲得名而不是從祭祀物件得名的。再者,蔣氏以湘君、湘夫人合為一類,以大司命、少司命合為一類,也十分牽強。湘君和湘夫人雖然是一對配偶神,但畢竟是兩個神。至於大、少兩司命,則各人管轄的範圍互不相干,更不應望文生義地劃歸一類。

其一雲:奏《九歌》而舞《韶》兮其二雲:啟《九辯》與《九歌》兮

又屈原《天問》中說:

啟棘賓商,《九辯》《九歌》。

屈原的上述說法在《山海經》中也有記載:

夏後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

“後開”即後啟。這三條材料都說明《九辯》《九歌》是夏代就有的歌曲。

“九歌”變成“十一歌”的原因究竟何在?我認為在於《湘君》和《湘夫人》。《九歌》原先只有9首歌,祭祀湘君和湘夫人之外的其他神靈。當這組祭歌隨著某個南遷的部落傳入湘江流域之後,湘君和湘夫人兩個土著神被吸入這組祭歌之中,從而使“九歌”變成了“十一歌”。

《湘君》和《湘夫人》在《九歌》組曲中分別位於第三和第四,在它們前面的是《東皇太一》(第一)、《雲中君》(第二),在它們後面的是《大司命》(第五)、《少司命》(第六)、《東君》(第七)、《河伯》(第八)、《山鬼》(第九)、《國殤》(第十)、《禮魂》(第十一)。據聞一多的研究,這一排列順序存在錯簡現象,《東君》位次應在《雲中君》之前。其理由是:東君與雲中君皆天神之屬,其歌辭宜亦相次[7]。聞氏的說法得到不少人的響應。然而與此相關的另一個問題,聞一多卻沒有注意到:二湘與河伯皆水神之屬,其位次為何不連在一起呢?尤為令人奇怪的是,河伯作為天下眾水之長,反而落在二湘後面三個位次,這實在是顛三倒四,大為不敬了。

Top